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究高校医学生情绪弹性与其父亲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青少年情绪弹性问卷对262名在校医学生进行测试。研究结果显示:(1)医学生在积极情绪维度、情绪恢复能力维度、情绪弹性、过度保护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父亲的不同文化程度在过分干涉、偏爱被试等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3)积极情绪能力与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情绪恢复能力与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情绪弹性与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由此可见,医学生的父亲在教育上主要采用情感温暖等正性教养方式;父亲教养方式影响医学生的情绪弹性。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情绪调节策略对情绪类型与延迟满足关系影响,采用两种不同情绪类型的视频短片启动大学生产生相应的情绪(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比较两种条件下使用认知重评策略与表达抑制策略对紧随其后的延迟满足任务成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积极情绪状态下,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组延迟满足得分差异不显著;消极情绪状态下,认知重评组延迟满足任务得分显著高于表达抑制组。结论:认知重评策略能够有效地改善消极情绪对延迟满足表现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情绪时间动态视角探索高心理弹性者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唤起反应变化的特征,可为心理弹性科学提供情绪过程机制方面的证据。利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SA)从232名大学生中筛选实验被试,有34名高心理弹性者和33名低心理弹性者参加实验。利用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检查表(PANAS)、情绪(积极和消极)唤起视频材料和自编情绪自评表,分别测量和比较不同心理弹性被试情绪基线及积极、消极情绪唤起反应变化进程的时间动态差异。结果发现:与低心理弹性组相比,高心理弹性者的积极情绪基线水平高,消极情绪基线水平低,情绪平衡度基线高;高心理弹性者对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唤起均相对更为敏感,积极情绪唤起后恢复相对较缓,消极情绪唤起后恢复相对较快。提示更多、更长时的积极情绪唤起获益和更快的消极情绪唤起回复,是更具适应性的个体情绪时间动态特征,这种特征有助于个体保持高水平的情绪平衡度,利于当事者进行有效的压力/逆境应对。  相似文献   

4.
研究采用修订后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ognitiveEmotionRegulationQuestionnaire,CER.Q)对712名在校师范专业学生进行测验。结果表明:1高师生更倾向于使用内控型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如积极重评、调整计划等);2高师生只在自我安慰维度存在性别差异,女生使用更多自我安慰;3大一学生使用更多调整计划策略,大二大三学生则使用更多的灾难化与责怪他人策略;4不同专业的高师生在调整计划、积极重评和灾难化等雏度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高师生整体使用较为积极的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但需积极关注个别群体的情绪调节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认知重评策略能够有效调节被试的主观情绪体验、杏仁核等区域皮层活动水平和面部表情的变化等。而在情绪外周变化方面,认知重评对积极情绪的调节效果更为显著;而对负性情绪的调节效果则受到调节目标的影响。杏仁核、腹外侧前额皮层、背外侧前额皮层等区域与外周变化密切相关,但对于这些脑区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考察。  相似文献   

