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去年年底,看到消息说中华书局重新印行了余嘉锡先生的著作集,一套四种,包括《四库提要辨证》、《世说新语笺疏》、《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余嘉锡论学杂著》,令人欣喜。市面上尽管已经有不少余先生著作的版本,但我还是看重中华的版本。四种  相似文献   

2.
余嘉锡(1884—1955),字秀豫,湖南常德人,我国现代著名的目录学家。余嘉锡毕生博览群书,自称唐宋以前经史子集四部书不曾寓目通读者甚少,然明清及近代之书未曾不措意也。余嘉锡研究领域广泛,著述宏富,已经正式出版的著述有《余嘉锡论学杂著》、《古书通例》、《世说新语笺疏》、《四库提要辨证》和目录学理论专著《目录学发微》。其中,《目录学发微》是余嘉锡的目录学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余嘉锡以其渊博的学识、精详的考证,对目录学的意义和功用、书目文献的体制、目录学的源流及历代书目的类例,  相似文献   

3.
余嘉锡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目录学家,其目录学专著《四库提要辨证》是其一生心所凝集而成,价值恢宏。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此著作作者的思想方法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4.
余嘉锡(1883-11955)所著《四库提要辨证》,是辨证《四库全书总目》的第一部杰出学术专著。然而,有关《四库提要辨证》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尤其是对《四库提要辨证》的考据方法,更是少有论及。像胡楚生《〈四库提要补正〉与〈四库提要辨证〉》,旨在揭示二书异同。廖璠《余嘉锡及其〈四库提要辨证〉》,则从考辨《提要》之得失、《四库提要辨证》之形成、《四库提要辨证》之思想方法三方面对《四库提要辨证》及余嘉锡的思想方法加以评述。可惜的是,这两篇文章均未涉及《四库提要辨证》的考据方法。其他的,如廖璠《余嘉  相似文献   

5.
清代乾隆年间成书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图书1万余种,是一部洋洋300余万言的煌煌巨著。它历来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具有很大的影响,堪称中国古典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样一部优秀著作中,秕谬疏漏之处亦比比皆是,为数不少。故前贤余嘉锡撰《四库提要辨证》,胡玉缙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今人李裕民作《四库提要订  相似文献   

6.
陈志平 《兰台世界》2012,(18):59-60
《四库总目提要》子部《刘子提要》存在诸多问题,虽有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曾经辨析,但仍有考究余地。今分为十条,逐一辨析。  相似文献   

7.
对韩愈《论语笔解》(以下简称《笔解》)一书,自宋代起学者们即已展开争论。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对宋人之说加以综合之后,以为此书非宋人伪撰。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皆同意此说。然而,现代研究韩愈者多无视以上目录学家的结论,不作具体考辨,仅取宋人一家之说而断之伪作。这实在难以取信于人。笔者以为此书既非伪作,又非韩愈原本,而是宋人对"韩愈《论  相似文献   

8.
从《惜抱轩书录》看纂前提要与纂后提要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四库纂修官姚鼐所撰八十六篇四库提要与《四库全书总目》在诸多方面的差异,说明《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古代比较完善的一部提要目录,为中国目录学史留下极其重要的篇章.  相似文献   

9.
《四库提要》自纂辑成书后,诸多专家学者已考辨出其中的许多讹误之处,如余嘉锡、胡玉缙、李裕民、杨武泉等。在翻阅《四库提要》时,又发现其中一些失考之处,这些多未经他人指出,现一一考辨,撰成此文,以供四方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0.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9,(1):116-120
限于历史条件,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仍存疏漏,针对其中《周易集解》《隋书》《钦定历代职官表》《襄阳守城录》《帝王经世图谱》五则辨证进行订补。  相似文献   

11.
谈谈编目工作中的“提要”撰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提要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古以来,许多目录学家和学者评价一部书目质量的高低,往往视其有无提要和提要的写作水平。清代目录学家张之洞曾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比作得知学问门径的良师,鲁迅说它“是现有的较好的书籍之批评。”王重民的《中国善本书提要》,记述和评介了4千余种古籍善本书的版刻特征及其源流、作者情况和参考价值,成为读者查找古籍善本和了解其内容首先要利用的一部书目。写得好的提要目录,“其价值不低于任何学术论著。“提要是简明扼要地解释题意,介绍作者生平事迹,揭示文献内容,评价学术得失的方法。”运  相似文献   

