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词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词人和词著,在烟波浩翰的词著中,陆游和他的词似乎不值一提。一般人认为他的诗歌代表了他的全部创作,故后人一般评他的诗,称他为传大的爱国诗人。但我认为,他的词虽少,仅有《放翁词》一卷,但抒发爱国热情可与诗歌相辉映。如果说,陆游的诗大多是表达了金戈铁马、许身报国的豪情壮志,那么,他的词则更多地是抒发了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怒和词人不甘屈服的高洁之气。这一切集中体现在他的隐居词中。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对稼轩词“好之尤笃”的首要原因在于他对辛弃疾人格的认同和景仰,在于两人的性情与襟抱相近。稼轩词研究不仅是他词学研究的重中之重,而且成为他建构自己词学思想的有力佐证。他对稼轩词的研究是一种认同式的接受,这既宜于较为客观地把握稼轩词的本色特性,也易于走向一种穿凿比附、难以周全的解读误区。  相似文献   

3.
试论花间词对晏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殊作为北宋的重要词家,受南唐词特别是冯延巳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但他的词也并非完全是走的南唐的路线,从他的词中我们亦可看到他并未脱离花间词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在观念上,他象花间词人一样把词当作是酒边宴前的佐欢工具,并没有把它当成独立的抒情学;在具体内容上,他的许多词虽有南唐词的情致,但并不缺乏对男女情事的专注。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是名的豪放派词人,而他的婉约词同他的豪放词一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辛词的婉约。是“以气入词”,一如他的豪放词有深度,有力度;豪放和含蓄两大风格的交融,是其最大特色。辛弃疾婉约词提高和深化了婉约词的格调境界,丰富了婉约词的风格物色。研究辛弃疾婉约词的内容题材对研究其词的成就会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5.
秦少游以词名家,他的婉约词被称为“词之正宗”(清先著《词洁》),又有“词坛颇袖”。(清陈廷掉《白雨斋词话》)之誉。其实他的诗也写得很好,只是为词所掩,人们重扣了他的词却忽略了他的诗,少游观存诗二百四、五十首。分析研究他的诗歌创作,探讨他匍后期的诗风,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他整个文学创作基本特色的认识。陈师道《后山诗话》说:“苏子瞻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这是就地前期的诗歌而言的.秦观早年的诗风十分鲜明,在他的师友间得到了异口一词的品鉴。张来在评论苏氏及同门友人的一首诗中说:“黄郎萧萧日下鹤,陈子鹏峭霜…  相似文献   

6.
张炎的《山中白云词》中有大量的“闲”、“愁”出现,且有许多与“闲”、“愁”相关的意象。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将张炎的词定性为闲愁词,并初步分析了他的闲愁词的创作环境与他创作时的心境,他的家学渊源与他的词学观念的指导,他的闲愁词中的相关意象与其词的艺术风格。由此可见张炎其词的真正面目。  相似文献   

7.
厉鹗是浙西词派中期的代表作家,也是一位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词学理论家。在他手中,浙西词派的词学理论体系更趋严密,词派建设意识更为自觉,创作内容更加丰富,词艺也更为精湛。他论词既推尊词体,宗法周邦彦、姜夔、张炎,倡导醇雅、清空词风,又强调寄托,注重词作的现实意义。厉鹗的词学理论既是浙西词派前期代表朱彝尊、汪森等人词学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又对浙西词派后期代表吴锡麒、郭唐等人的词学理论有所启发,在浙西词派词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8.
吉川幸次郎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是全面的,关于词的起源问题,他把握住了诗与词的关系,也注重从创作主体的需求这个角度去探讨。吉川幸次郎认为,诗和词是宋代的主流文学,但词比诗更能体现宋人的抒情精神。“雅俗”是吉川幸次郎论及词的一个重要维度,他关注的主要是语言层面,认为混用俗语是北宋词的普遍现象,而修辞性是南宋词的一大特征,指出南宋的词和六朝齐梁的文学一样,在中国文学中最讲究修辞。吉川幸次郎对清词的关注建构起了他研究中国词学的整体视野。  相似文献   

9.
农村词是苏轼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之所以写作农村词,白有其思想基础:这是他进步的文艺理论思想所决定的;是他忧国爱民思想所导致的;是其归隐、归耕思想所诱发的;也是他对前贤山水田园审美精神的踵武。  相似文献   

