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小时候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总觉得费解。明明有家,却偏要说得那般委屈那般迷茫,似乎是为了凑足精品而故作的诗句。每每读起,总是一边摆着一脸不屑的表情,一边安然接受着如避风港般的家的温暖与呵护。长大以后,才稍微体味到诗句中惆怅的味道,以及天涯游子无穷无尽的哀思与烦愁。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说,诗人李白只是在远远望了一眼天柱之后,便产生了在此安家落户的念头,他才发现自己找到了自己的身心居所。滚滚红尘中,他漂泊得够久了。在京城,他与君王作伴,共权贵杯酒,也曾呼风唤雨,尊荣显耀。然而,很快他就离开了长安,一…  相似文献   

2.
爸爸说     
每天清晨,爸爸从梦中醒来 一听到我的声音 就说我们家小鸟又开始唱歌了 其实,我是在朗诵课文里的诗句 那窗外真正的小鸟呢 一定是在叽叽喳喳地 读着身边的绿叶吧.  相似文献   

3.
说“诗眼”     
中国古代的诗话家论诗,是很讲究眼的,称为诗眼。有眼则活,无眼则死,因而评家重视,诗家更重视。诗眼有两指:一指句中之眼,一指篇中之眼。说的是诗句、诗篇中最为传神,最为灵妙,最让鉴赏者赏心悦目、拊髀称奇之处,因而也往往是诗人用力最勤之处。  相似文献   

4.
许多名篇佳作 ,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读古诗 ,学修辞 ,其乐无穷。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比喻 诗句说大宋江山已经破碎 ,好像狂风中飘零的柳絮 ,自己作为亡国孤臣 ,身世浮沉 ,有如被疾雨扑击的浮萍。诗人用凄凉的自然景象比喻国事的衰微与个人的厄运 ,深切地表现了他内心的悲愤。自来自去梁上燕 ,相亲相爱水中鸥。 (杜甫《江村》)拟人 诗句写堂上的双双小燕时来时去 ,自由自在 ,是那样快活 ;水中的对对白鸥 ,忽远忽近 ,相伴相随 ,是那般亲热。诗人赋予燕子和白鸥以人的感情 ,把眼前的景物写得优雅…  相似文献   

5.
杨建华 《语文知识》2001,(12):32-34
新诗与古诗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有充分自由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新诗的表现形式,比如诗句的排列,本身即为新诗的一部分,甚至是重要的一部分。确实,有的新诗就是依靠诗句的排列来创造特殊的意象,并借此表达其诗蕴(内容)的。一、诗句排列形式创造实体意象为了满足诗歌含蓄达意的要求,有的诗歌在诗句中回避了作者本来要  相似文献   

6.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  相似文献   

7.
春天,窗外是草色如炯、柳絮飘飞的景象.窗内的少年却端坐在书桌前,痴迷地翻阅着书本.并非窗外景色不够迷人,只是这少年的满腔心思都扑在了书上.他觉得春色虽好,但不及诗句那般细腻清雅.  相似文献   

8.
许多名篇佳作,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读古诗,学修辞,其乐无穷。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比喻诗句说大宋江山已经破碎,好像狂风中飘零的柳絮,自己作为亡国孤臣,身世浮沉,有如被疾雨扑击的浮萍。诗人用凄凉的自然景象比喻国事的衰微与个人的厄运,深切地表现了他内心的悲愤。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爱水中鸥。(杜甫《江村》)拟人诗句写堂上的双双小燕时来时去,自由自在,是那样快活;水中的对对白鸥,忽远忽近,相伴相随,是那般亲热。诗人赋予燕子和白鸥以人的感情,把眼前的景物写得优雅舒心,充满了生活情趣。三…  相似文献   

9.
刘戈 《怀化师专学报》1997,16(3):292-296
在传说中,尧舜禹相禅让,许多人认为是后人的虚构,如杨宽先生、顾颉刚先生,童书业先生等人即是。但肯定这一传说的也大有人在。不仅儒墨两家予以肯定.连庄子在《尧让.天下于许由》这则寓言中也似援引成说而撰出一个与禅让一脉相承的故事来.并且那般发人深省.启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听了《游园不值》一诗的教学,我对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有了更真切更深刻的体会。片段一:师:这首诗的确写得好,给人以无限的想像。叶绍翁最初写这首诗时,最后两句不是这样的。(出示诗句)生:(比较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开得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师:品味一下,修改后的诗句好在哪儿呢?生:原来的诗句只是向我们展现了春天的景象,而修改后的诗句还告诉我们一切美好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关不住的,压制不了…  相似文献   

11.
语言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用于交流,说得多了,自然就学得好。英语国家的人说英语流畅动听,正如我们说母语那般自然,然而为何我们学英语学得那般辛苦?关键是因为没有语言环境,没有说的机会。小学英语教师一定要尽早培养他们说英语的兴趣,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同时,要创造说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地说、放声地唱,在说唱中学好英语。  相似文献   

