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语文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一、要以大纲为依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教学的依据,它系统地全面地规定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与要求,小学语文考试的命题首先应以大纲为准绳,体现大纲对小学生的要求,不得超越大纲,否则教师无所遵循。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考试改革的实践探讨江苏海门市教研室陆国强语文考试,是检查、评定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客观手段,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语文考试作为一种手段,可以督促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归纳、整理、回忆、对比,达到牢固掌握的目的。可帮助教师检...  相似文献   

3.
语文考试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语文教学实现目标、评价教学质量的最有效手段。随着语文教改大讨论的深入开展,人们逐步形成共识:把考试由手段异化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是错误的,认为取消考试才能落实素质教育的看法同样是荒谬的。于是,“怎样改革语文考试”成为语文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为形成性和总结性两种考试。依据考试结果的参照点来分类,他们都属于“目标参照考试”,即学业水平考试。而中小学语文教师和教研人员经常面临的正是这种测试的编制和评价。因此,“如何改革语文…  相似文献   

4.
张萍 《文教资料》2012,(20):52-53
本文探讨的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与现代化考试之间的"磨合"问题,旨在消除两者之间不协调的"错位"现象,促进它们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实现一致的目标、达到最大可能的"磨合",建构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学新格局。这一命题的立论依据是:(1)实践中语文教学与考试之间的"错位"现象,给许多教师和学生造成了困惑,解决这个问题对语文教学的顺利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改变那种"让考试牵着教学鼻子走"的局面,让考试成为促进语文教学发展的动力。而探讨语文教学与考试之间的"磨合"问题,能够实现两者之间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考试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要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应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历来是人们讨论的焦点。考试命题要注意回归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这样,考试作为一种较公正、客观又严格的总结性评价方式才会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学会作文,因此在各级语文考试中,作文分数比例始终是最大的。随之,作文教学也便成了语文教师的主要“责任田”,为此,许多语文教师想出许多方法进行写作教学:有“替换法”——仿写,在原文的基础上,把相关的内容替换一下;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试题命题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试,是双刃剑、是指挥棒。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教学评价手段之一的考试改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考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检测环节。它不仅是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改进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如何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课标精神为准绳,探索语文考试命题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师的职责是善于把语文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统一起来,启发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而不是局限在频繁的考试上,把自己套进“考圈”,使学生难以适应真正的“考试”。作为农村语文教师该如何跳出“考圈”呢!一、依据教材,营造育人环境。语文教学中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进行的”。语文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如果把考试作为教学的重心,把教材中的素质教育看成是附加的、外在的东西,这种教学是苍白无力的。“学校和老师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语文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与教学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需要教师对教材、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就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做一探讨。一、贴近创作主体 ,把握每篇课文作者的情感取向语文学科从根本上讲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 ,人文精神是其基本属性。但是 ,近些年来 ,随着各级各类考试的精密化 ,以应试为目的的语文教学 ,越来越丧失其人文精神 ;教学过程越来越程式化、序列化 ,教学内容越来越精密化、准确化 ;考试测评越来越趋于标准化。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了生…  相似文献   

10.
考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学语文课标针对此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进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考试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有益于教师的教育管理。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试卷的讲评,  相似文献   

11.
考试是衡量、评定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客观手段,也是各学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语文考试来说,采取科学的、合理的考试方式不仅能检查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若采取不科学、僵化的考试方式,可能就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束缚学生的思想。语文课程评价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水平,改进教师的教学。本文对农村小学语文考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思考后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载体是联结教师和学生的媒介,教师为了应对考试和促进学生素质的协调发展,一些优秀语文教师积对语文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以满足当代社会对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在语文考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让学生写好作文是教师们不断探讨和研究的话题,而且作文教学效率较低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难题。笔者在本文中从多个方面阐述了提高学生的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希望对广大的教师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考试,是语文课程改革进程中日益受到关注的热门话题。考试的基本属性是一种教学评价。作为评价方式之一的考试,其根本目的是让教师更加有效的教,让学生更加有效的学,让语文课程更为有效的发展。这里,让我们试着审视当前如火如荼的语文考试改革,点击语文考试命题中出现的若干关键词,拨云见日,触摸课程改革的脉搏,看清有效教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人们经常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归罪到考试上,这是对考试的一种曲解。其实,考试只是对学生学业评价的手段之一,与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没有直接关联。考试是进行语文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它不仅对整个教学过程实施诊断监控,而且具有导向功能,是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如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新课程精神为准绳,探索小学语文考试的命题新思路,让考试评价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长期以来,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就是可以应付高考即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高中语文教师通常按照单元进行教学,而语文考核是按照高考的侧重点进行的,导致了教学环节和考试环节相脱离,学生课上学习得好,但是,考试却不一定考得好,学生和教师对于是按照教材进行教学还是按考试大纲进行,教学一直处于困惑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朗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并不陌生,无论是诗歌的教学还是现代文的教学,亦或是作文教学,朗读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朗读在语文课堂中所占的比重却普遍愈来愈少,甚至有些语文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和应付考试,在语文教学时直接跳过朗读这一重要步骤,殊不知这样是一种适得其反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对其中诸多内容的教学都可以利用朗读来进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此来达到给学生缔造一个优美语文世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一、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
  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足,这些不足严重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率,不利于我国文化传承。首先,是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学。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很多教师都认为,让学生在升学考试中考出优异的成绩,提升学校的总体升学率,是开展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很多课程内容都是以考试为基准设置的,缺乏灵活性。其次,学生对语文课堂的重视度不够。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都错误地认为学习语文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忽略了语文课的真正作用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等。由此,许多学生渐渐对语文课失去了兴趣。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如何改进中专语文考试方法,使语文考试切实体现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指导思想;使语文考试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使语文考试全面、真实地检测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能力和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摆在我们中专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们对此做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20.
考试是影响学校教育的最终力量。通过对考生语言能力和素养的评价,语文考试将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这一学习行为使得语文考试在不同的时期会确定不同的目的,从而引导语文教学和学习行为的不同方向。社会化和多样化的语文考试能够使它有效地发挥其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判断、预测、选择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