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映射着文化的状态及变化。网络时代,一种新的语言形式诞生——网络流行语,本文从走红的网络流行语“hold住”入手,管窥文化传播在当今网络时代的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有文化传播主体中草根阶层的崛起、理性的价值取向的增强、传播内容中非主流文化的活跃、传播媒介中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的合作等。  相似文献   

2.
一、网络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社会已经步入了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连网作为新媒体的普及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乃至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年龄结构仍以青年为主,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与以往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抵制媒介文化对受众的负面影响不同,当下的媒介素养教育面对的是参与式文化的网络文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Web2.0所带来的互联网媒介技术的变化为起点,分析基于Web2.0技术的社会化媒体具有"以人为本"的技术理念,共享、联通与聚合的运行方式,社会化搜索是传播渠道,用户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市场等特点,认为社会化媒体所形成的文化症候除具有网络社会的基本特点,还具有弥漫与渗透、关系与连接以及多重身份主体和延伸的自我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作为节日实践的具象反映,社交媒体春节文化感知测量可从整体上反映社会对其认知的变化。本文基于社会感知的理论视角,以社交媒体中微博用户春节感知作为核心议题,通过Python3.6词频分析及LDA主体模型对其进行感知测量分析。研究发现,在微博用户感知到"年味"仍浓的同时,明显呈现出消费崛起与关系嵌入新向度,媒介消费和平台连接占据春节文化感知的重要位置,春节文化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表现出再媒介化的现实图景。  相似文献   

5.
刘丹凌 《今传媒》2016,(6):37-37
“媒介是一种特殊的启发性思维的制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的表述意在强调媒介作为社会和文化的“基础的构成单位”,在他那里,媒介被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发挥着构成社会、文化存在的本体性作用。过去,我们把媒介视为“数量有限的生产/发行源头向外辐射的产物”,视为社会和文化的建构的结果;现在,技术革新和全球媒体的发展使“什么是媒介”重新成为问题,媒介文化成为一个正在展开的世界,这意味着不仅是社会和文化塑造媒介,媒介也反向塑造着社会与文化,这并不是一种线性的、对等的建构关系,媒体的普遍化趋势无限放大了媒体的意义。因此,“媒介视角”成为一种普泛的社会考察框架,不仅存在于对媒介、媒介产品、媒介现象的考察当中,亦存在于对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探析当中。媒介在这里被普遍化为一种思维、一种结构、一种构成性基础,最终,从文化价值体系中脱颖而出。本期“媒介批评”栏目立足于大众媒介本身的发展变化及当今媒介文化语境,通过对当今传媒现象的研判,有望促进网络文化建设、推动媒介融合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薛万庆  谢方方 《视听》2016,(11):110-111
手机媒介的功能多样化带来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的高度泛化。以女性网络自拍为例,手机媒介泛化社会审美主要表现在文化的解构和再建构。审美解构表现为从亚文化形态到潮流兴起,再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变中自拍对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审美建构表现在网络自拍对女性审美和身份的重构。在分析文化的解构和再建构的基础上,指出手机媒介审美泛化的原因在于满足审美创造者的心理和社会身份的认同,男性审美主体的指导和影响,手机媒介技术的催化。  相似文献   

7.
基于博物馆关系视角,博物馆既是物质实体亦是精神表征,也是勾连文化资源与意识形态的中介和桥梁。作为交往空间,博物馆以制度化与物质化形式承担着文化传承、认同构建和公众教育的社会职责;作为媒介,其公共性和社会性要求博物馆承担文化基础设施的建构使命。以媒介化和数字化趋势为切入点,考察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以释解博物馆陈列展览与社会连接之间的理论关联,有助于加强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建构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6,(12):55-60
本文结合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和媒介生态理论,以人人网、微博、微信等媒介为例,以点带面,从种间竞争和社会选择的角度探求社会化媒介进化的规律。研究发现:社会化媒介的演进源于外来基因和本土基因的融合。围绕着用户、内容、商业等资源的媒介种群间的竞争是社会化媒介进化的内因,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外部生境对社会化媒介进化起着"社会选择"作用:政治因素制约了社会化媒介发展的形式和方向,经济因素促进了社会化媒介优势资源的积累;文化形塑了中国社会化的媒体的"围观参与式"和"圈子"交往特征;补救性技术促进未来社会化媒介向人性化、跨越时空、全感官互动、部落化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化媒体盛行的"后真相时代",信息生成与传播机制发生了根本变革."内容"不再是信息体系的唯一支柱,"关系"甚至超越了内容,成为整个信息系统的核心:信息以"关系"为纽带而传输,要素围绕着"关系"而布局,"关系至上"的理念或将超越和取代传统的"内容为王".于是,注重关系,发现关系、经营关系,通过关系之桥梁寻求和强化同用户、市场的普遍连接,是社会化媒体时代社会组织尤其是媒介机构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各种不良文化能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影响到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高校学报是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的园地,其传播的内容代表着社会主流文化发展趋势,学报人应高举科学的大旗,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基于网络时代主流文化传播现状,文章分析了高校学报的文化传播功能,认为不断提升高校学报文化传播力,是高校学报在网络时代承担主流文化传播责任的一种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论网络文化与现代图书馆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分析了网络文化对图书馆所产生的影响,辩证地阐述了网络文化和图书馆文化的关系:网络文化为图书馆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图书馆文化又能够对网络文化进行补充和引导。图书馆不仅要从硬件上,更要从自身的结构、工作方式乃至管理观念上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传播媒介深深嵌入乡村社会中,并改变传统乡村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建构着新的社区文化。文章以媒介研究的实践转向为路径,采用网络民族志研究方法,探讨乡村青年是如何统合新旧媒介进行媒介实践活动,媒介在乡村抗疫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并在实践中又产生何种主体关系与文化。研究发现新旧媒介彼此交融混搭,甚至传统媒介被重拾,两者共构为一种社会文化"传播力"。青年并未被媒介结构反制,他们发挥创造力与能动性,成为抗疫行动的主体。媒介实践是一个互动过程,它不仅是再现或描述现实,更是对现实世界的形塑与建构。  相似文献   

