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制约影响着语言,中西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造成英汉语在言语行为是否礼貌得体方面有其各自的一套礼貌准则和策略及衡量标准。本文通过分析英汉语对“邀请”、“恭维”这两种言语行为实现模式的差异,指出造成差异的文化根源,并进一步证实面子理论与礼貌原则对解释跨文化语用差异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替自己人说话”是一类典型的维护言语行为,中国人自古就有“替自己人说话”的传统,这一传统根深蒂固,至今仍然体现在中国人言行的方方面面。对所收集的“替自己人说话”的语料分析,表明该言语行为背后隐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的存在及其对言语行为的影响。而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历史著作以及文学作品等中大量存在的体现“自己人”的概念与实例,最终印证了这一言语行为发生的深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森(Wolfson)在对英语中表达“赞扬”(compliment)这一言语行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赞扬言语行为一般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语段:(1)A compliments B;(2)B responds/acknowledges that A has spoken.这一研究表明,英语中的赞扬言语行为具有确定的表达形式。英美人对亲密者、社会地位不平等者和陌生人为一方,对非亲密者、社会地位平等的朋友、同事和相识者为另一方的赞扬言语行为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某些言语行为的频率会显示出亲密者与社会地位不平等者和陌生人这两个社会距离统一体上的极端相似的模型,而同非亲密者、社会地位平等的朋友、同事和相识者这个社会距离统一体上的中间部分相对立,后者呈现出一种典型的膨胀状态。  相似文献   

4.
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当代语言哲学家奥斯丁(J·L·Austin)提出的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他认为,语言不仅是描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还是一种行为。起初,奥斯下将英语句子大致分为两种,叙述句和行为句。前者是对一个事件、一条新闻、一种存在或一类问题的叙述与描写,而后者强调说话这一行为本身的实践性,即言语人在实施一个动词的同时,恰好实现了该动词所表达的动作。例如,IatskyoutoPassmeacupoftea(我请求你递给我一杯茶)。在这句话中,“我请求”的动词是行为动词(Petormativeverbs),因为说话人在说这句话的同时,“请求”的动…  相似文献   

5.
何兆熊(2000)提到拒绝言语行为是交际者在面对请求、邀请等语言行为时,直接或间接性地否定对方意愿的言语行为。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距离、权势关系等因素也会影响各国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据说,美国有一位百万富翁,他的左眼坏了,花好多钱请人给装了一只假眼。这只假眼装得真好,乍一看,谁也不会认为是假的。于是,这位百万富翁十分得意,常常在人们面前夸耀自己。有一次,他碰到马克·吐温,就问道:“你猜得出来吗,我哪一只眼睛是假的?”马克·吐温指着他的左眼说:“这只是假的。”百万富翁万分惊异,说:“你怎么知道的?根据什么?”马克·吐温回答说:“我看,因为你这只眼睛里还有一点点慈悲。”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各地生活习惯不同的人相互交流时,因为语言文化的不同,相互理解有差异,进而可能造成误会,导致交流出现障碍。现在,国界之间交流日趋频繁,对于表示道歉和感谢的交流方式,可以减小相互之间的摩擦,同时也可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国界之间的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都是很有好处的。语言结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等的不同,导致不同国家的不同表达方式。当代语言的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道歉、感谢等语言行为也应当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中日礼貌用语对比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理论,言语行为理论从行为的角度探讨了语言的使用,是否可以广泛运用于外语教学与研究。本文试图运用这个理论,通过对中日感谢言语行为的比较研究,探讨中日在感谢言语行为背后所蕴含的不同思维意识及文化心理,并由此而引发出在汉日翻译方面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全冬  曹润 《家长》2000,(Z1)
假如你早点儿到来, 就不会把超重的书包背; 假如你早点儿到来, 就不会在繁星满天的夜晚头昏脑涨把家回;假如你早点儿到来, 就不会有铺天盖地的作业、试卷压弯脊椎;假如你早点儿到来,就不会有因考试成绩不冒尖儿而万分羞愧;假如你早点儿到来,就不会有因为没考上重点中学而偷偷流泪;袅假如你早点儿到来,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差生”被推向社会;假如你早点儿到来,就不会出现呈上升比例的青少年犯罪;假如你早点儿到来,就不会有青春花朵因“霜打雪夺”而掉蕾;假如你早点儿到来,就不会有父母因为子女成绩差而暗自伤悲;早点儿到来,有教师因为以分数考…  相似文献   

9.
说到“自我”必然涉及“我”。“自我”即人本身 ,“我”即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也就是说 ,每个人都是由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他的自身这两部分组成的。明确“自我”与“我”的含义 ,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对于理解“自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人的行为是有两元性的 ,即由“独立行为”和“角色行为”两部分组成。倘若我们把社会当作一个大舞台 ,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你试回忆一下今天你遇到的几个人 ,你可能会发现你已经扮演了几个不同的角色 :和甲会面 ,你是以家长的身份出现…  相似文献   

10.
求职时有人可能在潜意识里想到要在简历中 “修饰”一下自己,这是千万要不得的,因为“假 的永远真不了”,而假的一旦被识破,依靠蒙骗而 获得的“真”也将不复存在。明智的做法是对你的 简历进行科学取舍,适当突出重点,合理扬弃,这 样,既可使你的简历更加吸引人,同时又保持了真  相似文献   

