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孔瑛 《文学教育(上)》2008,(24):144-145
普通话上声音节的调值为[214],由于其降升的曲折调型,加之音长较长,导致其在语流过程中不可能把调型发得很完整,便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变调。正因为如此。上声及上声变调的已成为了普通话语音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根据现有各教材的基本观点,关于上声变调的问题,似乎已成定论。根据语流音变的基本规律,本人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谈谈在上声变调的学习中应重点把握的三个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章研究了普遍话上声在本调为上声的轻声之前的变调问题 ,着重阐明了上声在这种条件下的两种变调现象 ,并且深入地分析了两种变调现象中的有关规律  相似文献   

3.
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课程中,外国留学生对“不”、“一”的变调比较容易掌握,而对于上声的变调难以准确把握。尤其是对于多个上声连续的情况往往不知该如何变调,常常出现洋腔洋调的变调现象。本文通过对上声变调系统地研究,以简便直观的方式归纳总结了上声变调的规律,给出了N个上声连续变调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普通话上声音节的调值为〔214〕,由于其降升的曲折调型,加之音长较长,导致其在语流过程中不可能把调型发得很完整,便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变调。正因为如此,上声及上声变调的已成为了普通话语音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根据现有各教材的基本观点,关于上声变调的问题,似乎已成定论。根据语流音变的基本规律,本人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谈谈在上声变调的学习中应重点把握的三个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5.
多音节上声相连变调是语音教学中一个模糊地带,大多数教材都是简单地处理为将多音节先划分为两个或三个音节,然后再使用两音节、三音上声节相连的变调规律进行变调.这种说法在语音教学中说服力并不是很强.三音节上声相连变调有其特殊情况,应以句法构造和韵律理论为基础,遵循从语法角度对其内部结构进行划分,以及使用韵律对其进行处理两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语流音变是一种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语音现象,现代汉语中的语流音变现象多种多样,其中上声的变调比较复杂,也很有趣,本文拟从上声字在轻声前复杂的变调现象入手,探讨上声字后轻声字的来源,并试图从语音的发音原理和发音过程,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对上声字在轻声字前的变调原因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实验语音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对中高级汉语水平的英、俄母语者在习得汉语上声变调时存在的"洋腔洋调"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为:英、俄母语者在"214+非上——21+非上"和"214+轻——21+轻"的连读变调中与汉语母语者相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在"214+214——35+214"和"214+轻声——35+轻声"的连读变调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代汉语语音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声及上声变调的教学一直是现代汉语和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根据语流音变的规律,在教学中应重点把握三种形式的变调:一是两个音节中的前一个上声音节的变调,二是三个上声相连的变调,三是四个及多个上声音节相连的变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汉语语音中特有的声调系统入手,对变调的内涵以及变调的基本类型进行阐述,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比较难掌握的上声变调现象进行具体研究。说明上声变调现象的普遍性,解释它基本的,常见的三种变调类型。此外,还对留学生容易出现的语调问题进行探究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调变化,只不过不同的语言,实现语调变化的方式和方法都不尽相同。最后,联系对外汉语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关于上声变调问题和语调问题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陈渊泉(2000)提出的关于普通话上声连读变调的制约条件发表了不同看法,认为上声连读变调应该放到节奏范围里讨论。变调域的划分应该充分考虑音节间的松紧度而不是只考虑句法结构,而且各变调域应该独立执行音系规则。基于这种假设,笔者对四上述宾结构的变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套制约条件能准确地预测出其变调结果。  相似文献   

11.
日照方言划归山东方言东区的东潍片。其四个调类的调值是:阴平214,阳平53,上声55,去声31。本文主要探讨了日照方言中两字组、三字组的连读变调规律,以期表现日照市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12.
南京方言声调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方言的两字组有五种常见的连读变调现象 ;上声字儿化以后声调读如阳平 ,“菊花脑”读如“菊花劳”之类现象可能是儿化变调的残迹 ;修饰亲属称谓名词的单数人称代词定语有读如阳平的变调情况 ;轻声与有些连读变调、声调组合会出现较多的交叉音位现象 ;南京话的入声的特色是“高”和“紧” ,南京话在稳定地保持着入声这一调类的同时也具有向普通话靠拢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应试人普通话的规范程度、熟练程度的测试。"上声"是应试人在学习普通话和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时产生问题较多的一种语音现象。本文重点论述准确应用上声的具体情况,上声变调的具体规范以及在朗读和命题说话中的规范,以加强应试人在普通话水平测试时声调的规范程度,提高测试成绩。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天津话是北方方言,自20世纪80年代李行健、刘思训在《中国语文》上发表有关天津话连读变调的文章以来[1],天津话的连读变调现象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界讨论的热点。人们从语音实验、音系分析、社会调查等不同的角度,对天津话的连读变调现象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各自的主  相似文献   

15.
普通话里上声在轻声前的变调较复杂,有的变阳平,有的变“半上”。本文从轻声的性质、类别及词的语法构造意义等方面对此加以探讨,认为上声在轻声前一般变“半上”,变阳平的是因为后字不是真正的轻声,而只是“上声轻读”,从而使上声变调规律的表叙更为简洁。  相似文献   

16.
泽州方言是汉语晋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山西省东南地区上党方言片区,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又称为“邯新片区”。通过调研,发现泽州方言有独特的声韵调分布特征,尤其是上声变调,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用实验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泽州方言上声连读变调进行深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泽州下村镇汉语方言上声变调出现细微的代际变异,老派发音声域宽而高,新派发音更接近普通话。  相似文献   

17.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PSC)中,读单音节字词部分的上声音节及双音节词语后一上声音节时,调值应为214,如读作21或211值,即判为“语音缺陷”。这似乎已是PSC评分标准的共识。但从上声音节的读音现状、上声声调的基本特征、语音评分标准和PSC的性质及目的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这种共识确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8.
汪红艳 《学语文》2013,(5):61-62
上声,因其调值调型变化都明显大于其他声调,成为公认的四声中最难的一个调,也是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声调时最难把握的一个调。由于受学生母语的影响.多数学生缩小上声调域。把214读成212、213或313,或者改变上声调型.变成只升不降或只降不升的调子。汉语上声的复杂性,也给教学带来困难。表现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包括声调和声韵的编排顺序、四声的编排顺序、变调的标识:四声的教学顺序、汉语调域和变调的教学等。本文拟从这些方面来探讨对外汉语的上声教学。  相似文献   

19.
刘晓慧 《文教资料》2013,(29):139-142
本文试图理清前人对上声变调和阳平异同的研究,通过声学实验和感知实验这两方面论述了前人的成果.并简要介绍了笔者自己的实验结果。通过40名被试的基频数据分析发现,阳平和上声变调的基频曲线存在显着差异,尤其是其中的6名被试,两者的调型有显着差异。听觉辨识实验发现,被试不能辨别出它们究竟属于阳平还是另外的变调。但是听觉区分实验发现,被试在听感上能够察觉两者的差异,这说明阳平和上声变调之间存在声学心理差异,但是并没有形成范畴性的音位差异。  相似文献   

20.
以安徽屯溪的船上话为例,介绍皖南地区九姓渔民方言的音系,归纳其声韵调特点及方言中的文白异读、连读变调和小称音变等语音特点。发现皖南船上话的文白异读现象不太丰富;两字组前后字都发生变调;小称现象比较丰富,主要语音手段是在原音节的韵母后面加上鼻尾[n],有时还伴随变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