13.
石俊 《青年记者》2021,(22):20-21
互联网正在重建个体、社会、媒介之间的连接方式与关系结构,为我们重新理解文化产品带来了新的语境。作为媒介的文化产品其具体作用机制表现为三个方面:为个体认识"地方"搭建桥梁,触发消费者情感认同和推进文化话语权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22,(4)
媒介研究对新媒介及技术发展早期阶段的关注,导致媒介在生命周期其他阶段与社会文化的复杂互动被忽略。文章运用实物分析及参与观察法,探讨传真机这一类型的旧技术,何以作为有效的交流体裁嵌入新的媒介结构:再中介化中的去中介化机制,使其承载了“先进技术”的想象,体现了媒介透明性的文化理想和“在场”的深层渴望。再制度化过程中,直感性较低的“旧媒介”成为一种弹性沟通机制,维系并建构了科层制的组织空间与社会关系。媒介的潜力取决于人们如何协调表达、参与结构和身份建构,其“新”与“旧”作为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在与其他媒介以及与人的动态关系中不断地被协商。再中介化不仅是媒介之间互动的技术过程,还包含宏观的社会物质文化网络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丁文文 《东南传播》2012,(5):115-116
所谓新媒介文化,是现代媒介先进技术手段下的传播功能与社会趣味流行导向相结合的产物。极大程度的在心态文化层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众的社会化生活。随着新媒介文化的发展,一方面使得受众得以在媒介接触中充分获得使用与满足的需求,构建出恰似完美的"拟态"社会互动关系。另一方面新媒介文化的发展滋养了青年亚文化的繁衍生息,形成诸如"御宅族"、"微博控"等媒介依存文化现象,同时也完善了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与媒介息息相关,可以说媒介传播并塑造文化,文化影响了媒介传播。人类社会中无论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还是其他体育、艺术文化等等形式都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特别是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城市文化浸染着媒体的发展。单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形式来看,媒体发展深深地影响着其所在城市的"建筑文化""城市本土风俗"。本文以纸媒《哈尔滨日报》所传播的相关内容作为分析范本研究其传播过程中对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影响与塑造问题。  相似文献   

17.
Web2.0交互式传播技术与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使新闻业进入了社会化生产与传播的运行情境中。用户参与到新闻的生产与传播的整个流程中,用户解读新闻的过程,也是对新闻文本的意义解构和价值再激活的过程。本文从媒介文化传播的视角,研究了社会化传播中互联网用户的新闻解读行为及其动因,剖析了新闻文本在传播中的意义解构与价值激活现象及其在塑造媒介文化、构建公共议事空间方面的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类文化发展历程的推进,一个文化的泛视听化、融合化、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时代——视听文化时代已经到来。视听文化以传统广播影视为依托,以视听新媒体为先导,以大数据、大网络、大传播为技术支撑和总体架构,以人性化为价值轴心,日益成为现代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和主力军。建设"视听中国",走出中华文化复兴的视听之路,关键在于融合与转型:处理好阅读和视听、大众化与精英化、视听泛在和媒介素养,以及人性化与异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曹文欣 《新闻世界》2014,(8):134-135
在网络时代,媒介环境发生了改变,网络中的个体不断追求自我表露和实现,而置身其中的年轻一代更是将基于"萌"这一概念的语言、行为等演绎成了一种能代表自己独特表达方式和生活风尚的"萌文化"。本文从"萌"的起源谈起,探讨青年"萌文化"的表现形式,并从青年自身和媒介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青年"萌文化"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马晓静 《今传媒》2016,(3):14-15
新媒体从产生到发展再到被广泛传播使用,已经与当下社会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诞生的同时,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深深影响着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形成与培养.可以说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形成与新媒体的特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会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造成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关系到我们现代整个社会的媒体素质和新媒体环境的建设问题.因此,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培养任重道远,需要法律、媒体人、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