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大学生就业问题日渐突出。21世纪以来,我国逐渐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对就业形势发展方向及发展趋势密切关注。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以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因此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然后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该问题提出优化措施,不断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对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创业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  相似文献   

3.
在创新型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传统教育发展面临挑战突破的环境下,统筹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以高校为基地、以政府政策社会资源为支撑,以"校企合作"为动力,建设专业化的大学生创业实训与孵化实践基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尽管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及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广泛开展已经逐步成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以及促进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建立健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引导培养机制上,要从教育、促进、保障三方面入手,深入思考如何有效开展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加强创业保障力度等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有了许多巨大的改变,并且为社会提供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同时国家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为我国的经济注入新鲜的活力。因此,为了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创业机会,满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和创新创业载体及平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实践育人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和研讨,提出高校进行实践育人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建设的方法,为促进大学生顺利进行创业提供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备受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但实践表明,虽然各高校都在强调学生自主创业,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但是对毕业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却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文章以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为主题,以南京市近10所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大学生目前自主创业的现状、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和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主动创业,促进自主创业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7.
创业教育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社会和高校的重视,但目前由于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起步较晚,理论不够成熟,创业教育师资匮乏而处于发展阶段。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首先政府要制定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其次学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建设,并要开展多种创业活动,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前提和基础,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面对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不足的现状,高校应系统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明确自主创业在当今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因此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目前中国的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新思维缺乏,创业意识较差,在如此的社会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以创新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了自主创业。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毕业以后自主创业的基础能力培养和经验积累正逐渐走向深入。其中,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导机制的建立,正越来越凸显重要。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新媒体引导机制,有效地将传统与新时期的传播引导方式相结合,充分实现资源和信息整合,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将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当前,社会问题日益增多,亟待解决。作为传统创业活动的创新模式,社会创业旨在解决社会问题,备受关注。本研究梳理了全球范围内社会创业教育的发展,并以此为背景聚焦到日本大学社会创业教育的发展背景与概况,以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创业教育为典型案例,从教育目标、课程形式以及教育支撑网络三个维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基于日本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我国大学发展社会创业教育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2.
聚焦于以高校为评价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如何描述与分析,以及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梳理和分析美国、欧盟的高校创业评价框架,结合我国创新创业评价现状及“双一流”建设需要,构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描述框架。其次,选择12所高校为学校样本,邀请领域专家对样本学校采用该分析框架进行逐项评价,并利用Amos建立SEM结构方程模型,提出研究假设进行假设验证分析,得出以高校为主导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主要涉及校方支持、人力资源、过程管理、课程与教学、学生表现、教育环境、社会影响力等七个方面,其中,校方支持是基石,学生表现是落脚点,过程管理起到调节反馈作用,校方支持与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中逐渐凸显,预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将逐步迈向以重视“办学理念、国际化视野、服务地方经济”的2.0时代。  相似文献   

13.
推进创新创业(简称"双创")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地方高校双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保障。通过文献研究、社会调研等方式分析地方高校双创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指出双创教育存在师生结构比例不协调、教师专业技能不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等现实问题。结合现有高校双创教师队伍建设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地方高校应当完善制度建设,构建"外引、内培"培养机制、"三阶"教师培育体系、"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全面优化双创教师队伍培养路径,提升双创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助推双创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常态,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已不能很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共享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成为推动创新创业向更广泛、更深度发展的重要抓手。借鉴共享经济模式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平台建设、受教育者协同发展、多元共建和均衡发展,有利于打开创新创业教育新局面,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5.
“双创”人才是实现科技兴国的基石,如何推进高校“双创”平台建设仍是重中之重。根据江西省高校“双创”平台建设状况,将“双创”人才培养与江西省经济发展相结合,从专业制定、课程制定,以及人才目标制定三方面完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大数据的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高校“双创”平台融合协同,从而改善江西省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以利于提高江西省高校“双创”教育水平,为我国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对艺术类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未来发展的思考,通过研究与总结以实践基地为载体的艺术类高校“双创”教育模式的价值与意义,在分析与归纳艺术类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力求探索出新时代构建艺术类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生态链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创业教育的主体在于高校,创业实践的主体在于大学生,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实施在大学生就业之前。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文献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意向因素与课程因素等三个方面。总体上,该领域的研究地域分布差异较大,研究成果多为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对于有效提升创业教育的实效方面还有待提高。对此,创业教育应当充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更贴近于学生发展实际,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研究,以此推动教育更好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8.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武汉理工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设立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类型,将创业教育、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制定辅修二学位、本科、硕士三种不同类型的培养方案,搭建“创客空间—创业园—企业孵化器—企业发展加速器”四级链接的创新创业平台,提出基于雇主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1234”教育模式,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生态。学校在创业型人才生源选拔、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为其他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22年的发展历程,是对高校创业教育科学定位、体系构建、践行模式以及发展趋势等问题的深入探索。这给我们带来两点重要的启示:一是高校创业教育要立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坚持"立足教育、依赖科技和面向经济"三结合,通过研究科技创新视野下的创业教育,为高校创业教育整体发展寻找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