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年,当新编昆曲历史剧《公孙子都》主演、浙江昆剧团团长林为林站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颁奖台上,从国务委员陈至立女士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十大精品剧目”奖牌的那一刻,浙昆人感到无比激动与自豪,因为他们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用心血和汗水九易其稿,四易其名,经历十年之久的艰辛创作历程,终于结出了硕果——将传统剧目《伐子都》创新为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方面与时俱进的上乘之作,成就了继《十五贯》后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级精品剧目。  相似文献   

2.
“斯诺百年”中国传媒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位从事对外传播多年的记谈及第一次阅读《西行漫记》的感受时.这样说:“斯诺在书中提出的80个问题.气势之壮观像屈原的《天问》。这些问题把斯诺的行囊充得满满的,旅途中.他一路寻找着答案。强烈的好奇心使他的探索之旅充满激情.笔下的章也因此而震撼人心。”  相似文献   

3.
《环球时报》被市场青睐,显示了当今读对“放眼全世界”的一种需求。报纸如何办得受市场欢迎?把握舆论导向的读物如何在“必读”与“可读”之间做出选择?为此,本刊记专访了《环球时报))副总编辑胡锡进,他做了自己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历时九个月的中国化年于7月2日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优雅谢幕,通过“古老的中国”、“现代的中国”和“多彩的中国”三大板块,向法国公众展示了中国形象。法国舆论界认为,中国化年有力地推动了两国政治,化和经济各个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日前,本刊记采访了法国《世界报》驻华首席记柏滨,请看他对开放的中国以及中法化交流的印象。  相似文献   

5.
史安斌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美国宾州大学比较化学博士,在明尼苏达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作博士后研究。他的主要作有《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身份》等。我们在做完这组“扫描,新闻发言人培训班”题目的时候,史安斌教授又接受了我刊记的专访,他从专业角度清晰地回答本刊记的提问,下面做些录:  相似文献   

6.
左卫 《文化交流》2001,(2):12-14
1980年10月10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一天,中国一代卓越的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在京病逝。 逝者如斯。 至今,凡是关心中国电影事业的人们仍然会清晰地记得,就在赵丹临终前,《人民日报》以醒目的标题,发表了他抱病撰写的《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一文。其文字字真切,句句中肯;言之有物,掷地有声。给当时极“左”影响还未彻底清除的中国电影界乃至文艺界,以一记有力的重锤。  相似文献   

7.
在8月的一个艳阳天,我们如约来到了孙战科老人居住的北京海淀区稻香园。就在我们左顾右盼的时候,孙老已经迈着稳健的步伐来迎接我们了,已近八十高龄的他虽然身材不高,但身体特别硬朗,精神矍铄,举手投足之间都能感觉到一种特殊的英气。 他一生中有40年在《人民中国》杂志做记者,《当代中国人心目中的毛泽东》、《民主改革的新起点——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采访记》、《香港回归与一国两制》……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留在外宣史册上。他曾受冤被打为“右派”,在北大荒下放22年,但他心里对生活、对事业的热爱却从不动摇。记者通常用一支笔写天下,怛他手里却比别人多了一支画笔,20年来,他手握“双桨”在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之间摆渡着友好交流之船。  相似文献   

8.
1979年,在编撰《丁玲著作年表》和《丁玲研究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从二十年代到1957年“反右”前夕,丁玲有八十多篇文章从未结集过,于是想将它们编成《丁玲集外文选》以飨读者。不料却遇到了一点小小的麻烦。 在沈从文先生1934年出版的《记丁玲》和《记丁玲续集》(良友公司版)中,引用了丁玲写给他的八封信的片断。我将这些片断抄录后,兴冲冲地去找丁玲同志,提出可否将这八封信收入《丁玲集外文选》?丁玲同志不仅当即断然拒绝,而且非常认真地对我说:“袁良骏,你要研究我,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2015年3月14日,首届“会林文化奖”在北京举行颁奖礼。著名汉学家、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罗多弼和中国著名艺术家韩美林获奖,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nternational Data Group)创始人麦戈文(Patrick J.Mc Govern)获得“特殊贡献奖”。“会林文化奖”以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的名字命名,由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是面向国际的学院奖,旨在表彰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外人士。罗多弼获奖的原因是,他在瑞典文《四书》翻译及戴震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是欧洲最具代表性的汉学家之一。  相似文献   

10.
我以《罗帕记·逐女》一折,参加了2001年安庆市青年演员基本功大奖赛,获得一等奖。《罗帕记》问世四十多年来,能留存在记忆中扮演“陈赛金”的就有十余人,而我选择此剧一折为参赛剧目时,就设定了一个目标——学习传统戏路,注重角色的创造。世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单纯的模仿、简单的复制,是不够有作为的;我必须以自我的艺术条件,展开想象,注入思考,塑造出打上自我印记,折射出自我影子的“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