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舒骅 《新闻界》2008,(2):108-109
本文以史家笔法中最为突出的"史论"笔法和"寓论断于序事"笔法,以《焦点访谈》为分析文本,审视和剖析史家笔法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2.
从"后真相"的现实特征出发,可以发现当前传播环境中真相供给和真相需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亟须一种新的叙事模式进行调适,而非虚构叙事在叙事主体、叙事结构、叙事话语、叙事主题等方面的诸多特质恰好与后真相传播语境形成了多维度的贴合,这种贴合使得非虚构叙事逐渐成为当下发展强劲的话语模式。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非虚构叙事仍须在防范主观化倾向、借力新媒体提高竞争力和开发更深远的社会意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辞朴义深     
新华社记者邹爱国、罗观星的新闻特写《总书记的问候》,获得中国首届现场短新闻一等奖。这篇报道的高超之处在于笔法质朴,看似平常叙事,其淡如水,然其味弥长。  相似文献   

4.
李盛龙  章文哲 《新闻界》2012,(14):33-36
谍战剧作为一种极富中国特色的影视类型,从萌生、成长到成熟,已逐渐摸索出自己的生存模式。当代谍战剧在叙事策略上形成了自己的"符号标识",即源于"游移""老鬼"的叙事动力,内聚焦与外聚焦缝合的叙述视点,多线索交织的叙事结构,线性与非线性交叉的叙述时间,悬念积累的阶段释放和泛疑化的叙事节奏。这种叙事策略为当代谍战剧的持续热播提供了强劲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历史叙事:记录一份弥足珍贵的"资产清单" 关于历史叙事问题,这是地方志编写的基本要求之一,也就是采用叙述体语言.就像新闻报道中使用"消息"体裁这种轻武器一样,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和根本性之特点.  相似文献   

6.
<管子>全书多论说之文,只<大匡><轻重>等十余篇间杂叙事,以张扬管仲辅佐桓公成霸的事迹.而与<左传>等史书对照,其事迹多属后世作者变改历史或主观虚拟,并多用铺陈、生发的小说笔法,因而远离历史,属拟史小说.其中<轻重>诸篇不仅多为虚诞之想,还带有明显的游戏性质,脱离先秦多种子书虚拟文字的实用性,成为实在的"齐东野语"--小说.  相似文献   

7.
著名新闻学者陈力丹曾说:"‘新闻'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一种叙事形态,正是新闻这种叙事形态的文本,比公文、文学更有力地通过无形的积累与无时无刻的流程,巩固着或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情绪,也反映着社会的脉搏."①叙事是一种思维和存在的方式,它能够引领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新闻正是利用"叙事"的方式将"事实"这个本源进行传递和表述,从而影响人的思维观、价值观.新闻叙事策略是为了完成叙事行为,达到一定的叙事效果而使用的话语构建策略.②笔者认为新闻叙事策略应是一种主动地选择,通过显性层面构建事实的基础来实现隐性层面意识形态有效地构建效果.  相似文献   

8.
卢金婷 《东南传播》2012,(6):114-115
世间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叙事能力,而叙事能力体现在人类有自己的语言符号系统。人们通过语言交流思想和情感,而叙事是语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换句话说,人类的传播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叙事来进行的。在诸多的艺术形式中,只有影视剧能够将人们的思想通过逼真的影像表达出来,正是在这种具有巨大魔力的叙事功能下,影视剧为人们创造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4,(8):37-40
本文从电视图像叙事的基本规律出发,讨论电视图像作为一种媒介技术特点与其传播特征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为"时间"与"真实"的联系、"空间"与"现场"的联系、"形象"与"个体化"的联系。论文从上述三个角度,结合当下电视新闻报道实践讨论电视新闻的图像叙事中的时空因素。  相似文献   

