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南京7所高校1400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南京高校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大多数能够参与体育锻炼,但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不太乐观,多数学生无法达到体育人口的相关标准,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有待提高。并在分析过程中提供了相关意见,希望能为高校提高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运用调查问卷、教学调研、座谈等方法,对拱墅区中小学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课间体育锻炼和在没有体育课当天组织的体育锻炼课都能得到保证,但活动的实效性有待提高。针对存在问题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笔者对一所农村中学216名九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讨论和分析,了解学生节假日锻炼情况,希望能对促进学生节假日参与体育锻炼提供参考。调查对象:铜山区何桥镇中心中学九年级1-4班,共计216人;调查内容:节假日你认为需要参加体育锻炼吗?你参加过哪些体育锻炼项目?平均每天安排多少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你是否是有计划的进行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4.
研究新生的体育锻炼状况,使我们能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以便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进而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使学生打好终生体育的基础。本文对北京邮电大学96级新生的体育锻炼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学生的体育锻炼方面的现状以及了解他们的体育锻炼的需求。针对新生锻炼特点,提出对开展高等学校学生体育锻炼的看法与建议,为促进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和进一步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的43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体育锻炼对高职学生自我概念、自尊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可使高职男生的自我概念、自尊和生活满意度发生显著变化;体育锻炼能提高高职女生的自尊和生活满意度水平,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可使其自我概念发生显著变化;体育锻炼可提高中职生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大中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可使中职男生的自我概念发生显著变化,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可使中职女生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6.
体育锻炼对记忆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的素质,这已为大家所共识。体育锻炼对人的记忆力是否起作用?本文对40名在校中师生实验验证,结果证明: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也能增强人的记忆力,对学生好好学习,牢固掌握所学的文化知识同样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与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紧密相关。良好的运动习惯与运动规律有助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实现全面化发展。本文从学生主体对体育锻炼的认知、体育锻炼的外部环境和氛围、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过程、高校体育锻炼的基础设施4个维度探究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学生体育锻炼认知,丰富体育锻炼内容;完善体育锻炼场地器材,提高学生参与兴趣;加强体育锻炼科学指导,提升学生运动技能;采用多元创新教育方式,强化体育锻炼意识的措施,以期为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制约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理统计、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将2010年与2005年福建省大学生健康体适能指标进行纵向对比,结果发现,福建省大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总体水平仍呈显著下降状态.对此,应加强学生终生体育锻炼思想、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体育锻炼行为,结合新课改精神,改善教师自身知识结构,针对柔韧、力量等落后的体适能指标采取行为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田径运动员、奥运冠军刘翔:建议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学生每天最好能坚持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据我了解,现在能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中小学生确实不太多。一些城市的学校是因为课业负担比较重,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还有一些基层的乡镇中小学则存在体育老师比较匮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探讨体育锻炼对智障学生体质健康与心智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智障学生进行长期的体育干预,可以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参与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智障学生平衡、协调、核心力量等体质健康的发育,而且有利于促进智障学生注意能力、自我认知、自我效能感等心理社会性发展。提示未来研究可结合智障学生身心发育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干预方案,加强智障学生体育干预,从而促进智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设计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旨在设计科学、有趣的寒假作业,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在设计中以学生的学情和身体素质出现的“天窗期”为思路,利用Excel在线表格实时点击完成,激励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开学以后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再次进行测试,对进步学生颁发相应奖励,使学生经过寒假的体育锻炼逐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同时还能增强亲子关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充满个性特征。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该如何适应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通过对我校学生体育爱好和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探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使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锻炼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福建省属22所中职学校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属中职学校普遍对学生的体育锻炼重视不够,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安排不足,课外体育锻炼没有安排专门的体育教师或班主任指导,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2)福建省属中职学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过低,体育锻炼的强度不够、持续时间不稳定,严重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针对这一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能力是终身体育的需要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发展学生体力,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是教学的中心。体育能力是多方面的,其中自我锻炼能力,是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保障。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学生锻炼能力提高了,在校时,更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他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远非注入  相似文献   

15.
王娴 《体育世界》2013,(3):125-126,124
体育教学是学校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自觉的进行体育锻炼,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这也是贯彻教育工作"三个面向"的需要。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有逃避体育课,练习不努力,为体育成绩而被迫参加体育锻炼等现象,在对所教学生分析后,找出学生存在的原因,通过对学生思想的转化,指导学生适度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教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自觉性,为学生最终走出校园后也能运用所学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能够独立、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东北石油大学大一、大三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体育课学习满意度和课外体育锻炼意向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学生业余时间的体育锻炼参与行为,并进一步探讨体育课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满意度及体育锻炼意向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学生对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评价较好,学习满意度较高,且体育课教学质量和学习满意度均会影响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意向。因此建议教师要通过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满意度来进一步影响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意向,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外体育锻炼中。  相似文献   

17.
"兴趣引导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育教学中,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文章从对体育考核成绩、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次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入手,论述了传统教学法与"兴趣教学法"的优劣.认为"兴趣引导法"能对学生体育锻炼兴趣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8.
“封闭式学生体育锻炼长廊”是为了更好地配合国家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和进一步促进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锻炼,而开发研制的一种适合全体学生的通用性体育锻炼设施。对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和落实能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具有简便易行、科学有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医学院校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许多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会占去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也就忽视了体育锻炼,所以学生普遍存在体能差、体质弱的问题。作者以本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制订锻炼计划及合理的安排锻炼时间,证实了只要科学的安排,能达到学习,锻炼两不误。  相似文献   

20.
动机的激发     
一、提高认识激发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就必需具有强健的体格和充沛的精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得积极投身体育锻炼,为了使学生更加明确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我们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纵观身体发展的生命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人人向往健康长寿,但并非都能如愿以偿。人们从吃好睡够,不足以使富有者长生不老的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