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徐生坛 《班主任》2008,(8):62-63
近日,渎了几则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故事,受益匪浅。以孔子为鉴,反观今天的班主任工作,可以知得失。一、南山之竹仍需修——孔子与子路子路初见孔子时,孔子问他:“你最喜欢什么?”子路轻率地说:“玩剑!”孔子说:“以你的本质,如能再努力学习(文化),那就没有谁能比得上你了。”子路不屑地说:“学习能有什么用呢?”孔子说:“木材要直,必须经过墨线的校正;  相似文献   

2.
当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老师孔子坐,孔子说:“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就显得拘束,你们平时不是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想要了解你们从而任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听了老师的话,子路率先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只需三年功夫,就可以使国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子路的对答,不以为然,报之一笑,对冉有、公西华的回答也是不置可否。后来,其他几个弟子离开,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才对曾皙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一)孔子善喻子路学习据《孔子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路爱好剑术,不喜欢学习文化知识。一天,孔子见了子路,语重心长地说:“凭你现在具有的才能,如再勤学好问的话,谁都难以赶上的。”子路摇摇头,颇为自满地回答道:“南山上的竹子,用不着加工就是直的,砍来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  相似文献   

4.
各言其志     
孔子坐着,颜渊、子路两人站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  相似文献   

5.
字谜     
有个古字谜十分奇妙,为三人对话。“子路曰:‘是也!’颜回曰:‘非也!’孔子曰:‘若是也,直在其中也!’”孔子和他的两位弟子的对话,很符合各自的身份,且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子路率尔马虎,粗心大意,容易把字认错。颜渊严肃认真,认字要仔细得多。孔夫子是大圣人、大教育家,不仅能区分错别字,而且能予以纠正,不愧为人师。请问,孔子师生三人认的这个究竟是什么字?(答案在本期找)本期“字谜”答案:孔子师生三人说的是个“也”字,你猜到了吧?字谜@薛桂坤  相似文献   

6.
孔子从事教育40年,以“六艺”为教材,把“德行”列为四科之首,体现了他全面发展、德育首位的教育主张。由此出发,他全面阐发了为师之道,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教师素质观。一、修己正身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他还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指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可见,要使学生身正行直,教师自己先要正身,身正行直是教师的首要条件。教师只有以身立教,率身…  相似文献   

7.
于菊莲 《教育文汇》2004,(11):24-25
子路问孔子:“听明白了就可以去做了吗?”孔子回答:“父亲和哥哥健在,怎么能不经过他们同意就去做呢?”冉有问孔子:“听明白了就可以去做了吗?”孔子回答:“听明白了就可以去做!”两个弟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孔子给予不同的答复,公西华不解其意,就去问孔子。  相似文献   

8.
《孔子传》中描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天孔子与子路聊天,孔子一会儿夸奖颜回,一会儿又表扬子张,自恃勇力过人的子路心里很不服气,便直言不讳地问孔子:“如果发生战争,你让谁当统帅?”孔子答道:“当然是我了。”子路自傲地说:“我不是很勇敢吗?”孔子说:“没错,你是很勇敢,可是我不仅勇敢,而且还勇于不敢。”孔子的话一针见血地让子路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许多名人大家都具有爱读书好学习的优良习惯,同时还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方法。现择其至今有借鉴意义的若干事例分述如下。一、认识读书的重要性,刻苦学习孔子的好学生子路说:“南山的竹子,用不着加工,天生就是直的;砍下来做箭,可以射穿用犀牛皮做的盔甲。由此而论,学习又有何作用呢?”孔子开导说:“把这杆竹子创出箭尾,插上见毛,再装上箭头,把箭头磨得尖尖的,这样射入得不是更深了吗?”于路听后连连下拜说:“我一定记住您的教导。”这就说明,学习可以使聪慧之人变得更加聪慧,从而生…  相似文献   

10.
【原文】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孔子家语子路初见篇》  相似文献   

11.
因材施教     
2500年前的曲阜。这里曾是当时东方文化的中心。 这一天,天高云淡,红日稍偏,孔子在杏坛的亭子里弹琴,公西华陪侍伴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洄从之,道阻且长; ■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一曲弹罢,孔子抬起头来,这才发现子路仗剑站立亭边,还沉浸在乐曲的余韵里呢。 “仲由,有什么事吗?”孔子问道。 “老师!”子路这才双手抱拳作揖道,“我来请问一个问题:听到有好事,就行动吗?” 孔子马上严肃地回答他说:“有父亲、兄长在,怎么可以听到就行动呢?” 子路又拱一拱手说:“我知道了。” 子路退…  相似文献   

12.
必也正名乎     
子路等人向孔子请教治政之道,孔子说了不少至理名言,其中有流传数千年的“正名”思想。《论语》是这样记载的:“必也正名乎!”  相似文献   

13.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也哉?”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不但对他的学生善于进行启发式教学,对自己的独生子也十分注意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循循善诱,耐心开导。孔鲤是孔子惟一的儿子,但是孔子对他一点也不溺爱,不放纵,从小时候就启发、督促他勤奋学习,努力求孔鲤说:“你学诗了吗?”孔鲤回答:“没有。”孔子告诉他:“不学诗,就很难以好的言辞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孔鲤听了孔子的话,默默进屋里学习去了。过了几天,孔子在院子里又碰到孔鲤,便又问孔鲤:“你学过礼了吗?”孔鲤答道:“没有。”孔子又说:“不学时注意加以督促。孔鲤的同学陈…  相似文献   

1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相似文献   

16.
子路和冉有问了孔子一个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可是孔子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对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对冉有却说:“闻斯行之。”可见,孔子对两个个性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答案。而中国之大,纵横万里,在这广袤土地上遍布的学校,又岂能以固定的章法来约束?  相似文献   

17.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生动地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讨论政治、学术、志向等问题的情景,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理想,也传神地展示了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循循善诱、含而不露的教育风格。 但是,作为老师的孔子对子路的那一“哂”,却实在难以让人恭维,依今天的眼光来看,那是对富有豪侠个性的学生的温柔的扼杀。 当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正陪孔子坐着,孔子很随意地问起他们各自的志向:“你们平常总是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想干什么事情呢?”老师的话音刚落,子路就“率尔(轻…  相似文献   

18.
关于学习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学者有很多很好的意见。《学记》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又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中庸》上说:“好学近乎智”,把智慧看作是学习的结果。荀子在《劝学篇》中谈学习的作用说:“一天到晚地空想,不如学习片刻得益大。踮起脚来望;不如登上高处看得远,我们登高招手,胳膊并没有加长,但人家在比较远的地方也看得见;我们顺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人家听起来就清晰得多。乘坐车马的人,脚走得并不快,但却跑完了千里迢迢的路程;乘坐船只的人,不一定会游泳,但却渡过了洪波浩荡的江河。有成就的人并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天资,而是善于通过学习来增强自己的本领。”也有人不了解学习的作用,如《孔子家语》上记载的子路的故事就是这样。孔子的门徒子路去看孔子,孔子问:“你爱好什么?”  相似文献   

19.
王华 《考试周刊》2010,(21):64-64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也认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科学家作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在有兴趣时。往往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进,使大脑皮质得到营养物,能把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因素都调动起来,使之积极化,所以说.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2500多年前,孔子就曾提出“因材施教”的观点,并付诸实施,培养出了颜回、子路、曾秀等众多名人。他提出的“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大抵说的是人不可能事事领先,样样精通,在某一方面,人家就比你强,就可以做你的老师。俗话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也是对上述观点的最佳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