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主刑辅”思想自汉朝被董仲舒正式提出以来,一直影响着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如唐初的“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便是“德主刑辅”思想的延伸与发展.它是整个封建社会极为重要的法制思想,其核心内容甚至波及到当今人们的法律观念.这种法律思想强调以道德教化作用为主,以法律强制为辅,主张“礼治”、“德治”、“人治”,从而轻视法律的强制力和威慑作用.正是受这种法律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君主专制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性格是鲜明特立的。《论语》一书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从其中的闲谈实录,我们似乎见着了他的容貌、声音、性情、思想,综合为一体,孔子的真性格跃然而出犹在目前。孔子坚韧不拔,乐观向上。孔子身处春秋时代,当时世事纷纭,礼崩乐坏,人欲横流,天下滔滔。为拯...  相似文献   

3.
孔子之仁的思想,一方面体现了道德理性的自觉,另一方面体现了人类意识的自觉。仁之“爱人”即是“爱类”,爱世界上所有的人,孔子的思想是以爱人类为中心的世界主义。在孔子的世界主义思想中又内在地包含着民族化认同的思想,对华夏化传统的认同强化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意识,也促进了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相互融合与多元互补。近代以来,孔子的世界主义与民族化认同思想得到继承并具有了新的时代内容。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应保持“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的折中”。  相似文献   

4.
“孔子,圣之时者也。”这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的确抓住了孔于思想及其人格特征的实质。本文认为,对时间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是普遍存在于孔子的思想世界中的,集中表现于天道观、“时中”、“教学”及伦理实践过程,其中包含了人生在世的时机化意蕴。天道观中的时间问题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最大贡献无疑是开创了“人学”,即主要从道德生存实践领域分析和思考人的问题。这的确是事实,但也应看到孔子在以人为思考起点时,同样也思考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即“形上之天”的问题。因为在古代的思想世界里,人们往往把自然宇宙以及人本身的根据追求…  相似文献   

5.
正樊迟曾向孔子请教"学稼""为圃"的学问,孔子不悦,直斥其为"小人"。(《论语·子路》)虽然"小人"并非一定是道德贬义,但仍不免有轻贱粗笨体力劳动的嫌疑。蔡尚思先生曾谓孔子的思想"不利于劳动者生产者,而大利于有闲者享乐者","孔子的圣,原来只是圣于贵族生活"(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评(附补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1页)。也有学者指出,孔子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体现了鄙视劳动人民的贵族偏见"。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文明的形成、传播、发展与文字、经典有密切的关系。中国文字最初有甲骨文、金文,秦始皇统一汉字书写,采用小篆,便于传播中华文化。文字的统一,有效地促进了不同地域思想文化交流和国家政令的畅通,对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的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以探究社会人生问题为主,有明显的经世致用特色。儒学的开创者孔子用《诗》《书》《易》《礼》《春秋》(因《乐》经佚失,故称"五经")教育  相似文献   

7.
从竹简《穷达以时》说到孔子“知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孔子的“知天命”的真实含义,已有的几种解说均未真正理解,其最重要的原因是都把“知天命”置于天人合一下来理解,而忽略了早期儒家天人观存在不同的向度。郭店竹简《穷达以时》所述“天人之分”,有助于对孔子“知天命”的正确理解。孔子的“知天命”不仅仅是对主宰天或道德天而言,更重要是对命运天而言,孔子的思想实际蕴涵着一种天人之分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经世致用是儒家的传统命题,是儒家实行“治国平天下”这种政治关怀在思想史上的体现。儒家讲求“内圣外王”,内圣即指个人的道德修养,外王则指通经致用。由于受到客观社会环境的限制,经世致用思想在各个朝代显隐程度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承平年代,经世致用思想会淡化,而阶级矛盾激化或民族危机严重、社会动荡不安时,则会激起士大夫阶层的忧患意识,所谓“不忧一家寒,而忧四海饥”,从而使经世致用思想得以旌扬。  相似文献   

9.
孔子思想影响于后世,不特时间上绵延久远,且广及哲学、政治、教育和道德伦理等诸多领域。后世有关研究著述之多,几不可殚举。唯孔子“富教”思想影响于汉晋地方行政管理这一重要问题,论者却鲜有言及。汉晋间所形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即本文所要探讨的...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古代思想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思想伦理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对人性的探讨为支点构建道德教育理念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大都注重从人性出发来论述道德,进而探究道德教育的理论根据。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相似文献   

11.
浅说孟子的“性善论”□徐晓霞自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以来,历代名儒学士,就人性问题各抒已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孟子的“性善论”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先树立了重要的个体人格观念,突出了儒学的道德自律、道德自觉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仁爱是贯穿儒家学说思想的主线,自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系统的仁爱学说之后,仁爱观不断发生变化.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他们的仁爱观既存在思想传承上的相通之处,又有着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当代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当代教育[香港]汤恩佳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孔子的思想非常丰富,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的东西很多,下面仅从三方面加以探讨:第一,...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中国历史文化上,孔子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新统,"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因此,孔子历来为人们所推崇与仰慕。孔子及其思想在历代大多为统治者所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伴随而来的是孔子不断地被神化,从人的形象逐渐走  相似文献   

15.
“何谓孔子思想的核心”,这是孔子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学界对此的说法有不少,如:“礼”说,“仁”说,“仁礼”说等,其中以“仁”说的影响较大。而将“仁”学思想认定为孔子思想的核心的学者,其解释也是百家腾跃、新说迭起,令人眼花缭乱。  相似文献   

16.
正一、"六艺之学"的实践模式"六艺之学"是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它发轫于商周之际的神权道德,周公通过"制礼作乐",减损了殷礼中的宗教神权意识,增益了周人的宗法道德观念,形成了"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诗·大雅·烝民》)的教化主张,由此原始礼乐的宗教仪式逐渐让位于礼乐的道德教化,在"敬德保民"的哲学突破中,逐渐形成了孔子的"以仁释礼"、孟子的"仁政"、荀子的"礼乐一体",系统地构筑了"六  相似文献   

17.
孔、老的追求马西沙孔子的终极关怀在人生、社会的完美、和谐。这种社会既非人治社会,也非法制社会,而是一种德治社会。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并非以任何个人好恶做为社会秩序的标准,也不是以法律作为人行动的准绳。道德作为规范,札仪匡正行为。我们抛开两千多年前社会...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王雱现存《老子注》文本,从佛家用语、援佛解老两个层面,对王雱《老子注》与佛教的思想关联加以考察,并进而对王雱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以及融会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特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在这部经典文献中,他对个体人格和人生境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孔子看来,人生可分为四种境界:凡俗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孔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的境界,即“乐”的境界。在《论语》中,“仁”、“德”、“诚”“礼”、“乐”是孔子特别强调的,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礼乐文化”的基础。孔子对“礼乐文化”重要性的强调开启了中国文化重视“仁爱”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传统,也开启了中国文化政治与伦理结合的传统。它对中国传统的“道德至上主义”和近代的“审美救世主义”潮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以《论语》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文化是关于真、善、美的文化,更是关系到人的自由解放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徽州雕刻     
裴汉杰 《寻根》2014,(2):102-104
雕刻艺术寓实用性、象征性、装饰性于一体,是皖南徽州艺术中历史最久、数量最多、内涵最丰富的品类之一。雕刻是三度空间艺术,雕刻艺术与构成它的材料合为一体,只要材料存在,雕刻艺术就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