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榆钱饭》(见初中课本第一册)与《挖荠菜》(见初中课本第二册)同为中国散文之精品,两文无论是从欣赏角度还是从教学角度都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精巧的结构《榆》文用吃榆钱饭作线索贯穿全文。作者从幼年一直写到壮年,涉及三个历史时期。用“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一句总领全文,然后,先叙幼时“常吃”,再叙十年内乱中“又”吃,再叙现在“难  相似文献   

2.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不朽名篇,《一碗清汤荞麦面》是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佳作。这两篇短篇小说同时入选倪文锦教授主编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七单元(小说阅读)。我在对两篇小说比较解读,咂摸出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文中的两位女主人公的三点相及相干的别样之味。  相似文献   

3.
张祖华 《学语文》2002,(4):16-16
《杜鹃枝上杜鹃啼》(以下简称《杜鹃》,见教材高一册)与《螳螂》(见《语文读本》第一册),作为两篇风格非常接近的小品文,表面上看起来在写法上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透过貌似相同的表象,我们不难发现其本质之异。  相似文献   

4.
粟小慰 《学语文》2005,(6):18-19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不朽名篇,《一碗清汤养麦面》是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佳作。这两篇短篇小说同时入选倪文锦教授主编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七单元(小说阅读)。我在对两篇小说比较解读,咂摸出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文中的两位女主人公的三点相及相干的别样之味。  相似文献   

5.
《一面》(见初二册)和《背影》(见初一册)都是记实散文,两篇作品都是抒写作者对“一面”的深切思念,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都是通过看似微不足道的平淡琐事铸造了令人难忘、催人泪下的“一面”。仔细阅读两文,不难发现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以至主题,两文都有许多相通之处,可以说两文所写的“一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6.
《杜子春》是芥川龙之介在中国古代唐传奇《杜子春传》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于大正九年七月(1920年)发表于童话杂志《赤鸟》上的一篇童话。两篇作品《杜子春》与《杜子春传》都讲述了主人公杜子春在经历两次从贫穷到富有的大起大落后,(《杜子春》中主人公对人间产生厌倦之情《杜子春传》中是为了报恩)主人公想要成仙,但在经历了艰难的试炼后因发出声音而没能成功的故事。本文将从两部作品主人公成仙失败的关键人物,母亲这一人物的形象塑造入手,浅析芥川龙之介对原作改编再创造的不同可能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花市》(初中语文补充教材第一册,作者贾大山)与《卖蟹》(初中语文第六册,作者王润滋)这两篇小说,人物设计与艺术构思都很相近,但人物个性却都很鲜明,情节也都曲折生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在小说创作的画廊里可谓珠联壁合。这两篇小说的主要人物都是三个。主人公都是一个姑娘。所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汪鹤龄 《学语文》2002,(3):17-17
新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试验修订本)课文《愚溪诗序》后有一道翻译练习题。文中有几句是这样的:“臣故畜(?)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之去。”人教社配套的《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学用书》)这样翻译:“我曾养过一头母牛,产下一头牛犊。牛犊长大了,我卖了牛犊,想买一匹马驹。卖马的年轻人知说:‘牛不能生马。’就牵着马走了。”  相似文献   

9.
我在河北省中师语文年会上(八五年宣化)曾经提交了拙文《中师(古代汉语)常识识问题探讨》.弹指十年,中师《语文基础知识》由原来的六册书变为现今的三册,而现行第三册中《古代汉语常识》部分也作了不少修改和订正.例如:卻克伤于矢”(《左传·成公二年》)写成“欲克伤于矢”(《左传·威公二年》)一句出两错的情况没有了.(原错见第六册第七十八页)然而,既然要讲古代汉语的常识,理应概念准确,引例精当且内容尽可能地完备些,依此标准衡量.仍觉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与辩明.今依教材顺序,探讨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杨朔同志在《海市》(见高中《语文》第三册)一文中,首先写到自然现象——海市,进而以此为引线展开了全文。他写道:“今年夏天重新爬到蓬莱阁上,真盼望海上再出现那种缥缈的奇景。偏偏我来得不是时候。一般得春景天,雨后,刮东风,才有海  相似文献   

