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二册《劝学》一文中有两处注释,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原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段文字中的“焉”和“而”,课本都作了  相似文献   

2.
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劝学》一文里,将“风雨兴焉”、“蛟龙生焉”、“圣心备焉”的“焉”字注释为:“都是助词。”笔者认为:这仅仅是从大的方面加以框定,却忽略了“焉”字在具体语境里的实际应用,将两种不同的用法笼统概之,因此,该注释有不够详尽、具体、准确之嫌。目前,许多中学文言文译本和其它一些参考书中,均将前两个“焉”字讲成“兼词”,后者讲成“助词”(见《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高中上册P471;林三松编《文言文学习手册》P45),到底谁对呢? 首先应肯定,“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语气助词,“是一个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P257),不过这里  相似文献   

3.
“焉”字兼词说产生以来,从之者甚众。不仅某些古代汉语语法专著及高校教材大张其说①,而且现行中学课本也广泛采用,影响非浅。似乎“焉”为兼词已成为无可争辩之事实。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未必就是定论,还有必要进一步商讨。一、从“焉”字兼词说的根基看“焉”字兼词说主要有三种,即:兼“于之(于是、于此)”、兼“于何”、兼“于其间”。三者都是以训诂材料为其立说的基础的。主张“焉”兼“于之”者以杨树达《词诠》为代表,该说直接源自《马氏文通》。《马氏文通·卷  相似文献   

4.
程水龙 《学语文》2002,(3):18-18
2000年2月第二版普通高中语文第一册《劝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课本注云:“‘兴焉’:兴,起。焉,还有下面‘生焉’‘备焉’的焉,都是助词。”然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54页译文是:“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两者不统一,既然“焉”为语气助词,那么译文又何来“从那里”“在那里”呢?为此,我翻阅了其他注本及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5.
先说《六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五册》(以下简称《课本》)把《过小孤山大孤山》(以下简称《课文》)中“抛江过其下”一句中的“抛江”注释为“抛锚停泊于江中”,我认为是不对的。《六年制中学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文言文译释》(以下简称《译释》)译“抛江”为“弃船”,并附注“离开”,我以为也有美中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六国论》中有一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其中对“始速祸焉”中的“速”,课本注释为“招致,动词”,《教参》却译作“加速”,并将“速”具体解释为:“速,形容词作使动用法,意为使祸患更快地来临了”。究竟哪个正确?先比较“招致”、“加速”在原句所表达出的意义。把它们分别放在原句中,课本的观点则译作“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行刺秦王)  相似文献   

7.
课本第 5 9页引孔子语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下面是这样作注的 :“‘焉’ ,是语气词。这句话的意思是 :三个人一起走路 ,其中必定有一个是我的老师。”拙以为这种解释不当 ,因为它违背了训诂学的原则。训诂学认为 :把古文译成现代文必须符合当时的语言环境 ,既要有发展的观点 ,又要有断代的观点 ,还要联系语言事实 ,与上下文吻合 ,讲究实事求是 ,做到“信 ,达 ,雅”。课本把“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译成“三个人一块走路 ,其中一个必定是我的老师”。从字面意思讲 ,似乎还过得去 ,但用前述原则较严格地审议 ,显然存在问题。对照原文 ,“…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本《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王若隐其无罪而就地死,则牛羊何择焉?”是孟子针对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做法,反问齐宣公的一句话。课本把“何择焉”注为“挑选它干什么呢?”很明显,这里把“择”训为“挑选”。这样训释,总觉文理欠畅,未能尽传其意。  相似文献   

9.
编辑叔叔阿姨们: 我是一名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想向你们提一个问题,请你们解答。《五年制中学语文课本》第二册《谭嗣同》中的“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一句中的“电”,许多翻译书都翻译为“电报”,“致电”则翻译为“打电报”。比如,贵刊编辑部出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五册这《治平篇》中有“高、曾之时,……”和“自此而曾焉,自此而元焉”两句,按照课本注释可知,前者的“高、曾”是指高祖,曾祖;后者的“曾、元”是指曾孙、玄孙。那么古代各代辈分的称谓怎样,又怎么排列呢?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材《齐桓晋文之事》中“王若隐其无罪而就地死,则牛羊何择焉?”是孟子针对齐言王以羊易牛的做法,反问齐宣王的一句话。课本把“何择焉”注为:“挑选它干什么呢?”很明显,这里是把“择”训为“挑选”。这样训释,意义上虽可勉强讲通,但反复咀嚼,总觉文理欠畅,未能尽传其意。 笔者认为,这里的“择”应训为“异(不同)、别(区别)”,“牛羊何择焉”即“牛羊和有什么不同呢?”宋朝朱熹注此句曰:“择,犹分也。牛羊皆无罪,何所分别,而以羊易牛乎?” (见《孟子集注》),朱说十分精当。  相似文献   

12.
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师道”不流传的原因时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现行高中课本对“或师焉,或不焉”的注释是:“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  相似文献   

13.
《论语·雍也》有“宰我问仁”一章,历来对其注解众多。根据对“井有仁焉”的理解不同,大抵存在2种解读:一种认为井中有人(或仁人);一种认为宰我以“井中之仁”设喻,“仁”或可通过行事而取。2种解读似乎都忽视了“君子可欺”相悖于儒家忠信之道的事实。文章考察历代注家对本章之释义,联系《周易》之《井》卦剖析“井有仁焉”所含蕴的意义;并结合出土文献,以及对“欺”“罔”等诸字之研析,将“《井》卦之仁”与“君子之仁”“圣人之仁”试作勾连。该章中,孔子与宰我的对话焦点,或为君子可施“《井》卦之仁”。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将《阿房宫赋》一课中“缦立”注为“久立”,我以为不妥。“缦”本指无花纹的丝织品,当然可据此引申出其他义项,但训“缦”为“久”恐怕牵强。《辞海》“缦立”条说:“舒徐伫待之义”并援引“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一句为例。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第一册《论语六则》中“敏而好学”的“敏”字,课本没有作注,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则翻译成“聪敏”。我又查阅了在此之前的几本初一语文课本,均把“敏”字注释为“敏捷”。我认为这类解释不妥。  相似文献   

16.
蔡元培先生的《图画》一文(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二十九课)中,有这么一句:“近三世纪则学校大备,画人夥颐,而标新领异之才亦时出于其问焉。”“夥颐”,课本误作“伙颐”。查字典和词典“夥颐”的“夥”都不简化作“伙”。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的《简化字总表·说明》,有“作多解的夥不简化”一  相似文献   

17.
“惩”     
《国殇》有“首身离兮心不惩”句,课本把“惩”注释为“惩创”、伤损”,把这句解释为“首身分离,斗志依然不屈”。我认为,这一解释不够恰当,《说文》云:“惩,(乂心)  相似文献   

18.
《桃花源记》“落英缤纷”中的“落英”一词,课本注为“坠落的花瓣”,有些专家则认为“落”应作“开始”讲。笔者认为课本注释是正确的。理由如下:一、“落”训为“始”确有其据,《尔雅》第一条就有,但只见于先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课本《殽之战》一文注解疏失较多,全篇共出注73条,我以为值得商榷的有12条。《左传》有言:“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现将笔者管见略述于后,冀“就有道而正焉”行文次第,一依教材,先出《左传》原文,次列课本注解,后加笔者按语,俾醒目而便览。 (1)(原文)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相似文献   

20.
《诗经·唐风》中有一首诗叫《扶杜》:“有林之杜,其叶渭渭。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做焉?有杖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畏晨晨,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我无兄弟,胡不做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