6.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情绪调节量表,对1073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考察一般自我效能感对青少年情绪调节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积极情绪调节策略与情绪调节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大部分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2)一般自我效能感不只对情绪调节能力发挥直接影响作用,而且通过积极情绪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7.
采用情绪调节问卷、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量表对378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入户调查,以考察两种情绪调节的交互作用对老年人日常情绪体验的影响.结果表明:老年人更习惯采用认知重评的调节方式,正情绪体验较多,负情绪体验较少;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和正情绪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负情绪差异不显著.分层回归分析表明,教育、健康是影响老年人正情绪体验的两个重要的人口学变量,来源地和收入是影响老年人负情绪体验的两个重要的人口学变量;认知重评正向预测老年人的正情绪,负向预测负性情绪,且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交互效应对老年人正情绪预测显著,对负情绪预测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采用小学生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ERQ-CC)、艾森克人格量表中文儿童版(EPQ-Ck)和儿童抑郁量表中文版(CDI-C)对1381名小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小学生神经质与抑郁情绪的关系,及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小学女生认知重评使用率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六年级是小学生表达抑制策略发展的关键期;(2)神经质、表达抑制、抑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认知重评与神经质、抑郁情绪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3)神经质、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均能显著预测抑郁情绪,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在神经质与抑郁情绪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对于探索小学生抑郁发生发展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37名儿童及其父母、老师的问卷调查,考察了父母情绪教导、情绪表达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和攻击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父母情绪教导对儿童攻击行为起抑制作用,而父母的情绪觉察和情绪接受对儿童攻击行为影响不明显;(2)父母消极情绪表达对儿童攻击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而父母积极情绪表达对儿童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3)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在父母情绪表达、情绪教导与儿童攻击行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即父母情绪表达、情绪教导通过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对儿童攻击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长距离亲密关系中依恋与情绪调节方式的基本情况,采用李同归、加藤和生修订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和Gross编制的《情绪调节方式问卷》对93名正处于长距离恋爱关系的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1.不安全型依恋占多数,迷恋型人数最多。2.男女在情绪调节方式中的表达抑制存在显著差异。男性比女性更讷于言辞,在其他维度并无显著差异。3.不同依恋类型在认知重评上存在显著差异。4.依恋回避与表达抑制呈显著正相关,与认知重评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采用自我控制量表(SCS)、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及情绪调节策略问卷(ERQ)对40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策略相关显著,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情绪调节策略对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在中介效应分析中发现,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中发挥多重中介作用。这说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既能直接影响自我控制能力,也通过影响多种情绪调节策略而间接影响自我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2.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法测查了高职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并与本科生的测量结果相比较,通过回归分析考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自尊、抑郁的关系。研究结果:(1)高职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总分及管理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得分均低于本科生,且差异显著。(2)高职生群体内部的差异检验显示,在表达积极情绪和调节沮丧/痛苦情绪的自我效能感方面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班干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总分及管理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均显著高于普通学生;来自双亲或单亲家庭的高职生在表达积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方面差异显著,后者得分较低。(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抑郁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因此,加强对高职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教会他们善于管理和疏导自己的消极情绪,在自尊水平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提升的条件下,有助于降低抑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为探寻情绪类型对延迟满足的影响,采用三种不同情绪类型的视频短片激发大学生被试产生不同情绪(积极、中性和消极情绪),比较不同情绪状态组延迟满足得分,进而得出情绪类型对延迟满足的影响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积极情绪组与中性情绪组延迟满足得分差异不显著;积极情绪组得分显著高于消极情绪组;中性情绪组得分显著高于消极情绪组。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从儿童对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这一角度,对90名8-15岁的智障儿童和90名3-5岁的普通幼儿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智障儿童和普通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异同。结果发现:(1)智障儿童和普通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均呈现年龄差异,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多;(2)智障儿童和普通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均无显著的性别差异;(3)在引发消极情绪的情景下,3-5岁的普通幼儿比8-15岁的智障儿童更多地使用积极策略,更少使用消极策略;(4)8-15岁的智障儿童较难使用认知重建的情绪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心理弹性在青少年情绪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本文采用简式POMS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四所初级中学的620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与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p0.01),与消极情绪显著负相关(p0.01);心理弹性各维度与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p0.01),与消极情绪显著负相关(p0.01);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各维度之间都存在着显著正相关(p0.01);青少年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可以预测生活满意度,心理弹性在该路径中起着中介作用。结论为心理弹性在青少年情绪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情绪调节:过程、影响因素及其神经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是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情绪调节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先行关注情绪调节和反应关注情绪调节。当前的研究都聚焦于有意的情绪调节,而自动情绪调节也是一种重要的情绪调节方式。影响情绪调节发展与策略使用的因素包括遗传、性别、年龄和家庭等。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的神经机制存在共享的区域,但两种策略在使用过程中又会激活与抑制不同的大脑区域。  相似文献   

17.
使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情绪调节量表对302名在校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师范院校新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体高于平均水平;留守经历和独生情况显著影响大学新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学生干部经历和户口类型显著影响大学新生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大学新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体与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显著相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有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研究揭示了师范院校新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策略的现状,为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策略的培养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集宁师专学报》2018,(2):91-94
目的:为考察大学生情绪复杂性和情绪调节的现状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发放问卷,以情绪体验范围和区分性量表(RDEES)、情绪调节量表(ERS)对7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当前大学生的情绪复杂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当前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较好,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除了表达抑制外,情绪调节与情绪复杂性及其下属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大学生情绪创造性的发展特点,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情绪创造性间的预测关系,选取810名大一至大四学生为被试,采用情绪创造性量表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阶段个体的情绪创造性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年级差异显著,情绪创造性随年级增长呈线性上升趋势,大三达到顶峰;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和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均对情绪创造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这说明大学生对自身情绪调节的自信程度对独特、恰当的情绪表达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特点以及母子依恋、父子依恋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使用情绪调节问卷和依恋量表,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农村和城市的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在认知重评因素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在表达抑制因素上留守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城市儿童母亲信任、母亲沟通对父亲疏远和认知重评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农村留守儿童母亲沟通对父亲疏远和认知重评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而母亲信任对二者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母子沟通更能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