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针对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同质化和商业化等问题,从旅游业态的角度出发,借用零售业的"多业态错位经营"理念来思考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规划。并以四川省汶川县东门寨为例,试构建民族村寨旅游的多业态错位发展模式,提出创新民族村寨的旅游综合业态,提升外部竞争力;错位布局村寨内部旅游子业态,减小内部同质化竞争;延伸旅游产业链,拓展旅游新业态等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贵州在“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村寨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凸显.以黔东南州南花村为例,研究民族村寨在旅游发展与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民族村寨应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实行“政府扶持,社区主导,村民参与”的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模式,保持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建立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协调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综合性产业,为少数民族村寨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村寨旅游必须走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道路,才能推进民族村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在分析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民族村寨旅游是以少数民族村寨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式。贵州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旅游大省,拥有丰富的民族村寨旅游资源,松桃苗族自治县的苗王城就是其中之一。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同时也对当地居民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正在成长中的儿童。主要从日常行为、思想观念等方面来探讨民族旅游村寨发展对当地少数民族儿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试论民族村寨旅游的特征与开发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民族村寨旅游的概念、内涵与发展背景出发,在分析民族村寨旅游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试论民族村寨旅游的特征与开发原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民族村寨旅游的概念、内涵与发展背景出发,在分析民族村寨旅游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独具特色,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是民族村寨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民族村寨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保护民族村寨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民族村寨旅游是我国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发展民族村寨旅游有利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有的很快衰落了,有的仍继续发展。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为例,对其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族村寨旅游是民族旅游与乡村旅游的一种结合形式,在改革开放迄今的几十年发展过程中逐步壮大,是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手段。本文对我国近二十年的民族村寨旅游研究文献进行了较全面的述评,指出其研究现状和不足,提出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中需要进一步重视的问题,以期促进民族村寨旅游更加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贵州黎平肇兴侗寨325篇有价值的旅游者网络评论和游记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肇兴侗寨旅游者对自然景观的偏好不及人文景观,旅游者对带有侗族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偏好较强。民族村寨旅游者偏好具有很强的求真性,民族村寨村民的言行举止、文化习俗和思想态度是民族村寨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从丰富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打造民族的旅游品牌、协调民族旅游与生态环境发展、建设可持续的特色民族村寨旅游、传承民族精粹文化等方面构建民族村寨乡村振兴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文化模式决定民族村寨社区居民对社区参与旅游制度安排的态度,直接影响制度交易费用,进而影响到制度的实现和维持;不同的文化模式对应不同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合作力,影响民族村寨社区自组织能力和模式,进而影响到社区参与旅游制度选择;不同的文化模式下社区居民对公平的评价不同,直接影响到对效率和公平取舍,进而影响到社区参与旅游制度选择。其目的是丰富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机制和制度研究理论体系,焕发或增强政府尊重东道主社区地方性知识和乡土传统的政策导向意识。  相似文献   

12.
民族村寨旅游是对民族文化进行旅游开发的有效形式,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产生积极的影响。笔者以云南楚雄咪依噜彝族村寨的旅游开发为例,在分析咪依噜村寨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开发民族村寨旅游的对策,以实现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卢德生 《职教论坛》2012,(12):45-48
不论从世界社区教育发展的特点还是从民族村寨发展的需要来看,民族村寨需要带有本土性的社区教育。文化是民族村寨社区教育的立足点,建立文化中心是民族文化与村寨双向滋养的社区教育的可行模式。  相似文献   

14.
旅游产业集群是一种旅游经济集聚现象.近年来,民族村寨旅游进一步发展,旅游企业和旅游产品相对集中,少数民族村寨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具有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等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生态破坏、品牌缺乏、竞争力不强等制约因素,因此,需要在政府引导,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强化区域旅游竞争力等方面作出切实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村寨的乡村旅游和产业融合不仅是深化全域旅游的关键步骤,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茂县坪头羌寨为例,通过对村民进行的乡村旅游感知调查,利用扎根理论质性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产业融合背景下四川民族村寨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影响效应,总结出村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感知要素体系。结论显示,村民对乡村旅游的经济受益感知较强,对农旅融合形式感知强烈,对融合环境感知明显。提高旅游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加强宣传教育和政策引导将有利于民族村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发展仅有30多年的历史,贵州西江苗寨是发展迅速的民族村寨之一。2008年政府主导开发后,其旅游产业突飞猛进,成为其他村寨旅游开发的效仿对象。然而在取得各类成绩的同时,由于其在开发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与问题。现有开发模式是否能够既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又保证当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发关注。  相似文献   

17.
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物质载体,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是目前旅游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以元阳县箐口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旅游开发给哈尼村寨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此为箐口村的旅游发展提供有益的咨询,也为其他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旅游体验的角度谈民族村寨的开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乡村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冲击,民族村寨出现了村寨城镇化、公园化的倾向,不能满足游客体验化的需求,令人担忧.该文从旅游体验的角度,运用服务质量期望的理论具体分析了民族村寨的体验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对民族村寨的开发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北川县五龙寨和理县桃坪羌寨的村寨旅游发展为例,对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效益进行分析,提出对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即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应注重对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社区参与式旅游内涵的理解,本文围绕社区旅游中所涵盖的社区居民参与、居民利益分配及社区发展等问题,对北川县五龙寨社区参与式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为四川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村寨开展社区旅游提供了模式上的选择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