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战线》第二期揭露了1982年《奥秘》画刊上发表的《猴子报案——一个真实的故事》,是纯属虚构。去年,《解放军报通讯》也曾以《猴子三闹军报》为题,披露了《猴子牧猪》,《猴子捡燕窝》等三篇都是失实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诸猴大闹各报的“风波”虽然平息,但小小猴子,竟能登堂入室,数闹各报,引起读者抗议,逼得报刊“更正”,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文责自负,主要责任当然应该由作者承担。但我们的编辑为什么总是受“猴子”的骗呢?为什么从众多的稿件中总爱挑这些东西编发  相似文献   

2.
为期两天的广东“清远日报‘新蓝电脑杯’首届地方新闻奖暨地方新闻研讨会”于日前在英德市圆满结束。共有10件作品获奖。其中《考上清华研究生商场打工筹学费——朱明锋的求学之路》(作者:周宏平)获特别奖。《连南桑农出妙招——蚕房装空调幼蚕变“宝宝”》(作者:唐晓雯)等5篇获好消息奖。《精雕细刻多彩人生——记笋衣浮雕画创始人陈绍波》(作者黄津)等两篇获好通讯奖。  相似文献   

3.
由于是《中国不高兴》的作者之一,刘仰自然也被中国的西化媒体做了一番妖魔化处理,似乎他是一个只会喊打喊杀的愤青,要么就是一个靠忽悠民族主义卖钱的市侩——这样的形象当然和他本人的真实面貌相去甚远。事实上,在我熟悉的朋友当中,刘仰属于那种自由精英派头的一类。比如他的头发从来都是被梳理得一丝不苟,在穿着上也会注意到每一个细节——这大概和他的"海派"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4.
一位外省作者晋京,初次去叩“国刊”《人民文学》的门,就被接待者——一位中年编辑从介绍信上“认”出了名字。对方不仅指出这位作者在省内发表过不少作品,而且还能说出该省其他许多作者的姓名。《晶莹:在浓绿之间——我所认识的文学编辑周明》一文就从这里落墨,叙述了这位作者眼中的这位编辑:他的热情洋溢,他的不知疲倦,他的重情讲义,还有他的工作,他的事业,和他所走过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北京落着秋雨。临去机场的时候,我从书架上取出一本《远航集》放进手提包里。我想路上再翻翻这本书。翻翻这本书,是想回忆书的作者华山同志。昨天——9月22日,华山同志在广州去世。我去广州,是去帮助料理他的后事,那心情正象这落着秋雨的日子。可是等到在飞机里坐下,打开《远航集》,好象又看见了作者——一个乐观健谈,风风火火的新闻记者。这使我忘掉了他的死,想起了他的生。他在中国新闻界,当然是长辈,我原本不认识。我最初读他的作品,还是三十六年前在上海学新闻的时候。先是读他写抗日战争的几  相似文献   

6.
正《文汇报》副总编辑唐海先生去世已11年了。我深深怀念这位资深的报业前辈——引领我走进新闻工作的引路人。我最早接触唐海先生是在1959年,他当时在《解放》杂志任职,1957年一场"反右"斗争,他幸免于难,被"保护"起来。在《解放》杂志举办的一次作者座谈会上,他对我这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热情鼓励有加,希望我为《解放》杂志写稿。我写了一文,很快就被刊用了。1960年,我被分配到文汇报工作。1962年,唐海回到文汇报担任领  相似文献   

7.
认识《新闻爱好者》是很偶然的。那时我还在河南老家读中学,一次陆父亲进了他的办公室——父亲是搞文秘工作的,兼搞宣传工作,在他办公室里众多的报刊中我认识了她——《新闻爱好者》。父亲告诉我,他就是靠  相似文献   

8.
我一直很喜欢《南方周末》的“经济”版面,顺带着记住了几个记者的名字——刘洲伟、李甬,还有这本《泡沫的盛宴》年轻的作者陈涛——现在,他已经离开了这家报纸。《财经》也是我最喜欢的杂志之一,从1999年我在北京府右街北口的一家  相似文献   

9.
《猴子牧猪》,《猴子报案》等假报道,虽已过去两三年了,但“猴子”的阴魂总不肯散。7月17日,《经济生活报》上又冒出一则“奇闻”——《山民投石打猴,群猴大肆报复》。这则“奇闻”很快又被《报刊文摘》,《羊城晚报》和其它报刊摘载。影响之大,可想而知。笔者向来是“猴子”之类的怀疑派。因此,当笔者看到这则“奇闻”时,疑窦顿生:是不是孙悟空和它的猴子猴孙复活了?瞧!群猴和兰云根“对打”后,吃了亏,不仅懂得“报复”,而且有组织,讲策略。猴子先是“把兰云根家养的几十只鸡抓进树林,把鸡毛拔得光光地才放回来”;接着,猴子“又把他栽种的十五亩杉木苗统统拔起”;之后,兰云根重新栽下的杉木苗,又被  相似文献   

10.
我一气读完了吴海民先生的五本书,即华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高保真长篇纪实系列”:《金元新闻——新闻记者的道德困境》、《书号魔方——出版者的慢性自杀》、《审判海盗——知识产权与名人出庭》、《AV风骚——大陆音像圈揭秘》、《黄色诱惑——来自扫黄第一线的报告》。读完之后的第一个冲动,是要给作者打电话,表示自己的敬意,这可以分三点来说。一是要佩服他的新闻敏感,他的这些书写的大多是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属开拓性作品。当然,这种新闻敏感还是来自我要表示敬意的第二点,即作者的新  相似文献   