10.
韩剧《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中所采用的AR游戏叙事实现了虚拟游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无缝连接和交互模式,是一次对AR技术所追求的、未来能真正实现的虚实结合、增强现实和实时交互效果的展望。相比于当下的二维视频或图片叙事,AR游戏叙事不需要"进入"什么,而是将平日里熟悉的场所变成互动和叙事场所。可以说,对于视听新媒体而言,这种多维的、非线性的、以"场"来讲故事的叙事将为未来视听新媒体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一条可借鉴、可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纪录片《船政学堂》首次以编年体与共时性兼备、中西文化学者共同讲述的国际化视角,从"人"的角度切入,来讲述船政学堂以及船政毕业生鲜为人知的故事。其叙述特色与旨归主要体现以下几点:一、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相互结合,再现了"船政学堂"办学的艰难历程与不俗成就;二、以人物叙事为中心,彰显了"船政学堂"为代表的近代精英的民族情怀;三、以史鉴今,透过"船政学堂"的办学历史探索近代中国图强的经验与教训。这种三种叙事手法的综合运用,进一步开发了历史纪录片的叙事本领,增加了纪录片尤其是历史人文题材纪录片的叙事魅力,为大型题材的纪录片在与其他电视节目的竞争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之路提供了可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抗日战争宏大叙事的一部分,"重庆大轰炸"的历史记忆遵循其特定的叙事方式。美国学者科布尔(Coble)发现,战争记忆与战争本身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对于抗日战争的记忆也具有时代差异: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以抵抗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为核心的"胜利叙事"起主导地位,但从90年代中期起,"胜利叙事"被以中国人民遭受百年耻辱为主的"受难叙事"取代。①这种差异显示了战争记忆并非只是对过去的回忆,而是对过去的建构。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本质是立足现在对过去的一种重构,一个社会中有多少群体和机构就有多少集体记忆。而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的记忆有赖于特定群体对于过去  相似文献   

13.
罗锋 《现代传播》2007,(6):98-101
重庆"钉子户"事件在2007年3月成为网络与传统媒体关注的焦点.网民首次参与新闻事件现场报道使得事件本身成为新闻传播视野中一个极佳的研究范本.本文认为这种传播路径凸现了媒介叙事转型从传统媒体致力于想象共同体的建构到新媒介时代网民的个体化修辞.这种参与式草根新闻叙事模式带给我们的冲击无疑是重大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4.
<奋斗>一剧播出后引起了人们对"80后"的关注.<奋斗>因再现"80后"的精神世界而取得了成功,本文以<奋斗>及其他电视剧的叙事为研究对象,解读其对"80后"精神的阐释,并证明这种阐释在当代电视剧中的独有价值. 结构主义认为每个叙事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故事,包括内容或一连串事件(行为、事件),加上被称之为存在的东西(人物、环境);另一个是话语,即表达,使内容得以传达的手段.本文以这种研究视角为基础,分两部分对"80后电视剧"的叙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在小叙事中表现出对宏大性的追求,并由此导致了作品前后部分风格迥异、骤然从喜到悲的表象。这种现象在中国小叙事电影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儒家文化的浸淫以及中国的特殊语境导致创作者具有浓厚的"元叙事情结",因此,利奥塔所推崇的小叙事对元叙事的拒斥和反拨尚难以真正在电影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6.
韩国导演李沧东的早期作品《绿洲》,将镜头对准底层社会,用细腻写实的手法将两个被家庭、社会所抛弃的"残障人士"的爱情呈现在大家面前。作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残障人士在言情叙事中的所扮演的角色本身便与正常人存在差异,而《绿洲》又是残疾人言情叙事中的一个异类,在人物的设置上便与同类型作品大相径庭,但这种反叛并非一贯到底,在叙事的行进中又有对普通残疾人言情叙事模式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贾樟柯电影《江湖儿女》将叙事的焦点聚焦于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遭遇的道德危机与伦理失序,影片借助主人公巧巧与郭斌的爱情故事糅合了多段相对独立的叙事内容,这种叙事形式一方面突出了女性角色巧巧的成长,另一方面也隐隐传达了作者对中国发展状况与时代的思考。本文借助对贾樟柯电影《江湖儿女》的人物形象分析,思考了"新女性"形象在影视传播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历史人文纪录片《船政学堂》为例,阐述符号象征理论的具体运用:通过专家采访、历史遗址遗迹展示、史料影像还原、情景再现、三维动画制作等方式,实现历史人文纪录片影像象征符号"能指"与"所指"关系的连接,进而实现历史人文纪录片象征意义的展示,表现创作者的主题思想。这种符号象征意义的建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另一种真实的叙事表达,通过这种真实的叙事表达重构历史事实,对历史的人文精神进行时代解读,实现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创作使命。  相似文献   

19.
李文英 《现代传播》2017,(11):102-105
探讨中国人类学纪录片的叙事表达机制,可从叙事伦理表达机制、时空叙事机制和"元叙事"传播战略等方面展开。叙事伦理机制体现在讲故事的策略和叙述伦理;时空叙事机制强调突破传统叙事形态,关注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的延展性;"元叙事"传播战略侧重于话语表达与"讲好中国故事"的关系互动。中国人类学纪录片叙事表达应超越西方文化表征体系,建构叙事的"中国话语"。  相似文献   

20.
由于止庵在趣味上与周氏靠近,使得其在作传时的笔法、情趣、行文、结构等都很有些周氏的味道,特别是关于周氏人生起落的叙事就十分体贴,资料与运笔均多了几分理解与宽容,这也可以说是此册传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