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隋书·经籍志》既承续了《汉书·艺文志》的优良传统,又在多个方面实现了对《汉书·艺文志》的超越。它确立了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体例上更为统一,具备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是一部后出转精的目录学著作。了解《隋书·经籍志》对《汉书·艺文志》的超越,有助于正确认识《隋书·经籍志》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史志目录即是中国古代正史、其他史书及地方志中的目录。为此,在分析《汉书·艺文志》与《七略》所蕴含目录学思想的基础上,指出班固撰《汉书·艺文志》开创了史志目录学的先河,在古代目录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汉书·艺文志》结构体系的分析,探讨了其对目录学的类型、体例、目录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以期对现代目录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徐建华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6(1):104-106,55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最重要的目录之一,受到了历代目录学研究者的重视。然而,近两千年来,有关《汉书·艺文志》自身的研究,却付之阙如,形成一个学术空白。傅荣贤先生的《〈汉书·艺文志〉研究源流考》将古今有关《汉书·艺文志》的研究归纳为四个流派,极有见地,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给予了评论。  相似文献   

5.
张舜徽对<汉书·艺文志>的目录学研究,发明<汉志>体例、指明古书通例,有其独到的学术价值.今天我们凭借前贤的成果对传统目录学进行更为深入、系统、全新之研究,对于张舜徽的目录学成就不能不给予相当的重视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许刚 《四川图书馆学报》2006,(4):76-80,F0003
张舜徽先生对《汉书.艺文志》极为重视,其《汉书艺文志通释》一书是迄今为止《汉志》传统目录学研究的最后一次成果集结。文章对其成就略作论述,并指出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刘光■《前汉书艺文志注》以先入为主的今文经学思想为宗镜,借注解《汉书·艺文志》宣扬公羊学思想,且极性能事诋毁刘歆,认为古文经系其伪造。总体而言,《前汉书艺文志注》是为了承继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之余绪,而非为目录学起见,因此目录学建树无多。  相似文献   

8.
梁萍 《兰台世界》2007,(5X):52-53
本文基于《汉书·艺文志》结构体系的分析,探讨了其对目录学的类型、体例、目录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以期对现代目录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许刚 《图书馆》2008,(3):52-54
张舜徽《汉书.艺文志》的目录学研究,就《汉志》著录诸书,具体剖析,授人以研读之法,是其较此前研究诸作改进完善的闪光点,作为目录学治学门径中的具体应用手段,有着极大的价值。今天我们凭借前贤的成果对传统目录学进行更为深入、系统、全新之研究,对于张舜徽的目录学成就不能不给予相当的重视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阎志华 《兰台世界》2006,(16):58-59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共收录图书六大类,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九十六卷,这在简帛为书写工具的历史时代,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浩大工程,对于研究中国目录学及目录学史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图书目录,它记载了从先秦至西汉的大量典籍,分类明确.评述简要,为后人了解西汉以前典籍概况、先秦学术思想源流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文章以该书为中心探讨汉代典籍整理特点.  相似文献   

12.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作为我国官修史志目录学著作中的三座里程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的学术流变.通过考察三部目录学著作对道家文献尤其是<庄子>相关文献的收录情况,我们可以对<庄子>在古代较为复杂的传播与接受历程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分析阐述了我国传统方志艺文志的目录学本性,总结了方志艺文志目录体系的特征,并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方志艺文志的目录学成就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该文就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的方志艺文思想进行提炼和总结,包括对章学诚的学术见解、学术成果、关注的重心及对方志艺文志发展的贡献的研究,肯定他启迪后学而导夫先路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2000年以来我国目录学研究著述的基础上,从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目录学史研究、目录学应用分支研究、目录学教育研究、国外目录学研究等方面阐述新千年以来我国目录学研究的现状.指出2000年以来我国目录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取得长足进展,尤其是网络目录学和数字目录学的提出有力地推动我国目录学科学研究和目录工作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试论乔好勤目录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永田 《图书馆论坛》2008,28(2):97-100
从目录学理论研究、目录学史研究、专科目录学研究、目录学教育研究四个方面概述了我国当代目录学家乔好勤的目录学思想和目录工作成就,指出乔好勤注重目录学研究方法尤其是目录学史研究方法的创新,注重目录学致用性的实践,为我国当代目录学研究和目录工作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赵嘉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7):144-147
作为其第二部补史艺文志,姚振宗的《三国艺文志》具有与众不同之处,其成就与不足作为姚氏目录学思想实践的一部分亦应当予以重视和研究。通过对姚氏补史艺文志的成就与不足的分析,揭示出姚氏目录学思想的特点,亦可体现出清代补史艺文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廖永霞 《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7):102-108
概述国内外书目的FRBR化实践,从国外国家书目的FRBR化成果中吸取经验,探索中国国家书目的FRBR化,展示基于Primo资源发现系统的FRBR化试验结果,发现2011年中国国家书目中约有30%参与了FRBR化聚合。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国家书目FRBR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适应数字时代资源编目的几点建议:启动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修订;推进书目规范建设和全球共享;实现编目一体化;开发新型编目体系。  相似文献   

19.
马春晖 《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2):144-148
通过搜采和分析方志艺文志的史料,从地方性的角度对于其典型作品进行解读,阐述方志艺文志所具有的地方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指出方志艺文志在展示地方学术成果、记录地方文学、抒发乡情乡曲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陈宁 《图书情报工作》2007,51(5):134-137
《孙氏祠堂书目》是一部重要的分类书目,为清孙星衍所撰。孙氏不囿传统和权威,按照自己的分类思想,考虑到岁周之数、各类图书数量的多寡、当时社会学术的发展状况等因素,大胆地将所藏之书分为十二大类,创立十二分法。该分法与几臻完善的四分法相比,在类目设置上有很多创新之处,在图书分类史和学科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它在图书著录上的导读作用以及版本著录上的详细说明,对后世乃至今天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