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十一”前夕,金庸先生离开香港返回英国,开始了他新一学年的读书生涯。刚刚结束的暑假对金庸先生来说挺有意义,因为这是他进剑桥大学就读之后的第一个暑假。他在这个暑假里过得忙而充实,一篇专论唐朝继承法的论文终于让他如期赶写完成,这让他很高兴,因为这是金庸先生在剑桥的主攻课程之一,他攻的就是唐代历史。自从2005年10月1日离开香港去英国,金庸先生已经当了整整一年的学生。去年此时,有人曾断言金庸到剑桥读博士不过是作秀,认定他不会坚持到底,但金庸先生以自己的行动否定了这些非议。过去一年,他谢绝了一切跟学业无关的应酬,专…  相似文献   

2.
2000年秋天,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来北京访问,在北京逗留期间,大江先生私下里较多谈论的话题,恐怕还是围绕着对他一生影响极大的母亲而展开的。据大江先生说,他最早的文学启蒙者是他那位酷爱中国文学的母亲。他母亲的日记中有一段记载,说是30年代初曾与父亲一同前来中国。他们首先到达上海,在那里买了一本由鲁迅先生创办的《译  相似文献   

3.
林风眠先生著名油画《赏花图》,由我的挚友“雨夜楼”主人洪强先生收藏。这幅画是林风眠先生在50年代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赏试用西洋画的表现手法而创作的。 林风眠先生是中国“现代绘画之父”,东方文艺复兴的先驱者。他16岁赴法国巴黎学习西方艺术,1925年学成归国,被蔡元培先生推荐为北平国立艺专(中央美院的前身)校长,1927年林风眠先生又受蔡元培先生委托到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即今天的中国美院),先后任校长达10年。1952年林风眠先生移居上海。  相似文献   

4.
正周有光先生在香港语文学界享有盛名,是我们心目中的导师和旗帜。周老为香港语文现代化的建设、共同语普通话的推广所做的无偿奉献有目共睹。而引领我们推广拼音文化的教育则是其中的一个侧面。2015年1月,"周有光与中国语文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举行。会后,出席会议的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理事会主席、《语文建设通讯》主编姚德怀先生提议在香港也开个座谈会,来纪念周有光先生对香港语文建设的引领与贡献。他的提议我举  相似文献   

5.
正陈桥驿先生魂归道山已经两年有余,他那慈祥的面庞和温柔的眼神,那带有绍兴音调、顿挫有致的话语,那潇洒而又遒丽的笔迹,却一直烙印在我的脑海中。在我的案头,摆放着他的两本方志文集、一本自传,百读不厌;在我的电脑桌面上,放置着我与他的合影,时时勾起我对他的怀念……支持方志编修不遗余力陈先生是我从事方志编撰的引路人、精神上的导师。1986年,慈溪开始着手编修  相似文献   

6.
2008年7月初,旅居中国20多年的美籍作家龙安志先生在位于北京的家中迎来了他的老朋友——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他向来华访问的潘基文先生介绍并赠送了由他撰写的、新世界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香巴拉宫随笔》系列图书。潘基文秘书长饶有兴趣地听他讲述了新书的写作过程,  相似文献   

7.
2012年9月5日傍晚,黄裳先生在上海瑞金医院离世,正在93岁的高龄上。他的离去让很多人忆念他。他给浙江留下了很多人文风景。黄裳先生有多重身份:记者、散文家、翻译家、藏书家和版本学家。黄裳是记者出身,1945年至1956年曾在《文汇报》担任记者、编辑,后在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做编剧,在新闻、戏剧、出版领域均有建树。他和梅兰芳、盖叫天、巴金、黄永玉、施蜇存等名家交往密切,是一个学识渊博又富有情趣的人。  相似文献   

8.
初识耿明     
初识耿明,只见他满头花发,清瘦的脸庞上架着一副宽边眼镜,交谈之 中,我觉得他是个热诚和蔼而又严肃认真的长者。我要求看他的作品,他爽快的答应了。 耿明先生擅长工笔重彩花鸟和水墨山水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以及在省美展中获奖。看耿明先生的画能悟出两个字:真诚。有一种恰似音乐的旋律直灌心灵的感动。从耿明先生的画中还能看到两个字:激情。他的画有着迫人的气势,苍厚、劲健、丰满、凝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严谨的艺术表现展示了耿明先生的画品和人格。  相似文献   

9.
周海婴先生说话的声音不是很高,在那间茶室里我向他讲述了自己走近鲁迅的几个心路历程。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我面对鲁迅先生的后人,和他一起去真实地追寻鲁迅先生身后七十年的历史河流中, 那些依旧持续的记忆。现在各地都纪念孔子2500年诞辰,到 200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70年,不知道我们能用什么样的方式纪念他。愿我们拥护、爱戴、崇仰中华民族之魂。  相似文献   