12.
目录学是一门博览群书,必须具有真知灼见的学问。鲁迅先生在他一万多册的藏书中,就有不少是属目录学的书,这是他写作之余“随便翻翻”的书。有一次,他很坦率地说:“现在有一些老实人,和我闲谈之后,常说我书是看得很多的,略谈一下,我也的确好象书看得很多,殊不知就为了常常随手翻翻的缘故。却并沒有本本细看。还有一种很容易到手的秘本,是《四库书目提要》,倘还怕繁,那么“《简明目录》也可以,这可要细看,他能做成你好象看过许多书”。(《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鲁迅  相似文献   

13.
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提要》200卷,是古典目录的集大成者,继承吸收了前人大量的目录学成果。清初学者朱彝尊的大量学术观点及考据成果即为《提要》所借鉴,此已有学者作过探讨,而《提要》明确援引朱彝尊序跋达42处之多,对于此学者罕有研究。本文着力讨论了《提要》对朱彝尊序跋的借鉴吸收情况。  相似文献   

14.
章学诚与余嘉锡目录学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伟涛 《图书馆》2004,(3):103-104,106
章学诚是我国古典目录学集大成者,其目录学核心思想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余嘉锡继承和发展了章学诚这一目录学思想,文章从目录学思想、类例理论、编目方法和看待书目情报职能几个方面对章学诚和余嘉锡二者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我前写《<四库全书总目>究有子目几何?》一文,已发表在《图书馆杂志》1983年第3期。同期读到央卒的《也谈<四库>子目》(顺便指出,《也谈》中也有一错,即说“67子目说”出现在“科技文献检索”科目中,实为179页,是“目录学概论”科目中),觉得我的前文太略,意犹未尽,现进一步对《四库》子目的歧异原因,承前文考之如下: 第一,有些书籍或文章的作者数错了或抄错了,因此就出现了与原文不一致的说法。我以为“64子目”、“67子目”的说法大概就是这样造成的。因为《提要》的类目表相当复杂,稍不注意就会出差错,缺一项或多出一、二项都是可能的。如樊长新编著的《图书分类,(广西人民出版社83年3月版)一书中讲到“四库分类法”时说,《提要》分为经、史、  相似文献   

16.
眭骏 《图书馆杂志》2001,20(8):49-50
本文是对清代学者阮元所主持编纂的《四库未收书目提要》所作的一个简要评述,意在为读者钗勒出此书的主要特点,及其在目录学史上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7.
书目、索引类 一、书目 (一)有关古籍及其版本的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稼等撰1981年中华书局再版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清)纪峋等撰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 出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胡玉给撰王欣夫杯1964年中华书 局上海编料所出版四库提要辨证余嘉锡著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四库目略杨立诚编1929年浙江省立图书馆出版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清)邵她辰撰邵幸续录1979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四库未收书目提要(清)阮元编付以礼重编1965年中华 书局上海编抖所出版四库采进书目(原名各省进呈书目)吴慰祖校仃1960年商 务印书馆出版书目答问补正范希曾编198…  相似文献   

18.
吴圣波 《图书馆论坛》1995,(4):13-15,72
提要又称解题、叙录等,是对文献内容特点所作的说明,是揭示文献内容的一种基本方法。解题在我国渊源较早,它伴随着目录的产生而产生。早在西汉时期,我国目录学家刘向等在整理图书和编制书目工作中,就开创了我国目录学上叙录体的提要先例,给所校每部书都写有叙录,“叙录之体,源于书叙,刘向所作书录,体制略如列传,与司马迁、杨雄自叙大抵相同。”[1]我国古代将目录是否具有解题及解题水平高低作为衡量一部目录质量的标志之一,正如余嘉锡所言:“凡目录不著解题但记书名者,固薄其浑漫,视为无足重轻。”[2]书目提要已成为我…  相似文献   

19.
《江西图书馆学刊》2020,(3):122-128
《四库提要》体量庞大,兼备学术属性和政治属性,对私人藏书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四库提要》是藏书家考察图籍的重要参考对象,藏书家着意于对《四库提要》收录的残书、佚书等稀见本的访求,藏书家对《四库提要》开展批注、补充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四库提要》在汲取前代目录学成果的过程中,流露出推崇《隋志》贬抑《汉志》的倾向,诸如分类以《隋志》为基准,体例奉《隋志》为圭臬,立论以《隋志》为依据。这种倾向的出现,既有政治原因,也源自编撰者对二志成就高下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