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梅山武术是流传在湖南新化一带的民间武术拳种,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打造“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梅山武术文化应为新化新农村建设服务。文章对梅山武术文化的传统地域特色、梅山武术文化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化功能以及影响其发展的社会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梅山武术文化具有典型的荆蛮文化特征,梅山武术文化发展促进了当地村落村民的社会化成长,调控、整合了当地村落组织结构,传递了当地本土文化。研究发现:社会冲突的频繁发生、物质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自然地理环境的依附、外来文化的介入和融合是影响梅山武术文化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武术拳谚的艺术性及罕见的语法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的传播首先应该是传统文化的传播,武术拳谚的运用给人们了解武术带来诸多的便利,通过武术拳谚使大家明确了很多深奥的道理与习武的意义所在。武术拳谚作为专业谚语,含有许多技术因素。对武术拳谚文化内涵研究是使传统武术走向世界,介绍武术特色、民族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如何了解武术拳谚的传统文化内涵,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既不能牵强附会,也不能盲信盲从,否则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武术拳谚的文化内涵进行系统地分析。  相似文献   

3.
徽州武术文化是非常有特色的区域武术文化类型。徽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深厚的宗族文化传统和浓郁的理学氛围影响了武术文化个性的形成。徽商成功的商业活动推动了徽州武术文化的外向发展和对外传播、交流。程冲斗、程真如等武术大师在功法上的修为和理论上的创新,更让徽州武术文化广受关注。多种影响因素的合力使内涵独特和历史悠久的徽州武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浓缩。文章从分析文化的构成切入,通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学等研究方法,对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进行剖析,从而得出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呈现出哲理性、技击性、养生性、艺术性、历史性、地域性。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武术,武术反过来又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动态文化,武术呈现出来的文化基本特征是多元的,这也正是武术文化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武术文化中体现的主体性思维及武术理论中存在的主体性特征进行分析。首先,归纳出武术理论中的主体性思维因素,提出武术主体性思维的表现类型;其次,对武术在劲、套路动作和武术价值追求等方面的主体性表现进行剖析;最后,从武术动作命名、动作劲力运用、动作方法解释、健身理念、传承原则、功夫境界等方面呈现的主体性思维特征予以具体阐释。文章认为,浸润于中国传统哲学理念的武术文化,从动作编排,到动作含义的阐释,再到功夫的修炼,均体现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6.
武术文化传播障碍之思考———以文化软实力为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影响力是衡量和展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以软实力为切人点,强调了软实力研究的重要性,阐述了在各国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和博弈下.武术文化传播的意义,着重剖析了武术文化传播的各种障碍.即武术文化穿透力障碍是过于抽象的武术深层文化;武术文化渗透力障碍是重自我修炼.轻向外传播;武术文化认同力障碍是重领会、轻实证;武术文化形象力障碍是重礼仪、轻细节;武术文化创造力障碍是重传统、轻创新;武术文化先导力障碍是重正宗、轻现代.这些思想和理论导致了武术发展过程更多地体现"教条的、保守的、泥古的"成分占据主要地位,形成了"对传统的盲从,对古贤的遵循".通过梳理和识别武术文化传播障碍要素,以期在武术文化传播中更凸显它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武术传播的内涵,武术传播的根本,武术传播的基础三个方面论述了对武术传播的认识。认为武术传播的内涵是武术人群通过武术传播者的指引进行武术锻炼与学习,传承武术技术与文化,以此实现武术的最大价值并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被世人认可的过程。武术传播的根本是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自尊、自信及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武术传播的基础是科学系统的武术理论。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世界许多国家一样,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地使青少年传承本土传统文化、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的主题.在描述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现状的基础上,从社会化视野对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路径提出思考.研究认为:青少年是传承武术文化的主体;我国青少年对武术文化的传承现状令人堪忧;传承路径单一是影响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借鉴社会化理论,提出应从家庭、学校、大众传媒以及同辈团体等多方面拓展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路径,使得武术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9.
武术,是具有中国风格的技艺。中华武术从古至今的发展,既是实际创造过程,又是思维过程。也就是说,它是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成果。武术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被渗透进民族的风格、习惯、心理、感情等因素。所以,从根本上说。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武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而武术教育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在丰富民族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底蕴,而且在提高人们身体素质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承担着重要的功能.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以西安市经发小学为例,对西安市经发小学校园武术教育的教学现状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小学校园武术教育的发展及制约因素,为西安市小学校园武术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武术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在表现出新的变化,文章通过对城市化对武术文化生存环境、价值等因素的分析,审视武术文化的转型及其动因,并进一步分析了武术文化转型的方向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科技时代创意产业为背景,以武术文化现代化转型为视角,分析了传统武术文化如何更好地在科技时代传承与传播这一问题。针对传统的武术传承与传播模式所存在的产量小、周期长等问题,对高科技武术游戏的武术文化传承、传播价值进行了分析,提出高科技武术游戏是科技时代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对于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美学视角出发,对武术套路意境的美学特征进行了论述,认为武术套路与我们民族的其它文化形式,如文学、书法、绘画及舞蹈等,在文化思想、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呈现出互相融摄借鉴之景象,共同构成了追求审美意境的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4.
传统武术通常被看成是竞技武术的对立面,关键原因在于传统武术文化当中存在着许多非理性因素,即由人们的感觉先验知识所致,而竞技武术则因其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较为密切,使武术的个体价值实现人类普适化而成为武术文化的先进形态。由此,文章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非理性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促进其健康发展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武术项目,太极拳体现出中国人追求"和谐"的文化精髓。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分析了太极拳中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理念,如个人自身和谐、人际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因子,并从中寻找对我们当前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启发、借鉴意义的文化资源。研究发现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典型代表,蕴涵着丰富的有关个体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理念,它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而使得太极拳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了重要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6.
竞技武术是中西体育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产物,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体,围绕竞赛项目和竞赛规则、规程的要求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或集体的运动竞技水平,争取获得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武术运动。中西体育文化的互补性、为国争光的举国体制以及市场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是竞技武术发展的主要文化动因。竞赛规则过于烦琐,以及在推广过程中重技术传授,而文化内涵的传播相对弱化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竞技武术在更高层次上与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当代中国武术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度剖析和解读。研究认为:全球化发展引发的武术文化危机、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长期处于尴尬境地的学校武术教育现状等三大要素是制约我国武术教育深入发展的关键因素,它们之间既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在"大教育"背景下审视中国武术发现:家庭武术教育在市场经济影响下、网络信息化带动下正逐渐失色,社会武术教育在市场化、商业化、娱乐化、休闲化等时代潮流推动下呈现出衰萎之势,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在学校武术中出现了失衡。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高校武术套路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建立武术套路教学诉求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武术套路教学文化诉求可以改变武术套路教学单纯的教习技术的现象,转而诉求于武术的文化和精神元素,使枯燥的技术学习转变为丰富的内在的精神追求,利用高校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让武术的精神和文化占领学生的精神家园,使之从内心接受武术文化,并从一个新鲜的视角重新理解武术技术。  相似文献   

19.
武术拳种的产生是中国武术体系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武术拳种,丰富和完善了武术内容,使其异彩纷呈。武术拳种的形成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自身的攻防技击和理论体系,不同的地域文化等都影响着武术拳种的形成。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拳种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武术拳种的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