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与死的话题是作家在作品中探讨的经典话题之一,他们借助自己的作品表达不同的生死观。小说《达洛维夫人》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伍尔夫巧妙借用双线叙事结构,通过克莱丽莎和塞普蒂默斯两个不同的人物表达了自己对于生与死的看法。即只有通过死亡才能体会到生的希望,获得重生。本文试图从这两条线出发,探讨《达洛维夫人》中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2.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达洛卫夫人>中通过独特技巧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描写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展现了人类面对无尽孤独感的现状.从作者伍尔夫的经历及小说题材、主题、形式及内容多个方面探讨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孤独感及来源,透析伍尔夫其女性细腻视角中的人类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3.
弗吉尼亚·伍尔芙通过<达洛维夫人>这部小说对世界大战的成因和后果进行了透视和批判,并借助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克拉丽沙·达洛维和史密斯·赛普蒂默斯提出了与西方哲学传统截然不同的济世方案.这一方案的核心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理想.文章对小说中伍尔芙对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的描述加以梳理和分析,展示伍尔芙对西方父权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及对于和平、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意识流小说是文学史上最具特色、最富于艺术表现力的文学体裁之一.从多层次、内心独白与自由联想、主客观时间的转换方面分析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达洛卫夫人>中的意识流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5.
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以弗吉尼亚·吴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为蓝图建构,塑造了三位"达洛维夫人"式的女性形象。本文试图从互文性出发,从边缘人的处境、边缘人的心态和边缘人的抗争三个角度去探讨女性的精神状况与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6.
《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25年发表的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小说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的自我实现过程,可以用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卡尔·荣格关于自性化和原型的理论进行关照。自性化意味着个体人格的发展与完善,而克拉丽莎的心理历程正是其人格发展过程的写照。本文从荣格原型理论的四个重要方面:人格面具、阴影、阿尼姆斯和自性,来分析克拉丽莎的痛苦根源以及她的自性化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7.
《达洛维太太》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实现了作家的“精神主义”和“诗化小说”的创作理论.它以一种诗化的语言抒写了人物的内在心境,使作者的生命悲观意识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不动声色地表现出来,一种对于生命的悲哀思索在自然优雅的状态中得以抒发,让读者在看似低落的心境中体验到心灵世界的神奇韵味.  相似文献   

8.
《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本文通过运用朱莉娅·克里斯蒂娃的主体理论探讨小说中各个人物是如何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又是如何表现达洛维夫人的主体性的.  相似文献   

9.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中充满了死亡意识,这个与她不断遭受亲人离世的打击和处于战争的时代背景有关。在《达洛卫夫人》中,伍尔夫也对生与死的问题进行思考,达洛卫夫人通过赛普蒂莫斯自杀而获得了感悟,认识到了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人只有在面临死亡时才能认识到自己生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弗吉尼亚·伍尔芙在《达洛维夫人》中以时间为潜在的叙述线索,通过交替使用客观时间和心理时间,使人物意识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中来回,以探讨小说中时间和存在的关系以及传统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窘境。  相似文献   

11.
《达洛维夫人》体现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休闲消费所折射的阶级问题的关注。立足休闲消费的三个特征(交往性,身份认同性,社会资本性),研究发现:"交往性"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建立人物关系网,呈现了休闲消费对不同阶级的影响;"身份认同性"以消费能力的差异构建个人身份,展现了不同阶级对消费的迥异态度及其因不同消费能力受到的差别对待;"社会资本性"构建了社交圈,揭示了休闲消费为人们带来的新机遇和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12.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解析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达洛维夫人》,通过分析人类中心主义和父权制战争对自然和女性造成的伤害,探索作品中女性和自然的紧密联系,可以发现伍尔芙希望构建两性平等、和谐生存的和乐世界的心理愿望。  相似文献   

13.
《达洛卫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浅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角色,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意图,从而达到理解与鉴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文化转向”的学术成果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此理论吸收了解构主义理论、新历史主义、读者反应理论等有影响的学术理论精华,在翻译领域掀起一场新的革命,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明确的政治立场。文章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基础,比较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两个中译本中的翻译策略,以期引起人们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重视,促进其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女性艺术创造性、女性同性恋倾向、女性的未来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达洛维夫人》中所体现出的女性主义倾向,分析了英国作家沃尔夫女性主义思想,说明其思想与《达洛维夫人》这部小说中所体现出的现代性高度契合,使这部小说达到艺术的高峰。  相似文献   

16.
英国现代派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向来注重叙事空间的运用和女性空间的建构.其代表作《达洛维夫人》揭示了弥漫于私人与公共领域的身份标识和权力规则对女性身体,意识和社会地位的规约和束缚.通过女主人公克罗丽莎以及其他女性的空间体验和诉求,反映了父权制统治下新旧两代女性的空间困境.小说摒弃了二元对立的模式,提出女性想要以主体身份进入公共空间必须唤醒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塑女性气质,形成雌雄同体性格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哲学角度阐述了小说《达洛卫夫人》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小说主人公达洛卫夫人自我意识丧失到其恢复这一过程的分析,探索了小说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达洛卫夫人》是20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意识流小说大师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叙述的是1923年6月的一天里从清晨到午夜15个小时内发生在伦敦的事情。中心人物是议员理查德·达洛卫的妻子克拉丽  相似文献   

19.
美国现当代小说家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作为对20世纪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的继承与发展,已成当代美国文学研究的热门小说。小说跟随三个女主人公的视角、注意点、感受和思维方式,深入她们内心,讲述她们一天的生活。她们的故事也由此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拼贴画,使读者超越时空界限、体验不同人生,进而对生命、对自我、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与感悟。事实上,源于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时时刻刻》,无论在情节、人物还是主题上都与《达洛卫夫人》交相辉映。就此,该文作者针对这两部小说的互文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吴云 《文教资料》2007,(15):105-107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成名小说《达洛维夫人》一直广受瞩目,可从多种角度解读。本文紧紧围绕主人公克拉丽莎的内心世界,从她压抑的生命状态中,解读她获得灵魂之解脱的过程。探究属于克拉丽莎灵魂的独立空间,以及她超越常人的对生与死问题的思索和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