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对于扩大就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选取江苏省1992~2010年的相关数据,重点研究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结构的发展关系,并结合江苏"十二五"规划,提出优化毕业生就业地域结构的对策措施,以期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理论分析基础,采用丹尼森系数法分析锡、苏、常、通、淮五市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采用匹配值法分析五市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采用DEA模型法分析五市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行业发展的效率,分析表明苏南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苏南高职教育专业与行业匹配值比苏中、苏北地区大,苏中、苏北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使用效率比苏南高。为此,为提高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苏南、苏中、苏北都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强化专业设置与行业匹配,而苏南高职教育还需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苏中、苏北高职教育则还需要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加强资源的引进。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内部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经济梯度差异发展的现象。江苏省内部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在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着梯度经济差异。原有的经济基础、区位、政策、交通、人才等方面的因素差异构成了三大区域经济梯度差异的成因。江苏省应该通过财政政策倾斜,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加大教育投入来促进江苏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由于历史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江苏经济形成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为定量分析江苏经济发展的平衡程度,构建人均GDP、人均进出口额、三产GDP所占比重等8个指标,运用TOPSIS法对2004-2008年江苏三大区域各地区的经济状况进行评价,得到如下结论:从2004年以来,江苏区域经济发展一直很不均衡,苏南经济发展很快,苏中经济发展次之,苏北经济发展较慢,总体上形成了苏南→苏中→苏北阶梯式落差,且到目前为止这种落差不仅未被打破,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采用加权求和法对江苏三大经济区域高职教育发展水平进行排序,结果表明:发展水平从高到低的排序是苏南>苏中>苏北。苏南和苏北之间、苏中和苏北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苏南和苏中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小。政府应根据不同区域高职教育发展特点,制定针对性和差异化高职教育发展战略,加强对全省高职教育发展的科学规划和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实证研究表明,苏南、苏中、苏北的产业基础和创新潜力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区位的优劣、区域发展战略、人才集聚能力不同。各地区应发挥其比较优势,在经济体制、产业政策、人才培养、文化融资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7.
当下,包容性增长成为社会经济体新的增长,其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目前,江苏经济发展呈现出南强北弱的不均衡局面,阻碍经济发展。在结合包容性增长理念和江苏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南北携手、中部地区承前启后的合作框架,实现苏南、苏中、苏北并驾齐驱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8.
小微企业作为助力中国经济发展的"轻骑兵",其生存发展状况是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折射。结合对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部分市县的调研数据,了解江苏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的现状,分析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困难,探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要求、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先行 促进苏北经济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苏北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苏南和苏中存在较大差距,这与苏北高等教育的布局失衡、结构单一、效益低下密切相关。苏北发展的滞后客观上已成为制约江苏经济再上新台阶的重要因素。要实现苏北经济社会发展的腾飞,高等教育要先行。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经济社会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在整体发展的同时,区城之间的发展差距也逐渐扩大。2003年,苏南以占全省31%的人口创造了全省GDP总额的61%,苏中以占全省24%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18%的GDP,而苏北以占全省45%的人口,创造的GDP总额仅占全省21%;从人均指标比较看,苏南人均GDP分别是苏中的2.74倍、苏北的4.16倍,三大区域经济差距十分明显。实际上,无论从经济总量、人均水平,还是就产业结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一、江苏省工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江苏省地处沿海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外向型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全省经济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三大产业的排序从原来的“二、一、三”调整到“二、三、-”,第二产业持续增长,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正向着苏北奔小康、苏南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江苏的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江苏工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苏北地区的土地、人口、资源在全省所占的比重极大,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江苏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然而目前苏北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还比较落…  相似文献   

12.
"徐州是苏北最重要的大市,900多万人口,2007年GDP是1700个亿,在苏北还算是龙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然,比起苏中、苏南,经济还相对落后,有较大差距.徐州与南京、郑州、济南各有300多公里,是一个淮海经济区域,但是处于东部沿海的低谷地区.  相似文献   

