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8 毫秒
1.
邓小平非常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他高屋建瓴地分析、阐述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内容和方法等问题,形成了丰富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邓小平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有六个方面:“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要向全体青少年宣传高尚的道德”“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邓小平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将“两个结合”融入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的重要方向,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实践价值、社会价值。从理论定点、实践定位、思想定心、渠道定向等层面明确“两个结合”融入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建设策略,即用理论指导实践,秉持实践育人思想;由实践决定理论,注重学生知行合一;以文化滋养思想,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借科技扩展渠道,优化学校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3.
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理论认为,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促进青少年政治认知的发展、政治品格的形成和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这一目的在学校政治教育中主要通过政治课和历史课来完成,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注重"问题式"和"探索式"教学。其教学内容和方法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改革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背景以人文主义取向为主,在教育价值观方面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正走向融合;道德教育模式的研究呈实证化趋势,在多元化背景下注重道德认知能力培养属于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中的“第三条道路”;社会学是青少年研究的主阵地,乐观派和悲观派的结论对各国青少年政策的制定有着巨大的影响;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研究是政治学热门的课题之一,对其概念、意义、进程等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达到“应然”状态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有效性”。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难以达到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由“实然”到“应然”的期望,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因此,走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之困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之效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人文关怀理念的贯彻,在价值定住、目标制定、内容设计和方法实施上更多地融入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内涵、青少年的特殊性及其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等,决定了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和谐社会视野.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重视家庭教育特殊功能、把思想道德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注重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肩负着重要职责、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净化社会氛围等是和谐社会理念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德国实行联邦制度,教育和文化事务由各州管辖。德国柏林州为了促进儿童及青少年社会参与,特与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合作开展“新生代动起来”计划。  相似文献   

8.
国外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也被称为公民教育。近几年来,随着公民道德建设的深入开展和国家对大学“两课”及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视,有关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讨论在我国也逐步展开。本文试对国外公民教育及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加以比较研究,总结出了国外公民教育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及加强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建议。一、国外公民教育与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1.教育目的基本相同两者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学科素养的提升和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政治教师必须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知”“信”“行”三方面进行思考与实践,有效实现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感的教育目标,进而培养有信仰、有理想、有尊严、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相似文献   

10.
德国价值教育的重点在于道德主题,并与社会的、政治的和宗教的教育联系在一起。它除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规范外,判断能力、责任感和政治参与等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德国的价值教育又是一种公民教育。它注重实践性和实效性的学校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对我国的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The author looks at education debates on the enrollment increases in secondary education in Germany and France around 1900. In Germany, the theory of ‘Bildung’ was deployed against the threat of meritocratic reform, while in France educationists pleaded for a reform in the ‘spirit of the Revolution’. So the idea of modern democratic citizenship was much more explicitly a concept of French than of German reformers. The latter pleaded for ‘natural processes of social selection’ and stood against educational reform. They avoided the overtly political formulations of liberal conflict, which, in contrast, were almost habitual among French reformists.  相似文献   

12.
政治修养观是德国古典大学修养观在政治教育中的体现,是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的指导性思想理论。政治修养观汲取了德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当代德国政治教育在历史反思基础上自我重建的结果,体现出深刻的人本思想、主体性思想、价值论思想和方法论思想。它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的本质,也能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德国经历了由臣服型政治文化向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变迁和转型,实现了政治的西方民主化与现代化。这一转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联邦政治教育中心"所代表和推动的国家政治教育工作,充当了政治体系与政治文化之间的中介角色,在"二战"后德国社会形成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丽华 《比较教育研究》2003,24(12):6-10,37
本文以德国2002年出台的教育论坛"十二条教改建议"为文本,试图揭示当前德国正在推进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主导思想和行动策略.德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理论是:促进而不是筛选;开放而不是封闭;调控而不是管束.其行为策略是:发挥幼儿园教育功能;发展全日制学校;提高移民德语水平以及构建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5.
"Bildung"是德国思想传统及教育领域中一个特有的概念。历史上,这个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从宗教到人文、从反对理性主义到反对人的异化的转变。作为一个过程,"Bildung"在目的上追求内在的自我完善,在内容上倡导自由的经验,在方式上主张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实现自我转化。无论从技术性社会还是从现代学校系统的角度来看,这个概念在当代语境下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由基本理论、管理理论和学校教育理论组成.基本理论体现了德国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管理理论体现了德国政治教育的社会属性,学校教育理论则体现了德国政治教育的教育属性.它们反映了德国政治教育理论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结构,从不同的层面指导着德国政治教育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德国教化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化是德国教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体现了德国教育学的人文特性和民族特色.从作为目的的教化来看,教化体现了一种非政治的带有美学色彩的全人理想;从作为过程的教化来看,教化体现了异化与复归的无尽的辨证过程,人与世界(文化)的无尽的相互作用.教化的文化关怀,体现了德意志民族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寻求及其与纳粹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化的非政治性,体现了一种对教育的自身逻辑的寻求,但在教育日益工具化和教育科学日益科学技术化的今天,正面临严重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A bstract .  In this essay Christiane Thompson discusses the systematic outcomes of Theodor Adorno's philosophical work for a reworked theory of Bildung (an important term in the German tradition of philosophy and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his essay "Theory of Halbbildung ," Adorno revealed the inevitable failure of Bildung ,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necessity of Bildung (in view of a critique of society), on the other. After having exposed this contradiction, Thompson seeks to analyze Bildung 's systematic role by turning to Adorno's reflections on art and metaphysics. Adorno's concept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hints at the possibility of a more genuine approach to Bildung and culture, one that makes the borders of our experience visible and, as a result, suggests a different relation to ourselves and to the world. She concludes by examining the critical dimensions of this different Bildung as well as its pedagogical relevance.  相似文献   

19.
At the end of the 18th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19th century, representatives of the politically oppressed middle class in a politically fragmented Germany began to look to education in search for a means of emancipation, with the pedagogical concept of Bildung as their central focus.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concept was also a response to growing socio-economic complexity, differentiation and social disintegration.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project of Friedrich Schiller around the idea of Bildung . His thoughts challenge present tendencies of restorative traditionalism and technocratic economism. He argu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useless' imagination and of illusion as the necessary precondition and basis of freedom, morality and knowledge. He criticizes reason without irrationalism, advocates sensuousness without the idealization of brute force, and argues for playfulnes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out aesthet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