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多亏"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做动词,一种是做副词,不同用法其词汇意义不同。"多亏"作为一个词组最早出现在唐代,随着语言系统的发展演变,"多亏"经历了受损义,受损义、抱歉义并存,受损义、抱歉义、感激义并存的过程。本文从共时主义形态和历时主义形态两方面来探源"多亏"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入手,对汉语动词"上"的语法化历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索,论述其在不同语法化阶段的表意功能、句法形式特征,概括分析其语法演变和语义演变的规律,从而进一步探讨其语法化的动因。通过分析动词"上"的语法化这一过程,为现代汉语中其他一些趋向词和动词结合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有利于语法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是"这个词的词性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在汉语教学实践中,汉语判断动词"是"在维吾尔语中没有具体的词与它对应,只能根据语义和语境把"是"翻译出来。拟就对汉语"是"的发展演变及其为判断动词时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关系作一探讨,以便在教学中能准确理解使用。  相似文献   

4.
日语中如"開く―開ける"类的自他对应动词的使用区分是日语学习的一个难点。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结合"图·地分化和反转"的观点分析自他对应动词的事件认知模型。根据自动词和他动词在事件认知模型中占据的不同位置,解释自他对应动词的使用区分。"图·地分化和反转"带来的自动词和他动词在事件认知模型中占据的不同位置反映出自他对应动词的功能分工。  相似文献   

5.
日汉两语中都存在表示"动作-结果"的结果复合动词形式,但不同语言间的结果复合动词在构词成分及前后项结合形式上存在异同。第一,日语结果复合动词的构词成分必须为动词,而汉语结果复合动词的构词成分除了动词外,还包括部分形容词;第二,日语结果复合动词的后项动词不能为"非作格动词",而汉语中则可以;第三,日语结果复合动词中存在"非宾格动词+及物动词"的结合形式,但汉语中不存在。本文认为,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日汉两语结果复合动词在CAUSE的存在方式以及自他形态标示上不同。  相似文献   

6.
英语短语动词是当代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阶段.本文对英语短语动词的历史研究作了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7.
现行课程标准对行为动词"探究"的界定并不统一,在不同目标分类系统下,行为动词"探究"可以指向不同的目标领域和学习水平.在不同的目标陈述方式下,行为动词"探究"的用法不同,发挥着不同的功能,直接影响到探究教学策略的选择.为了有效把握行为动词"探究"的用法,教师应该注意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探究"的同义词,注意行为动词"探究"的学科特色、不同旨趣以及政治意蕴.  相似文献   

8.
"打算"来源于宋代的"打X"结构,为表"结算"义的财务用语.南宋中后期引申出"计数、点数目"的意思.元代完成词化过程后,"打算"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引申发展:一是单纯的词义引申过程,在明代产生的"打算1"表"考虑"义,是一般心理动词;一是词的语法化过程,因为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在晚清产生的"打算2"表"计划"义,为表意愿的情态动词.  相似文献   

9.
动词"上"、"下"是从空间域隐喻而来的,该文拟从"上"、"下"表示的方位关系中提取主导词义发展的核心语义特征,考察动词"上"、"下"的语义引申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心理、客观现实等影响因素,对动词"上"、"下"的不对称现象分类并作出一个较为系统、合理的认知解释。  相似文献   

10.
说“剔”字     
"剔"是一个具有很多义项的动词,作为一个义项众多的动词,"剔"的语义发展有自己的一个演变过程,即动词"剔"语义扩大,使用范围宽泛的一个演变的过程。下面就从"剔"的本义说起,通过探讨其在各个时期的历史演变,以及词义发生变化的原因,来更加深刻地认识"剔"字。  相似文献   