11.
北京落着秋雨。临去机场的时候,我从书架上取出一本《远航集》放进手提包里。我想路上再翻翻这本书。翻翻这本书,是想回忆书的作者华山同志。昨天——9月22日,华山同志在广州去世。我去广州,是去帮助料理他的后事,那心情正象这落着秋雨的日子。可是等到在飞机里坐下,打开《远航集》,好象又看见了作者——一个乐观健谈,风风火火的新闻记者。这使我忘掉  相似文献   

12.
李晓晔 《传媒》2012,(2):51-52
正鲁迅曾经愤激地写道:"为什么人类变成了人,猴子终于是猴子呢?这就是因为猴子不肯变化——它爱用四只脚走路。也许曾有一个猴子站起来,试用两脚走路的罢,但许多猴子就说:‘我们底祖先一向是爬的,不许你站!’咬死了。"看到天津卫视《非你莫属》节目中,一伙成年人对求职  相似文献   

13.
《猴子牧猪》、《猴子报案》等假报道,虽已过去两三年了,但“猴子”的阴魂总不肯散。7月17日,《经济生活报》上又冒出一则“奇闻”——《山民投石打猴,群猴大肆报复》。这则“奇闻”很快又被《报刊文摘》、《羊城晚报》和其它报刊摘载。影响之大,可想而知。笔者向来是“猴子”之类的怀疑派。因此,  相似文献   

14.
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有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封他为“弼马温”的故事。这一情节,是不是作者吴承恩凭空随意构想出来的? 近读宋代朱翌撰写的《猗觉寮杂记》,从中发现了答案。该书(卷下)在考证成语“死马医”的出处时,引用了《晋书》卷72中的一段故事,说猴子能够医治马病。由此看来,吴承恩让他笔下的孙悟空去当“弼马温”,可能有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40年前的《察哈尔日报》总编辑——何辛,在他的《长城内外十春秋》回忆文章中,满怀着深切的眷恋之情叙述他当年办报的境况和心情。他说,他从1942年起至1952年底那段时间,先后在长城内外的《黎明报》、《冀察群众报》、《察哈尔日报》等报社工作过10年,“那确是我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经受考验、锻炼和学习成长的十年,我的世界观、革命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就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那10年是我全部革命生涯和新闻生涯中最值得眷恋的岁月。”不约而同,原《察哈尔日报》另一位副总编辑——屈飞,也写了一篇回忆录——《满怀眷恋话当年》。他说:“我老来,有一种眷恋往事的癖好。对《察哈尔日报》  相似文献   

16.
个人风格强烈的孟京辉没有玩弄太多花招,而是忠于原作将《活着》改编成话剧。这一次他不想再叙述苦难本身,他只想展现人们面对苦难时的态度和选择有人担心,"孟京辉+《活着》"就像肯德基又出了一款中式米饭。话剧《活着》还没开场,穿着黑色现代装、造型狂野的一群男女便从沟壑中爬上舞台,伴着水滴声默默站了5分钟,接着,在1940年代极具乡土气息的农村场景下,主演黄渤又来了几段迪斯科。余华的小说《活着》对故事的讲述始  相似文献   

17.
1982年云南《奥秘》画刊第5期刊登了《猴子报案——一个真实的故事》,随后各地报刊包括山西日报、太原日报纷纷转载,成为当时一大“奇闻”。《猴》文报道了耍猴人被杀后,猴子截车报案,其报案情节很离奇,但通篇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地点,没有凶手和被杀者的姓名。我根据文内提供的唯一线索——发案地: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给该州中级法院去信,询问有无此事。经过他们5个月的查证,  相似文献   

18.
起名     
我的铁哥们、准爸爸“袜子”这几天得意洋洋的。他跟我炫耀,说他给未来的宝宝想了个名字,叫“大钱”,因为他姓“郑”,所以他宝宝就是“郑大钱”!——在这里透露一下“袜子”的身份,他现在在上海做博士后,很受国内一批顶级学者青睐,文章散见在各种学术杂志,离国内评论圈青壮派当红炸子鸡也就差那么一口气儿——这样一个未来祖国思想界的希望,竟然给自己的宝宝取一个这样的名字,我不禁替我的、还有各位看官的未来的宝宝们感到义愤填膺!  相似文献   

19.
在著名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红岩》中,有一位因办《挺进报》不幸被捕,慷慨就义,并留下豪迈诗篇——《我的“自白书”》的英雄人物成岗.鲜为人知的是,他的原型是成长于宜昌的少年党员陈然,且那首脍炙人口、激励几代人的绝唱,是他的难友、《红岩》作者根据他的表现和心意代为创作的.探寻陈然烈士的革命经历,我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如何以26岁的青春年华,书写了光照千秋的不朽传奇.  相似文献   

20.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张维为先生在他的新著《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2014年8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回答了一个类似的问题,即:中国从哪里来?走什么路?往何处去?《中国超越》与之前的《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一起构成了张维为先生的"思考中国三部曲"。在《中国超越》这本书中,作者结合其在西方国家生活20多年、走访100多个国家的经历,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