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正>在小学教学中,语文科目是所有科目的基础,教师必须真正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还要充分地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下面就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一下粗浅的看法:一、改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宽松的学习环境,强烈的求知氛围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新的禀赋和潜能就得到很好的开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促进师生沟通,使学生敢于创新。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安全、亲切的环境和气氛中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学生的思维才可能敏捷,才可能探索,去创造。在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
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可能凭空产生,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教育和培养。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就应当创设和提供各种有利条件。这些条件是: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良好的心理氛围能使学生产生创造欲望和志向。在班队集体和课外小组以及学生群体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具有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团结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就能产生良好的心理,  相似文献   

3.
正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可能凭空产生,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教育和培养。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就应当创设和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良好的心理氛围能使学生产生创造欲望和志向。在班队集体和课外小组以及学生群体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具有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团结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就能产生良好的心理,学生就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和先导。学生大都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造就创新人才振兴国运已被人们所共识。要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关键是逐步培养和形成创新人格(个性)。有创新人格的人才具有创新精神,才会积极地、自主地树立创新意识、提出创新要求,才会以持久的热情、坚强的意志,不断去探索、去开拓、去创造。化学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学科之一。应积极渗透培养创新人格的教育思想,积极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以下是笔者结合中学化学教学的实际,以化学实验为落脚点,谈发展学生创造个性品质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营造民主氛围,培养创新意识;树立成功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优化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提到了重要地位。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着力于教学艺术的研究,让课堂充满创新彖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创新氛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心理状态,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体育课堂教学中创新氛围主要表现为:民主、平等、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广泛参与的学习氛围;增强勇气、自信心的活动氛围。心理学家罗斯认为: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儿童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压抑、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而这种精神也就是人才的主体性特征的展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生只有在“动”起来,“活”起来的过程中,才可能有所创新,才会有创造的体验。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8.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鲜明地体现了教育改革的时代特征,突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相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保护和启迪学生的好奇心,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达到更高层次的创造能力奠定基础。一、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情绪饱满,能使学生思维敏捷、清晰、提高学习效率,相反,情绪消极,则会导…  相似文献   

9.
胡良英 《湖南教育》2002,(13):26-2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的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创新者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才可能获得创新成果。在中学政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一要营造民主、自由的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中要改变传统教育方法,创造民主、平等、和谐并具有相对自由度的教育氛围。学生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教育氛围中,才能各抒己见,标新立异,形成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积极平等、宽宏和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不做自我权威的维护者,不以教材的代言人自居,而要形成生…  相似文献   

10.
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创新能力是一种高级的能力,它是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地发现新知识,独立解决自己未曾解决过的问题或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新的情景中去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所趋。  相似文献   

11.
创新教育是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人才的一种新型方法。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创新实践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内容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一)要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创立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  相似文献   

13.
漫谈创新教育和教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毳 《吉林教育》2004,(11):15-15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高素质并富有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培养创新人才,离不开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抓起。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新大纲明确规定,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为学生创新思维、探索精神的发展,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下面就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一、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视角确立教学目标(一)营造情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必须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观点和教学内容提出异议,允许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式交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师》2014,(Z1):56-57
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社会,迫切需要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体现在数学教学中,就应当积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最大了限度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和创造灵感,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7.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发展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小学是基础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必须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营造氛围 ,激发兴趣。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为了使学生创造性地掌握知识 ,就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 ,形成良好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应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  相似文献   

18.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根据中学生的特点,中学化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造能力,也就是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初步成为一种对自己来说是新颖、独特的创新过程。那么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19.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以兴趣为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突破定势,鼓励用学生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启发想象,用多种形式培养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数学新课标中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源。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人才创造能力的培养,基础在素质教育,责任在教师,主体在学生。长期以来的办学体制、办学模式使教育方式、学习办法单一、死板,显然不利于儿童潜能的发展,抑制了青少年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才能的开发。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内容、方式、手段呈现多样化,这就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局面,为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对于每一位小学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