11.
词汇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现代汉语中绝大多数的介词都由古代的动词语法化而来,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及虚化过程的渐进性、复杂性,介词与动词一直存在着交叉、纠葛。词汇化是由短语到词的过程,而语法化则是词性由实到虚的过程,是一个词语的发展历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从共时、历时两个层面对"根据"进行考察,并在跨语言的角度上进一步探讨"根据"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动词"以为"大致形成于战国时期,发展于汉代。其词汇来源是上古汉语中表意念活动的"以……为……"结构。其形成过程是:首先在"以……为……"结构中,当动词"以"与"为"的动作性较轻时,形成了"以为……"变换式,接着是动词"以"与动词"为"的频繁连用,然后由于韵律的作用,"以"与"为"在词义上进一步融合,句法结构也相对固定下来,于是动词"以为"形成。导致动词"以为"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以……为……"式与"以为……"式在语义上的相通性,二是"以为……"这  相似文献   

13.
吴佳妮 《现代语文》2016,(4):105-107
"担当"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它是一个动词,表示动作义,但在历时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词类功能游移,偏离动词的典型句法功能,经常作主宾语和定语,表示事物义和性状义,此外还发展出了名词用法,并且伴随着词义的扩大。本文从历时层面考察"担当"词类功能游移及其词义扩大的过程,并探讨"担当"发生词类功能游移的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14.
"被"字在古代汉语中已有虚词的用法,但是它的这个用法并不是造字之初就有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语法化过程。在古代汉语中,"被"的主要用法是做名词和动词,而在现代汉语中,"被"虽然保留了名词、动词的词性,但它的主要用法是做介词,表示被动之意。在"被"字语法化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被字式。可以说,被字式的发展与"被"字的语法化过程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5.
"请"有动词与敬辞之分。利用语料库对"请"的日译情况进行考察后发现,动词"请"可以被译成不同的日语行为动词,显示其具有多种不同行为义,同时具有使令义;敬辞"请"会被译成日语副词而不是动词,此外,单用的敬辞"请"和祈使句中与动词搭配使用的敬辞"请",会被译成不同的日语副词,表明二者在语义上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拷贝句"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结构,在句法中体现为"V-O-V-C"结构。其中,"V"为动词,"O"为宾语,"C"为补语,两个"V"为同一个动词,前者带宾语,后者带补语。词汇化通常指在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个短语或其它语言单位固化为一个稳定的词项的过程。本文以"他学英语学晕了"为例,讨论词汇化在拷贝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轻动词理论的研究发现,动词的词汇化过程中,轻动词和主要动词的组并等一系列语法过程可能在词汇层面隐性地进行,也可能在句法层面显性地进行。不同层面的词汇化过程造成了英语动词put和汉语“放”对主语等成分的要求宽松不同。汉英之间的这种差异,是由于英语中的轻动词是形态性成分,而汉语的轻动词则是属于语义性成分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学界以往的先行研究大多只提及动词完成体"动词+完"或"动词+光"在语法上的某些限制条件,尚未注意到"动词+完"和"动词+光"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异同点。文章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从分析动词的不同种类入手,分两个层面,分析了二者的异同和原因。首先,分析了"动词+完"和"动词+光"在语义上的异同及其导致此种异同出现的原因;其次,从不同种类动词的角度分析了导致"动词+完"和"动词+光"产生异同的制约因素。总之,"动词+完"和"动词+光"作为动词的完成体都可以表示动作的终止,二者在语义和语用上既有相同点又存在着差异,而对于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导致差异产生的原因,学界尤其应当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对现代汉语中"得"字句的谓语动词从价数的不同和语义特征的不同两个方面进行定量研究,并结合"得"字句的补语指向进行分析,根据统计的数字,按进入"得"字句的可能性大小排序,动作动词和关系动词处于序列的最高级和最低级,性状动词和心理动词基本上接近。不同价的动词随着价量的升高,所带"得"字补语的能力越来越弱。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日语中,他动词"あげる"的基本意义是"(使动作的对象)向上移动",也还存在其他的意义。此外,「あげる」不仅作为单纯动词使用,也可以作为复合动词后项使用。作为复合动词后项时,「あげる」由于所结合的前接动词的不同而具有多种意义。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考察"あげる"的意义用法,首先调查他动词"あげる"的意义,然后了解"あげる"作为复合动词后项使用时有哪些意义,最后了解"あげる"与哪些前接动词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