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的理念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试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理解和应用"生活教育"的思想,得到几点启示,并提出"全面心理健康教育"和"在生活中教育,在教育中生活"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经济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下,许多功利性的东西已经渗透到教育中来,许多学校为实现孩子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愿,罔顾孩子的健康发展,忽视了学校的教育功能。为此,本论文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回归教育的本来面目,"教"的同时不要忘记"育",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当下追求教育特色品牌是人心所向。因为教育品牌是学校的"代言人";是学校走向社会的"通行证";是激励广大师生拼搏进取的"动力源";是优秀学校文化形成的"催化剂"。品牌本是营销里面的概念,如今把品牌引入到教育中来,至少给学校教育带来一股新鲜的空气,注入  相似文献   

4.
国家举办的正规学校教育并不能完全代表人类丰富宏阔的教育生活之全部.民间教育概念的提出,旨在以一种新的视阈、立场和价值追求来审视今日之教育生活及教育研究;以开放的眼光来剖析今日之教育样态,体察当前我国教育研究的局限和不足,阅读"草根"民众寻求满足自身生活与发展需求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可以明晰民间教育这种"隐藏的教育"存在的逻辑合理性及其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古典学校教育和现代学校教育批判的初步再认识,来对学校教育批判的规律中探讨对学校属性的几点认识,对学校与教育是密切融合还是内存中的相互分离,使得我们更能深刻认识学校不仅仅是实施教育的专门机构,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社会环境的变迁而呈现一个动态而又灵动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学校教育质量如何?我们应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来判断,而不是用“校外教育市场”这一现象来简单推断。  相似文献   

7.
走向对话教育——论学校教育中引进“对话”视点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波尔诺夫(O.Fr.Bollnow)的思想为线索,从人类是怎样一种存在的角度出发,揭示教育"对话"的本质.考察真正"对话"的意义,阐明"对话与讲授的两极构造"的内涵,倡导"走向对话教育"。作者强调,学校教育的课题是.不仅借助"对话"来展开教育,而且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对话",一种真正的对话能力的准备。唯有借助这种对话教育,现代的人们才能以真正人类的姿态,摆脱非人性化的重大危机。  相似文献   

8.
沈旎 《河北教育》2007,(12):35-37
教育的原点在哪里?教材?课堂?分数?还是名次?教育如何"以人为本"?如果能够将人的生命作为教育的起点、核心,那么教育的目的就可以被理解为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引领人.  相似文献   

9.
一、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思想中的定位 从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看,环境教育是本世纪60年代末在一些发达国家的"生态复兴"运动中才初见端倪的教育新趋势.国际性的环境教育始于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指出"教育是环境发展过程的核心",正式提出了"发展环境教育"口号.  相似文献   

10.
除了宏观上位的哲学意义的教育观念和微观下位的心理学意义的教育观念外,还应有社会学等学科意义的教育观念。三种不同意义的教育观念的主要持有者,大致对应着教育精英、草根教育工作者与位于两者之间的"学校中层"三个不同的群体。宏观和微观意义的教育观念表达分别代表着社会与个体,而中观意义的教育观念表达则代表着学校,是"学校的教育观念"。依据对"学校"的理解的差异,可以对"学校的教育观念"做出概念界定。而对学校的教育观念的研究则会有助于打通教育观念的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分立,促进教育研究者与领导者、"学校中层"、草根教师之间的合作;从传播学内容分析、思想史与观念史、文化社会学与文化研究三条路径出发,对学校的教育观念的不同主题展开研究,则是重要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戴铜 《江苏教育》2012,(Z2):60-64
【我的主张】人本和谐幸福——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儿童本位"是百年传承的教育主张,我们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追求幸福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强调"人"在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成就"人"的幸福。1.立足人本,打好教育的人文底色我们倡导"以人为本",既是对传统"生本"思想的继承发展,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实践创新。学校"人本"的内涵,就是把"人"作为教育管理的核心,承认人的主体地位,开发人的潜能,尊重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谋  相似文献   

12.
受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影响,现行的学校教育价值秩序是:"得→善→美",使学校教育本体功能缺失。突破对人自然性和"需要层级理论"的理解误区,强化学校教育自主性和大教育观的构建,重建的教育价值秩序应该是:"善→美→得"。  相似文献   

13.
步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社区教育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社区教育是社区与教育的结合,是"教育社区化"和"社区教育化"的统一,它的特点是实践和活动为主,而现在的学校教育的课程资源都是以教科书为主,课程资源结构单一。笔者认为应该积极地整合社区教育教学资源,对传统的学校教育课程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有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有利于实现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的心理学从文化历史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去中心化"和"多元化",主张用多维度、多视角、多方法来研究心理学。在后现代视野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强调多元化、多视角的研究范式,强调心理教育研究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5.
杨进  柳海民 《教育研究》2012,(11):11-15
美好生活是一种在善的价值指引下,人通过自由自觉的生活实践来实现一种总体上满意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秩序。在现实学校教育中,模式化的生活设计、成人化的生活构想、竞争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样态使学生背离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状态。学校教育应当观照人的美好生活,立足于为了人的生活的出发点,重视人的德性养成,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重视智慧的成长,在当下的"教育生活"中践行美好、累积美好,从而唤醒、带领、指引、培养人过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部分张扬或者抑制人的自然天性,而不能创造天性"作为基础假设,紧紧围绕"从抑制到张扬——学校教育之于个人的发展;"从无限到有限——学校教育之于社会的发展;"从有用到有意义——学校教育功能的超越"三个相关子命题进行展开。通过对上述三个子命题的具体展开,充分地论证了本研究的基础假设。  相似文献   

17.
当不同主体的教育价值取向同质并合拍时,学校教育价值的实现就会顺畅,否则就会遭遇"观念阻滞"而实现困难。社会意识作为泛化主体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生着反制和颠覆,当教育对人的价值还处在"生存"需要的阶段,让学校教育独自为教育的问题承担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构成了现代教育体系,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本文探讨构建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以此来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会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的整体化,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教育效果,培养出符合国情的职业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以"麻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策略为重点阐述,结合当下新时期对教育提出来的要求为主要依据,从为师资力量平衡做好基础、选择有责任心的校长、帮助教师树立自信心、全面得到社会和家庭的拥护等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强"麻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旨意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理论认为,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促进青少年政治认知的发展、政治品格的形成和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这一目的在学校政治教育中主要通过政治课和历史课来完成,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注重"问题式"和"探索式"教学。其教学内容和方法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改革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