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的学习总是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认识和掌握新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促使新知识进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系统。教学“九义”教材第二册中“求两数相差多少”一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把“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转化为:求剩余”的问题,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减法概念去分析“求两数相差多少”的数量关系,找到解答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的预设存在着“三维三段”的现象。“三维”就是知识、观点、策略;“三段”就是教材段、教师段、学生段。每一阶段的任务有其特殊性,即教材段的结构化、教师段的个性化、学生段的生命化,“三段”具有正相关性。知识不断地增值,叉不断地寻求新的表达方式,使“三维”与“三段”获得内在的一致性。教学内容的预设是内容不断形式化的过程,是知识不断增长的过程,是价值选择与生成的过程,是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和开发者。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中能呈现出不同的情形,这和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理解、把握、使用教材有很大关系。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等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再加工”,变“教材”为“学材”,在课堂上有效实现教师、  相似文献   

4.
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学科,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知识之间存在多样联系。教师要改变碎片化的备课方式,从整体把握数学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和结构,并兼顾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将点状静态呈现的教材知识转化为结构化、系统化的动态学习内容,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下面以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一课为例,谈谈备课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戴路玲 《职业技术》2006,(24):69-70
知识“背景”即学科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学习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积累,而是将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既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展示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为此,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有效地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6.
闫颖 《江苏教育》2022,(57):60-62
<正>基于经验的课堂最显著的特质就是其生长性。知识的生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已有经验,二是知识的结构体系。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由于受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的影响,学生的知识起点并不是零,很多知识在其头脑中已有初步的表象,只是这些表象是片面的、零散的。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完成知识起点与新知之间的关联和改造,从而促进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理解数学。另外,教材的编写体现了知识的结构体系,每节课的内容都是结构体系中的一个“节点”。  相似文献   

7.
从教材概念出发的教学往往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掌握。这种书本知识是由国家组织某一领域的学科专家编制的、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学科知识,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经验往往是分离的,并被看作是有待占有的“对象物”,因而这种知识具有客观属性。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是教师传递“法定知识”的主要载体,它是以“公共知识”的形态出现的,这就造成教师、学生所具有的个人生活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在生命化形态的资源被排斥在知识形态之外。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易停留在对结论性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过程性知识的意义建构与体验,使得“个人知识”的存在缺乏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8.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中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人文素材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就应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即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创新化建构。教师要变教材为学材,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地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三重对话,使学生在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同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创新化建构,让教材“丰满”起来呢?一、以“外材”为起点去整合教材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解决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相似文献   

9.
“迁移”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知识为钥匙,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共同因素,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和分析推理而获得新的知识。把“迁移”原理运用于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凭借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某些知识,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和推理主动掌握知识。我按照“迁移”的原理处理教材,组织教学,设计练习,在课堂上精讲多练,提高了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0.
教师要跳出教材这个范本的“围墙”教数学,就是对数学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教师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应该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对教材进行优化重组,更重要的是掌握跳出范本“围墙”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教师要跳出教材这个范本的“围墙”教数学,就是对数学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教师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应该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对教材进行优化重组,更重要的是掌握跳出范本“围墙”的方法.一、设计具有开放性的素材,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开放性素材意义如同儿童搭积木:孩子在房间里找到了若干块积木——这是发现问题;用这些积木能搭成什么呢?——这是提出问题.数学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先发现数学条件,再选择有效条件进行重组,构成一定的数量关系,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的过程.而可供选择的…  相似文献   

12.
<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接境、启境、入境、出境”的境脉教学法,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境脉”,根据知识发展的脉络,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再理解”“再创造”,学会迁移运用,适度拓展,建立新的学习脉络,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接境:在初读中激发动机。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境脉学习”的起点,在充分了解学生综合情况的基础上,“境”才是人本意义上的“境”。在实际教学的伊始,教师应该依据所用教材的具体特点,  相似文献   

13.
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时下数学教学的普遍观点。一节课,学生参与的程度如何,质量如何,重在引导。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靠教师的“引导”得以体现;学生学习积极性靠“引导”得以调动。因此,如何在“引导”上做文章,提高学生“参与”的质量,值得研究。 一、从分析教材着手。 知识有它的内在结构和外部联系。要提高“引导”、“参与”的质量必须先深入实际,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的。分析教材,教师要向自己提出三个问题:1.新知识生长点在哪里?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旧的思考方法是教师解析新知识的起点,也是学  相似文献   

14.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有的教师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让学生避免错误或者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采取“马上制止”或“立即纠正”的方法,但这样却忽视了错误的价值;还有的教师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知之间的困惑点,让学生主动出现错误,并进行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15.
教师教学时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心的预设有利于精彩生成的出现。预设要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进行。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读懂教材,才能找到学生眼中的数学和课本中的数学的对接点,敏锐地捕捉课堂上有价值的生成,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数学课堂会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6.
一、富有“联系”的教学设计 所谓联系,是指教学设计要联系学生的客观现实和数学现实,使教学内容不是空洞无物的,而是有意义的,是与学生已有经验、知识相联系的。有效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准确地掌握教学起点,从教材的知识体系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方面整体出发,更多的关注情境与知识的连接点,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价值的情境,以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迁移,  相似文献   

17.
叶青 《辽宁教育》2024,(7):44-47
“时、分、秒”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教材的编排将其分散在第一学段的不同年级中,这样不利于学生建构时间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部分学生对于时间概念的认知缺乏结构的整体性。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单元重整,实现时间概念的本质建构与生活问题的策略应用,帮助学生厘清时间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发展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8.
“倍”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它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关系。在教学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时,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为基础,由“相差关系”引出“倍数关系”,引导学生感知倍的认识;再通过取球活动等例子丰富学生对“倍”的感知,从而建立“倍”的概念;最后让学生结合巩固拓展练习,强化倍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的设计理念是"为学生提供宽阔的思考空间,给教师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在使用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进行教学时,应充分关注教材的"潜台词",准确把握教材的设计思想,整体认识教材的结构布局,重新拾回"滤"去的知识生成过程,深刻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20.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课应特别重视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和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前总认为教学要坚持“授人以渔”,从不知“引人索渔”。最近我在美术第七册《包的世界》的两次教学中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