10.
柳永是十大词人之一,开辟词境,成就卓异。他是北宋词坛上大力创制长调、发展慢词的第一人;他开创了描摹城市繁荣景象与市井风情的先河;他第一次全力描写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歌妓,对她们不幸之命运予以同情;他第一次以大量的口语、但语入词,以白描见长,体现了其词“以俗为美”、“雅俗共赏”的审美特征;他的词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堪称中国词人之最。  相似文献   

11.
谭献的论词倾向,主要体现在对浙、常两派的态度上。他批评浙西词派专主南宋,以姜、张为止境,这是有道理的。对常州词派,他追随张、周治词,又发展了张、周的比兴理论,这对繁荣词的创作和批评,功绩显。但是他又不固守常派门户,能够洞察常派之不足和成、项、蒋的突出成就,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取常而排浙,取决于他的重意格,主柔厚;而能洞察常派之不足并盛赞成、项、蒋之词,则透露了他欲使浙、常两派优势互补的意愿。  相似文献   

12.
谭献是清代常州词派的词学大家。他主要继承张惠言、周济的词学观念,并折衷调和浙西词派的词学思想,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词学主张。  相似文献   

13.
元好问的词作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章从抒怀词、情词、山水词、农村词、寄赠词等五方面题材分析了他的词作,认为他的词广泛地反映了金末的社会生活,不愧为金词之冠。  相似文献   

14.
周济寄托理论中的“出入说”周济既是清代常州词派继张惠言之后的重要作家,只是常州词派的理论中坚,他的词今存《味隽斋词》,又有《存审轩词》;他的词学理论主要体现在《词辨序》和《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虽涉及范围较广,但最有创造性的则是他的有关词的寄托理论。常...  相似文献   

15.
苏轼是宋代词坛的一位大家。他的词的创作体现了一位大家兼容具范的创作风貌,豪放者有之,婉约者有之,豪放者大开异境,婉约者缘情而绮靡,他的词风是阳刚阴柔双美兼具,不可偏废。苏轼词风的形成,是他的文艺创作思想和人生经历、学养、襟抱的艺术折射。  相似文献   

16.
纳兰性德所处的独特的时代,他自身独特的思想经历和性情,使得他的边塞词不同于一般,消失了传统边塞作品豪放刚健的气质,充满温婉柔媚的蕴致。颇具阳刚特征的塞外风物与词人内心的缠绵凄情的奇特呈现,边塞题材与婉约词性的巧妙结合,显示了纳兰边塞词卓绝不俗的词体个性。其契合点在于他对情的体认和表述受晚明情观的影响,重情、深情、任情。于是,他自觉地提升了词体意义,并把闺情的叙写置于边塞词的核心,表示他在乎的是情的充分表达,而不是边景个性的保持,他只是把边景作为情感表现的大背景而已。  相似文献   

17.
爱国词人谢章铤的词与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章铤是近代重要词人和词论家。他的词以成丰末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激昂慷慨,接近刘家谋;后期离奇惝,缠绵恺恻。全国主义精神贯穿整部《酒边词》。谢章铤论词一主性情.二重视闵词的评论。他折衷常州、浙西二派,认为词应有寄托而不废清空;清空而有性情还是好词。他的《词话》及续篇以闵人立目的占总条数1/4,而论道光以来闽词人又占其中1/2。咸丰间章铤组织的聚红词榭,前后参与者16人,刊行诗词集4种,是近代重要的爱国词社。谢章铤在近代闽词发展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谈周济的寄托论曹保合周济(1781──1839),字介存,号止庵,嘉庆十年进士。他是清代常州词派的理论中坚。他的论词主张集中体现在《词辨序》、《介存斋论词杂著》及《宋四家词选序论》中。《词辨》是周济在嘉庆十七年(1812)仿张惠言编《词选》例,在宝山...  相似文献   

19.
周济是清代常州词派的理论中坚,他的词作也别具特色,与其理论主张相呼应,他在词中极力体现自己“词亦有史”的见解,通过他的词作可以看到他内心进退出处的矛盾,从而可以认定他的词作在表现“真”这一层面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其词作无论内容或形式,都表现出杰出的创作才能。辛词继苏轼豪放词风而发扬光大的,正是他那激扬文字、始终不渝的爱国激情;而作为辛词主旋律并奠定其在中国词史上崇高地位的,也正是他那表象宏大而又内蕴深厚的爱国辞章。纵观辛弃疾龙腾虎跃的爱国词篇,无论是早期激情勃发的金戈之声,还是晚年悲怆无奈的沉痛呼喊,爱国情结始终贯穿辛弃疾的全部词作,是他进行创作的永恒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