10.
宋辉 《文化博览》2006,(12):11-12
罗伊先生是位经过艰苦奋斗而成功的金融家。在他40岁的时候,有了独子雷特。罗伊先生希望给儿子创造一个优越的环境,让他顺利地成长为一个卓越不凡的人。雷特6岁时,获得了一个儿童绘画大奖。罗伊先生特意推掉事先计划的商务会谈,父子俩一起到酒店庆祝。小圆桌上摆着香喷喷的甜点,罗伊先生问儿子:"长大以后你希望做  相似文献   

11.
论季羡林的学术成就与特点蔡德贵尽管季羡林先生已是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一流学者,他却自谦地说自己是一个“杂家”,而事实上,在他涉及的领域内都有高深造诣,成就斐然,这就使他能集众家于一身:语言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宗教学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历史学...  相似文献   

12.
忘不了去年五月中旬,北京朋友打电话给我:罗老走啦!接下去便哽咽得说不了话。罗老,是大家对罗哲文先生的尊称。他原是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梁思成先生的弟子,四川宜宾人,1924年出生。他为全国各地古建筑调查、测绘、发掘、保护、维修、评级等努力工作了整整七十年,做了无数好事,被业内业外广为尊崇。  相似文献   

13.
熔铸中西诗艺的现代诗体——论彭邦桢的诗艺兼论“彭邦桢体”於可训一彭邦桢先生是一位深得中国文化精神气韵的现代诗人。他从事新诗创作,已逾半个世纪的历史。五十年来,他迭经国事、家事的变故,由大陆而台湾,由台湾而纽约,萍踪浪迹,颠沛流离,未尝一刻忘怀于故国的...  相似文献   

14.
印人鲍夫子     
阿土 《文化交流》2014,(12):66-69
前些日子收到西泠印社社员鲍夫子复兴先生寄来的新作《缘缘堂印谱》,半年多前他告诉我,此印谱是他的乡友、同道、作家钟桂松先生创意,他操刀刻石.我的书柜中,已有鲍夫子的《茅盾小说篇目印谱》《鲁迅小说篇目人物印谱》《紫玉锦言》印集,加上《缘缘堂印谱》,可以说“鲍印蔚然”了。  相似文献   

15.
《职业圈》2008,(10):81-81
赵泰来先生虽然为中国捐赠了价值八亿元的宝物,但他是一个很随和的人,穿得普通,吃得简单,一眼看上去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他的爱国之心却感动了很多人,2005年9月3日,赵泰来与金庸、陈香梅等人同获“2005年世界杰出华人奖”。  相似文献   

16.
洪刚  孙俊华 《文化学刊》2010,(5):120-122
池田大作先生一直致力于人类的文明对话与生命尊严与价值的实现。他明确提出,和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而和平思想要为人们普遍接受与认同,必须经过教育的养成;教育的全部价值在于追求和平,实现和平的根本途径是促进文明对话。根据池田大作先生的这些论述,教育应帮助每个人真切地认识到和平的价值,确立培养"国际人"的和平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寇丹 《文化交流》2004,(4):29-31
王世襄先生在年届90时(2003年),荣获该年度全国杰出文化人物奖。这一年,他赠我的一幅书法中有“我身仍半属湖州”一句(见图),这就使我与他攀上老乡关系了:他,确是长住北京的半个湖州人,而我,却是长住湖州的半个北京人。他在中国高层圈和海外汉学专家中,为世人瞩目,他的人品道德,在我心目中真愿意称他是“平民国宝”。元代戴表元有首写浙江湖州的诗:“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而王老步戴诗韵的首句,就是“儿时依母南浔住”,你道他儿时怎么会在湖州南浔镇度过?原来他的外祖父金焘是南浔人,清同治十…  相似文献   

18.
李忠 《文化交流》2012,(8):1-M0002
2012年6月29日中午,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96岁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来到位于杭州西湖孤山之麓的西泠印社社址,在柏堂与社员们会面,并欣然濡墨挥毫,挥就“播芳六合”四个苍劲大字。现居香港的饶宗颐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本次来杭,也是继第四任社长沙孟海先生之后,20多年来首次踏访孤山社址的西泠印社社长,  相似文献   

19.
“我的先生是‘五四’启蒙运动的领袖之一。他那些明白、清楚的著作,陪伴在我成长的年代。我当时是台大史学系本科生,曾经拜见过先生三次,对他平易近人的民主风度,印象深刻,心存感激。”2008年盛夏,已逾耄耋之年的台湾著名学者林毓生,在下榻的杭州新新饭店403室,写下了这样—段遣忆往事、流露真情的文字。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1月,文化老人周有光先生即将迎来他的112岁华诞。周有光是位一生历经"清朝、北洋军阀、中华民国和新中国四个时代"的"四朝元老",亲历改朝换代的社会动荡。同时,还有着海内外多种生活经历。他曾留学日本,并在美国华尔街工作期间游历过许多国家。他精通英语、法语、日语等多种语言,阅历了许多世界级名人,与世界几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过交集交谈。他百岁之后,仍然思维清晰而敏捷,仍然保有强烈的探索人类发展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