13.
论优化苏北经济结构与实现江苏区域共同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大量统计数据表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呈现苏南苏北差距继续扩大的状况,造成这一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中存在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而扩散效应大大滞后和小于集聚效应。实现江苏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就必须发展苏北、优化苏北经济结构,具体对策和途径有:所有制结构以非公有制为主,产业结构调整从提高产业结构聚合质量着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内力与外力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在江苏,从地理位置来看,宝应县处于苏中;但从经济发展来看,宝应县却处于苏北。宝应县财政局局长沈龙平对记者说:从总体看,依附型收入结构决定了经济结构,同时也决定了财政结构。一方面,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财政收入的78%又用于教育,是典型的"教育财政"。跟苏北、苏中大部分地区一样,宝应教育曾经缺钱,曾经因为缺钱而使教育一筹莫展,难以发展。但是,宝应目前却成了苏北、苏中地区教育负债最少、发展最快的县区之一。人们不禁要问:宝应人的教育"生钱之道"是什么? 宝应县教育局党委书记杨宝清说,我们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转制--让民间资本进入教育。2001年,宝应县中、实验初中、实验小学等三所公办名  相似文献   

15.
外来人口在迁出地受教育程度是分析外来人口的重要方面。江苏省各市外来人口包括省内流动的外来人口和省外流入的外来人口两个方面。流入苏南地区各教育层次的外来人口都多于苏中与苏北,尤其是流入苏南地区的高层次人口明显多于苏中与苏北。苏南地区省外外来人口中技能型、实用型的劳动力占有相当大比重。苏中与苏北地区向苏南转移的农村人口是这两个地区农村中受教育程度较高、技能较强的群体。提高苏中与苏北地区未转移劳动力的教育程度及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是十分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区域旅游发展差异是一种客观和普遍存在的现象。1998~2007年10年间江苏省旅游发展的空间变化呈现如下特征:区域旅游发展差异逐年增大.表现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和13个地级市之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不断扩大: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呈现出集中性和地带性特点,江苏省旅游发展水平可分为五个梯度区,即旅游发达地区、旅游较发达地区、旅游发展一般地区、旅游欠发达地区和旅游较落后地区。旅游发展差异受到旅游资源禀赋、区位差异、文化观念、基础设施、政策导向、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地区经济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复合作用,苏北(指徐、淮、宿、盐、连五市,下同)与苏南(指苏、锡、常三市,下同)的经济差距依然较为突出,并在近几年又趋扩大,1984年苏北、苏南人均GNP分别为596元和1354元.两者之比为1∶2.27,到1994年苏北、苏南人均PNP分别上升到2787元和12310元,两者之比扩大为1∶4.42。区域间的经济差距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江苏在区域间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并存的状况仍将存在较长时期。加快发展苏北地区的经济是缩小区域间差距的重点所在。如何加快发展苏北经济,是多年来各方人士殚精竭虑,共同探索的一个问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深入探索这一问题尤为重要。本文就加强苏南与苏北欠发达地区间的横向经济联系,实现区域共同发展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江苏,从地理位置来看,宝应县处于苏中;但从经济发展来看,宝应县却处于苏北。宝应县财政局局长沈龙平对记说:从总体看,依附型收入结构决定了经济结构,同时也决定了财政结构。一方面,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财政收入的78%又用于教育,是典型的“教育财政”。跟苏北、苏中大部分地区一样,宝应教育曾经缺钱,曾经因为缺钱而使教育一筹莫展,难以发展。但是,宝应目前却成了苏北、苏中地区教育负债最少、发展最快的县区之一。人们不禁要问:宝应人的教育“生钱之道”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江苏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客观现象,随着苏南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苏中和苏北地区有序转移,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扬州的新兴产业如何选择发展路径,决定着其能否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抢占区域竞争制高点,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本文在对江苏省产业转移和扬州市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扬州市新兴产业承接转移的条件,并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苏北地区要从本地特点出发,借鉴苏南经验,利用自身的地理和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有自己特色的产品群,加速工业化进程,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重点突破,实现苏南、苏北共同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