12.
越南歌筹是古代宫廷的歌舞,深受中国歌舞的影响。如今,歌筹获得了重生,其在越南传统文化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越南歌筹当中的说唱曲体裁,受到当时文人墨客极度喜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文章就越南盛行的说唱曲诗句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进行探讨,揭示其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正>重视"语用"是对过去语文教学的"除弊"之举,但是却有矫枉过正之嫌,"为语用而语用"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之一。根源还在于没弄明白语文课教的是言语,而非语言。既然是言语,就不应囿于言语形式,还要关注言语整体,感受言语的深层意蕴。一、譬美,乃成横绝孤篇以前有位在杭州求学的朋友说,真正去了西湖,觉得也就那样,不似古人说的那般有意趣,也不如想象中那般袅娜迷人。这种感受虽然不免  相似文献   

14.
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一派草色入眼,我们听到一片蛙声入耳;从"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的诗句中,我们感受到丝竹之乐,享受到季节的欢快;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句中,我们意会了那欢快的歌唱,幸福的喜悦,在诗词里聆听蛙鸣,让人好不动情。  相似文献   

15.
以诗评诗是《诗经》评点中的常用手法,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以后世具体诗篇或诗句来阐发《诗经》中的诗篇或诗句,从而直观地揭示诗旨、品味意境、指出创作手法、并说明其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本文试以所见明末诸家诗经评点中以诗评《诗》之处作一粗略统计与论述,初步揭示《诗经》评点中以诗评《诗》的面貌。  相似文献   

16.
春的畅想曲     
又一个春天要过去了,这段日子里,承载了我怎样的记忆和思绪。人们都说,这应该是一个灿烂明媚的季节。可是我印象中,只留下了阴沉压抑的天空。记忆中,关于春天的概念,还是充满生机与希望,但是夹在冬季与夏季这两个醒目的季节之间的那段日子,却是那般的暗淡与模糊。可以说,夏天和  相似文献   

17.
飞过留痕     
<正>夏天的飞鸟在空中处处留痕,秋云旁的新月被飞鸟衔起,掠过灵魂深处的失落之地。在诗间,灵动的流水、月儿,热带地方的丛树繁花,还有提灯顶罐的印度妇女……让我感到那般深邃,那般细腻。泰戈尔的诗句中,总有一些美丽的词汇:暮色、海浪、光明……但它们总透着一些失意。他应该在很多个浓浓暮色中在窗边托腮深思,望着一浪又一浪的飞鸟飞去。夏天的飞鸟,它沉默的瞳孔里总映射诗人的忧伤:“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神圣轻盈的飞鸟飞走,黄叶瑟瑟飘下。飞鸟在眼前飞翔,却没有珍惜,让它们这样消逝,留黄叶在那叹息着……但夏秋交替,飞鸟也会神秘地归来。  相似文献   

18.
对<韩诗外传>一书的性质,有解诗说、用诗说及调和之论.<左传>中的赋诗是学界公认的用诗典范.考察两书中同一诗句的运用,有明显差异:<左传>中赋诗是叙事情节中的组成部分,起着传情达意的重要功能,而不需考虑所传递的意义是否合乎儒学义理,带有随机性.而<韩诗外传>中,往往是经师从儒学的角度设置多个含义相似的故事来解说同一诗句.多个同类故事对诗句的多重经学解读,体现了经师叙事解诗的预设性,印证了<韩诗外传>叙事解诗的经学性质.  相似文献   

19.
这一单元都是与“马、虎、狼”等动物有关的课文(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复习课上,我让同学们整理出与这些动物有关的诗句,教室里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踊跃地说着自己想出的诗句,当一位学生大声说出岑参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时,学生中立刻有人举手反对,我示意他起来,  相似文献   

20.
教学答疑     
1.“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小荷”指什么?古诗《小池》末二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对“小荷”有不同解释,下面试以辨析。一说“小荷”指池塘,诗句是说蜻蜓立于池塘一角。但是,池塘怎能“才露尖尖角”呢,难以解释。可能是注释者把“小荷”同诗题“小池”搞混了。又一说“小荷”指没有舒展开的荷叶,诗句是说蜻蜒立在荷叶的尖尖上。根据荷叶形态,其初生如铜钱,人称“荷钱”。如果说“没有舒展开的荷叶”即指初生荷叶,那么此时荷钱哪来“角”?此说也不当。还有一说“小荷”指含苞的荷花,诗句是说荷花含苞欲放时,蜻蜓立在花苞的尖尖上。此说理由较充分。荷花将放未放时,花苞尖尖朝上,嫩绿中着有或白、或淡红的色彩,娇嫩婀娜,微风起,清香溢,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