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项脊轩志》是一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可以说是作者家  相似文献   

2.
归有光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虽然归有光散文题材窄狭,常从身边琐事,尤其是父子夫妇之情着笔,但因环境的熏染,耳闻目睹,感受深笃,因而文字委婉凄恻,深刻动人。《项脊轩志》行文中的衬托四法颇能体现其娴熟的为文技巧,独特的艺术匠心。一、以喜衬悲清姚鼐评《项脊轩志》说:“此太仆最胜之文,然亦苦太多。”作者在文中亦说:“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文中的“多可悲”处,正是用“喜”来衬托的。作者抒发的是对世事沦桑、人生变故的凄苦悲凉的情绪,流露伤感情调,但却以“多可喜”来衬之。作者  相似文献   

3.
归有光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项脊轩志》是他的代表作,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然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浓浓的悲喜之情,那么喜从何来?悲在何处?  相似文献   

4.
<正>明代著名散文家,人称"震川先生"的归有光有"明文第一人"的美誉。归有光散文源出司马迁之《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极为朴实,感情十分真切,被誉为"明文第一"的确是名至实归。归有光散文,常以日常生活细节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乃至主仆之间的深情。这一类散文,言近旨远,感情真挚,语言朴素,细节生动,画面优美。《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篇最能体现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其中尤其以《项脊轩志》最为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5.
姜友芝 《学语文》2011,(5):52-53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散文家。钱基博称他是明代最杰出的散文家.这种评价是中肯的。归有光在散文方面推崇司马迁的《史记》,“得其神理”,同时也尊崇唐宋诸家。他的著名作品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其中《项脊轩志》是他的杰作。  相似文献   

6.
为了帮助读者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确切内涵,澄清问题,明辨是非,现对《项脊轩志》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略加考辨,作为引玉之砖。 1 “项脊轩”的名称从何而来?地点到底在哪里? “项脊轩”的名称是因项脊泾而来,项脊泾是归有光先辈的旧址。归有光在《从叔父府君坟前石表辞》中说:“宋咸淳间,湖州判官罕仁,居昆山之太仓项脊泾。洪武初,徙今附城须浦上,六世之坟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散文作家中,明代归有光的作品十分引人注目,因为他敢于把生活琐事、常人之情引进到“载道”的古文中来。这类散文最见真情,故必尚本色。归有光自己曾对那种雕琢的文风表示不满:“近来颇好剪纸染彩之花,遂不知复有树上天生花也”(《与沈敬甫》)。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写对已亡亲人的琐碎回忆,却于平淡中极见真情。  相似文献   

8.
归有光《项脊轩志》中"论"的部分,即标记为"项脊生日"一段,对于准确把握文章主旨、感知语篇结构之美以及认识归有光散文艺术成就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项脊轩,是明朝学者归有光的狭小的书室,所谓“项脊轩”即象头项背脊那样狭小的有窗子的小室.作者年轻时曾在这里读书、休息.在这小小书斋里,曾听过老奶妈讲述母亲的往事,在这里受过祖母的关怀,与爱妻在这里度过甜蜜的时光.这座“百年老屋”,与作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者对它充满着悲喜之情.十九岁时作者就写了《项脊轩志》的正文,大约过了廿年,即三十九岁时又补写了最后两节文字.全文描绘细腻精妙,娓娓动人,自然流畅,文从字顺,是一篇难得的优秀散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后,有删减.  相似文献   

10.
【案例背景】《项脊轩志》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中的一篇文言文。归有光的散文创作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清新的道路。他的散文取法唐宋,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之为"今之欧阳修"。《项脊轩志》更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我虽然多次教学这篇文章,但在  相似文献   

