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词汇教学是外语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词汇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了词汇教学应从构词法、词的引申、辨析词义,通过上下文理解词汇、改进记忆方法和加大阅读力度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2.
波利亚说:“中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习题数学。”习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既是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基础知识、巩固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又是帮助学生树立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但在现在的教学中,时常出现:“老师讲过了,学生仍不会”,“学生真笨”的感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当前习题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素质(兴趣、爱好、品质等)的培养和提高,对教学效果产生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3.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迫在眉睫,语文教学更是责无旁贷,教学过程中必须渗透德育。这一点,已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但究竟怎样“寓德于教”,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有哪些方法,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笔者通过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出了以下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4.
物理教学中如何“重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物理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领域。明确提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具体目标,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意义。物理教学中,如何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当前课程改革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为能言简意赅,本文把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思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育人目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受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大多数老师对于“过程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么弃之不顾,要么就是走走过场。因此,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这一环节亟待加强。对于在教学中如何设计“过程与方法”,笔者以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为例来阐述:一个是《电阻定律》的教学设计(课本行文中有详细的探究过程);另一个是《功》的教学设计(课本行文中没有明确的探究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一年级拼音教学中,有很多读音或字型相似的拼音不太容易分辨,比如“b”和“d”、“P”和“q”、“n”和“l”等,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儿童爱玩游戏的天性,用Flash制作了一个小鸟啄气球的拼音游戏用于教学。下面是我们的制作过程。  相似文献   

7.
“反思性教学”,即教师对教师“教”、对学生“学”的反思.是指教师以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为反思对象,进行主动探究,寻找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提高自我监控能力,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监控,调动教学自主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实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这一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使数学教师拥有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富有个性特色的知识体系.现就反思性教学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实施阐述己见.  相似文献   

8.
王斌 《教育现代化》2006,(10):85-85
随着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逐渐从实验启动阶段转入深入推广阶段,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新课标十分注重“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落实,把过去一味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变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体验与学习方法的探究,为祖国培养新时代“学习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解题教学中提倡运用“疏导”的教学思想本是无可非议的 ,但我们在倡导“疏”的同时 ,也应重视“堵”的作用 ,发挥“堵”的教学价值 ,积极地运用“堵截”手段控制教学过程 ,提高解题教学的质量。1 “堵”在解题教学中的作用从教学方法论的角度说 ,“堵”是一种控制手段。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堵截” ,可以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中的信息输入量、学生的思维走向及教学的节奏、势态等。就像水库一样 ,经过大坝的堵截 ,既控制了水的流量 ,又控制了水流的方向。从辩证法的观点看 ,“堵”和“疏”本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水渠的例子是非常形象生动的 …  相似文献   

10.
歌唱教学的过程中,为使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意图,“比喻”被常常使用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正确地表述和理解这些比喻,成为声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试图从解释歌唱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比喻入手,为声乐教学提供较准确的说明。  相似文献   

11.
德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重要,课堂教学是渗透德育的主渠道.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以及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在物理教学当中应如何渗透德育素质教育,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以及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个性素质进行了探讨。并指出:物理教师不仅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外围知识,也应具备完美的人格,去优化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  相似文献   

13.
胡凤莲 《科教导刊》2021,(1):168-169
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与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点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处于不同阶段所呈现出的核心素养存在较大差异,虽然核心素养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但并不代表学生在具备核心素养后自身能力与综合素质会一成不变,从而需要初中物理教师通过分层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物理学科素养.本文针对初中物理分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进行概述分析,并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在中专物理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培养能力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论述了中专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何种能力,分析了在能力培养时应注意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力求在进行物理教学的同时,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心理品质即内隐的反应倾向,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谓的态度。文章主要从心理品质实质所包含五个方面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论述了物理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6.
德育即常说的品德教育,德育实效性是指接受过德育教育的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效果。文章以德育实效性的概念与意义为切入点,分析其在新时期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中面临的困境,旨在针对当前高校德育教育教学的现状,为大学生确立理想信念、坚定价值取向、规范言行举止、培养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个新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高校大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直接依赖于德育教育的水平。论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理想丧失、价值观混乱、德教方法僵化等问题,并在剖析其原因的基础上,阐述了提高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对策,包括明确目标,端正思想;树立信念,培育理想;充实内容,改革方法;加强管理,完善评估。  相似文献   

18.
成艳萍 《天津教育》2021,(1):184-185,188
义务教育阶段是开展德育的关键阶段,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实施德育的重要课程,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端正学生正确价值观,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行和心理素质.本文以政治素养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分析探讨了小学科学教育中德育导师育人的教学路径,期望对提高小学科学德...  相似文献   

19.
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对于中职学校德育教材而言,它不仅是一门科学知识,而且是一门意识形态,负有促使中职学生道德社会化和道德个性化的基本任务。本文分析研究探讨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教材,对于推进中等职校德育教育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describe a teaching strategy for enhancement of physics learning among students in their first year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by using a conception of learning according with 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We describe very concisely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our proposal, 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the recent contribution of research into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Four classes of first years were taught by the proposed strategy and during 4 years all students of each class (about 952 students in total) were tested o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cs programme. The results of the innovation support the fact that there has been a remarkable improvement i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