11.
“说话”     
教师普通话考试,要过三“关”,这第三道关是“说话”,这一“关”关系重大,它占分比重特别大。也许你会说,这算什么“关”?事先我也这样想,因为只要不是哑巴,说话谁不会?考场里,“考官”三位,考生一人一人地轮流入试。考官大人们鼎足而坐,两人握笔展纸,另一人掌管录音。“说话”先须抽签,抽  相似文献   

12.
熊益军 《班主任》2013,(2):35-35
小A行为散漫,经常拖拉作业,尤其怕写作文。一次作文课,小A实在“被逼无奈”,竞抄袭一篇文章应付了事。放学后,我叫小A到办公室,问他为何要抄袭别人的文章,小A说自己不会写。我又问:“那你为何要抄这篇而不是其他文章呢?”小A怯怯地回答:“因为这篇写得好,我喜欢这篇文章。”我的心一动,赶紧问:“你觉得它好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3.
近日,读了一篇名为《着力培养“出格”的人》的文章后,感触颇深。特别是文章开篇的那一则广告词:“你处处和别人不同,你实在是有点‘出格’,如果在那儿得不到认同与赏识,那么何不到我们这里来,因为这里就要你这样出格的人。”从这则广告词中,我们不难发现,现代社会需要“出格”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社会进步的领头羊,也是人们前进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4.
第一题是一道命题作,命题作也有一定的开放性。既可写“沟通”给我们带来的新变化,给我们带来的诸多便利:如“人与人之间隔阂少了,友谊多了”、“父母与子女感情加深了”、“老师与同学更加融洽了”等等。也可写“沟通”中的种种反常行为:考试时相互对答案。竞选班干部为选票而相互利用等等,你甚至可以写写曲解“沟通”的一些现象:单位里一些人与上司沟通感情,目的是为了博得上司的好感,争取升迁。你也可以写一写不同的人,如教师、学生、家长对“沟通”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心态,这样就可以做到“符合题意”这一基础等级。  相似文献   

15.
基于“言语行为分析”的法律语言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任何学术研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某种范式 ,我国的法律语言的研究范式自最初的“语修逻分析”后 ,先后出现了“风格分析”、“语体分析”、“话语分析”等等范式 ,本文试图提出一种新的模式 :法律语言的“言语行为分析”。基于言语行为的法律语言研究意味着 :任何“言语行为”在根本上都是人类“行为”的一种 ,任何言语行为都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任何行为都有其运用的规则 ,任何“行为”的规则都是由这一行为的本质所内在地规定的 ,要分析一种“言语行为” ,首先就要从分析这一“行为”的规定性开始。由此 ,需要首先对“法律”这一行为充分加以定义 ,才能获得“法律言语行为”的充分定义 ;得到“法律言语行为”的充分定义 ,才能逻辑性地区分“法律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和策略性规则 ;并由此定义推导出法律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 :法典准则、程序准则、话语权准则、一致性准则、证据准则、时间准则、易读准则等  相似文献   

16.
通过选取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演讲语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言语行为理论采分析语篇是可行的。每一篇中关两国领导人的演讲都有四种“以言行事”,分别是:“指令行为”、“表态行为”、“表情行为”和“判断行为”。说话人在施行“以言行事”时,都采取了直接与间接两种方式;任何一篇领导人演讲都有一个宏观的言语行为——“指示行为”,说话人为了使指示成功,会先实施一些辅助的言语行为来创造条件,构筑情景,表达暗示等;通过比较,发现中英两国领导人演讲的宏观结构模式十分相似,从而证实了人类虽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但具有由客观事实决定的普遍的认知规律和普遍的逻辑推理方式,这为理解世界上不同的语言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人们的言语行为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这是与一定社会对男女的性别角色所提出的不同要求相适应的,是男性和女性不同心理特征的言语外化。男女之间言语行为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情”与“理”、“柔”与“刚”、“隐”与“露”、“细”与“粗”等几个方面。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两性之间的言语交往,使之减少排斥性,增加和谐性,提高言语交际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对话”三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来 ,有不少文章和著作提倡教育、教学中的“对话”意识 ,这对语文教学意义重大。因为语文教学本是“言语育人”与“育人言语”相统一的过程 ,“对话”因此而具有双重意义。作为语文教师 ,如何理解“对话” ,在教学中展开“对话” ,远非简单之事 ,有必要作较深入细致的了解。下面择其三 ,略陈己见 ,求正大家。1 .“对话” ,你从哪里来 ?犹如一只美丽的蝴蝶 ,“对话”飞进语文教学的“窗口”。新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有学者指出 ,我国的语…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森(Wolfson)在对英语中表达“赞扬”(compliment)这一言语行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赞扬言语行为一般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语段:(1)A compliments B;(2)B responds/acknowledges that A has spoken.这一研究表明,英语中的赞扬言语行为具有确定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20.
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和商业欺诈行为的泛滥,可以称之为“假患”。假患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和多方面的。我们看待“假患”不能仅有道德的义愤,而要有一种社会的、历史的眼光。我们欣喜地看到,同学们在对“假患”表示强烈义惯的同时,深入分析了产生“假患”的种种原因,还就如何有效地开展打假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