11.
《项脊轩志》别解笔者备课时查阅相关资料,多文章都从“居于此,多可,亦多可悲”一句入手,认为“喜”是为了写“悲”,或者清人梅曾亮“借一阁以寄三世遗迹”来概括此文。但笔者反研读,总觉得归有光的情感中有一种成分没有引起注意,这是归有光苦苦追求功名的喜与。捕捉字里行间隐藏的作者这复杂心绪,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析归有光这篇代表作。先从《项脊轩志》这一书名出处说起,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经居住在太仓县项脊泾,年轻的有光不仅把“项脊”用作自己的斋名,而且用作自己的别号———有光自称“项脊生”。这一方面我可以理解成有追…  相似文献   

12.
《项脊轩志》,一本作《项脊轩记》,是明朝后期唐宋派散文名家归有光的杰作。这寥寥几百字的短文,竟象洋洋多少言的巨著似的,历时十余年而成,原来作者年方弱冠,已草成了一篇“正文”,人到中年,又加写了一段“续笔”。这中间,或有精雕细琢之机,但即使如此,也并无斧痕凿迹之处,读者披阅,只感其语言朴素,笔调清新,意境高远,感情深挚,全文浑如天成,令人叹赏不已。  相似文献   

13.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散文名篇,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写出了对项脊轩的深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三代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极擅长细节描写,笔者谨从这些细节中拈出一二,从那些极容易被忽略的字入手,细嚼慢咽,别有一番滋味。  相似文献   

14.
归有光为明代“唐宋派”散文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项脊轩志》真情为文、不事雕琢。《项脊轩志》叙的是平淡琐事、但事细而情深;笔墨简洁、言近却意深;情绪悲愁,情深而意长。从《项脊轩志》看归有光其人其文可谓:情到深处归平淡平淡之中见至情。  相似文献   

15.
归有光的真性情散文《项脊轩志》,感人肺腑,赚了多少人的眼泪.而作者本人人生多波折,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令人欷歔不已.古往今来,其身上折射了太多的纤细和脆弱,贴满了“柔情”的标签,本文试从《项脊轩志》一文中挖掘还原真实的归有光,有“柔”亦不缺“刚”,才不失男儿本色  相似文献   

16.
《项脊轩志》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篇课文,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一篇被誉为"明文第一"的经典散文。作者以一个几经兴废的百年老屋"项脊轩"为线索,回忆了与它有关的人和事,真实细致地记录了归有光18岁时和33岁前的两段人生历程,表达出难以言状的伤痛。平淡时文,平凡之语,却如天籁一般让人震撼。教学本文,重点应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至真至纯的感情。但每次教完《项脊轩志》后,总是心有不甘。觉得如此经典的文  相似文献   

17.
王猛  魏艳丽 《文教资料》2011,(10):14-15
中年丧妻,是归有光人生中最为悲切的一件事。归有光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表达技巧就十分丰富。《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名篇。借项脊轩的兴废,归有光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相似文献   

18.
《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时人称其为震川先生,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曾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讲学二十余年。嘉靖年间中进士,时年已花甲。曾任湖州、长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和长兴县)知县,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明代后期的文坛上,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复古文风曾盛行一时。李、王之徒极力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作品字摹句拟,古奥艰深。归有光则表示坚决  相似文献   

19.
归有光,字熙甫,江苏昆山项脊泾人,明代著名散文家。其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富有含情不尽的意境,很能引起读者在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桐城派首领姚鼐就对他极为推崇,认为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归有光的散文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除了他好学深思不随流俗的性格外,与他坎坷丰富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纵观归氏一生,其人生经历极为坎坷,坎坷到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能与之相比的人。首先是科场坎坷。归有光幼年聪明颖悟,七岁即入学苦…  相似文献   

20.
《项脊轩志》是明朝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它以一间小屋——项脊轩的变化写世事变迁。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以一间百年老屋作线索,“将人事变迁,家道坎揉,皆归入此轩,作睹物怀人写法”(林纾《春觉斋论文》)。题目虽然写作“项脊轩志”,但作者的目的却不在记轩而在写人,作者无限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的。他怀念的不是轩,而是人,是曾经爱过他,使他永远不能忘怀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