11.
魏玮 《甘肃教育》2007,(12X):24-25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有两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与《触龙说赵太后》(以下简称《烛》与《触》),前者出自《左传》,后者选自《战国策》。虽然这两篇文章出处不同,相隔三百多年,但有一个共同点,即文章主人公都凭借绝妙的口才,最终赢得了胜利。《烛》重在写烛之武如何说退秦师,《触》主要写触龙怎样说服太后,两篇文章可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相似文献   

12.
《苹果树》和《舞姬》都再现了一段纯情之恋,都包含着"怜悯"与"抛弃"的共同主题,本文从文化差异角度来解析男主人公不同的忏悔。  相似文献   

13.
张军 《现代语文》2014,(11):128-129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苏州大学版)第四册有这样两首古诗:一首是选自《诗经·卫风》的《氓》,一首是《孔雀东南飞》(以下皆用《孔》代替)。这两首古诗都成功塑造了古代弃妇形象,让读者认识到当时社会的罪恶和古代女性所承受的种种苦难,值得学习者好好比较研究一番。一、《氓》与《孔》弃妇形象之比较《氓》和《孔》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弃妇。  相似文献   

14.
《红与黑》是一部从政治角度反映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现实的经典巨作,其中对人物心理的剖析和对爱情的诠释可谓深刻见底。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制度下,人物的心理活动被突出描写,反映出当时社会下各阶级间的种种爱恨情仇。主人公于连和与之虐恋的两个女人反映了病态爱情的无奈与必然,红和黑的象征含义反映出当时病态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五册《促织》一文中,“丁口”、“(高木)葬”与“蹄(足敜)”的注释,我认为有不合文意之处,现提一点异议,敬请同仁指教。课文注:“丁口,指百姓。丁,成年男女。”我认为“丁”之注释欠妥。《新华词典》释“丁”为人口,并举例:人丁、丁口。《辞源》有“丁口”条目,曰:“人口。古代通常男称丁,女称口。”  相似文献   

16.
《三国志演义》(以下简称《三国》)作为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和历史小说的顶峰,其开创性的成功艺术经验是相当丰富的。本文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上,紧扣《三国》历史小说的特点,以其人物塑造为中心,从人物塑造与主体情感的传达、人物塑造与情节设计这两个角度入手,以见《三国》五彩纷呈的艺术世界之一斑。  相似文献   

17.
《三颗枸杞豆》(以下简称《三》)和《我们家的男子汉》(以下简称《我》)都是以儿童为主要人物的叙事文。《三》中的“我”既是线索人物,又是主人公;《我》与之相反,采用了成人“我”的叙事视角。两篇课文一正一反地指明了成长的路径,不约而同地呼吁要强健生命精神、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是很好的人生启蒙教材。  相似文献   

18.
高中五册选编了两篇关于《项脊轩志》的评论文章。我认为《一往情深疏而不散》是一篇有严重缺陷的文章。从标题看,文章是评价《项脊轩志》(以下简称《项》)的结构特点,指出其疏而不散的原因是“一往情深”,评论的重点是疏而不散。可是文章内容并未依循标题提供的思路。请看: 文章第1段提出论题,第2段指出原作写了三个材料:老屋的修葺、有关的轶事、主人公的感  相似文献   

19.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作品《飘》一经问世,整个美国,甚至整个世界为之轰动。我阅读的版本是1939年傅东华首译的《飘》。回忆16岁那年初读《飘》,我正在江苏省淮阴师范学校读书。像着了迷一样,连读上、中、下三册,被女主人公郝思嘉的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人教社试验修订本·必修本)收录了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爱情诗《我愿意是急流》,同时收录了中国当代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其实我们不妨将《我愿意是急流》和舒婷的《致橡树》(曾经入选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四册·必修本)对比鉴赏,就会发现它们恰好构成了一种男性与女性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