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 王锡阐其人 王锡阐可谓是清代历史上一位奇人.甲申(1644)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自缢身死.消息传到千里之外的吴江,年仅17岁的王锡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追随其后.他先投河寻死,遇人救不死,继而绝食多日,勺水不进,最后在父母的逼迫之下才勉强进食.此后,他即完全断绝了走科举、进仕途的念头,做了一个彻底的明朝遗民:他足不入城市,不用当世钱,不用当朝年号,著书用篆体作楷书,人多不能识.  相似文献   

2.
王锡阐年谱     
该文试图用年谱的形式勾勒出明末清初科学家王锡阐一生的概貌,同时着重反映他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研究所取得的巨大的成就和他对西学的中肯态度,二是他忠于亡明的政治态度及其演变,三是他一生与同道的交往和友谊。  相似文献   

3.
凡事有过程,则必有节奏。叙事也如此,而复杂的叙事因其曲折漫长,更讲究节奏。人教版必修一叙事散文单元的《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三篇课文的叙述节奏各不相同,每篇均有自己的优美节奏。《记念刘和珍君》:跌宕起伏,跳跃奔进。叙述由追悼会上旁人的"正告"所引发的对刘和珍的预订《莽原》的一点回忆切入,原以为作者会就此展开回忆性叙述,但作者却放下了,转述生于非人间的痛苦和似人非人世界的麻木,这以后才又拾起叙事,回忆与刘和珍的初识和交往、刘和珍与学校的关联、刘和珍的"微笑"和"泣下"。  相似文献   

4.
徐朔方先生从叙述时间不衔接和文字不顺两方面认定《史记·大宛列传》有错简。本文从原文语言逻辑的辨析入手,否定了徐文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任晓剑 《科教文汇》2008,(10):168-169
中国武术与中国古典文学,是同根同源的共生关系,历史中,有无数的武术家本身就是文学家,而许许多多文学作品中也洋溢着武术的风采。这在世界文化史上尚无先例,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对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作品、人物的叙述与分析,如《易经》、《诗经》、《论语》、《史记》四大名著、李白、辛弃疾等,论述了中国武术与古典文学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案由金圣叹,生于1608年4月17日(大明万历36年),卒于1661年8月7日(大清顺治18年),享年54岁,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别号鲲鹏散士(一说本姓张,名喟),苏州吴县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文学批评家。其批评作品包括《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六才子书"。金圣叹既是一位旷世奇才,又能体恤百姓,当年因抗粮而震动朝野的"哭庙案"被诛。死后,葬于吴县藏书乡五峰山  相似文献   

7.
正《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游历资料是《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司马迁自述其"浮于沅湘"。各时期对于"沅湘"的理解仅局限于沅湘二水,没有理解其背后深层内涵。本文将"沅湘"分为广义上的"沅湘之间"与狭义上的"沅湘之交",且根据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宗旨原则与当时具体历史情境,认定司马迁所指之"沅湘"应为"沅湘之间"。《史记》有三大资料来源:经典,档案,游历见闻。司马迁的游历资料是《史记》重要的组成部分。司马迁一生主要有两次游历:南游江淮之行与西南之行。最重要的是江淮之行,其路线为:二十而南游江、淮,  相似文献   

8.
《史记》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流传不朽,但同时也因其较高的文学价值而受到历代文人的关注,这些都足见该书的内在研究价值所在。因此,我们有必要去读一读此书,也许也只有在亲身的阅读体验中,我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其中所透露出来的生生不息的穿透时空的心灵的伟大力量。本文正以《史记·管晏列传·管仲》为例,简要地谈谈我所感受到的蕴含于其中的经济、政治、哲学以及美学等诸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李华强 《科教文汇》2009,(22):245-245
勿庸置疑,释义是词典编纂中应考虑的关键因素,不同词典中的释义体例也不尽相同。而欲囊括部分语用信息于词典编纂过程中从而优化使用者的使用过程是一由来已久的争论焦点。诚然,大部分词语本身所涉及的语用信息相当浩繁,如果在词典编纂过程中全部输入很明显是不合适的,这里就存在一个取舍得当的问题。本文以“行事行为”为切入点,对《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部分具有类典型的词汇进行汉语释义体例方面的分析特别是语用标注,以求提高词典的友好使用性。  相似文献   

10.
吴昱昊 《科教文汇》2012,(26):71-71
古代汉语中,"为人"一词可以用来指人的道德品质,个性修养,人格特质,体貌特征,身体缺陷和生活爱好,在表示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上,现代汉语继承了古代汉语的用法,但其余义项则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本文讨论范围仅限于《史记》中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李俊国 《科教文汇》2011,(22):86-87
冯班(1602—1671),清初"虞山诗派"代表诗人之一,拜钱谦益为师。论诗反严羽"妙悟"说,主张"诗以道性情",温柔敦厚、比兴美刺、隐秀之词、婉雅沉丽风格。著诗集《钝吟集》等,诗、论云行景从、鸾凤齐飞、惠兰联茂。钱谦益称其诗"沉酣六代,出入义山、牧之、庭筠之间。"  相似文献   

12.
清代中叶特别是乾嘉考据学派之后,实学蔚为一时风潮。在改造、发挥朱熹理学"数乃是分界限处"以及总结、融会易学象数和义理两大解释传统等基础上,我国清代学者安清翘提出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矩",以之作为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出发点,并贯融于其数学、天文和乐律的研究之中。文章首次对安清翘的科学思想进行了探讨,发掘了"矩"的实证、数学化以及机发论的特征,认为"矩"的世界观是从"理实交融"到"理数合一"的自觉跨越,相应的"絜矩"的方法论是对传统"格物"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3.
李传坤 《科教文汇》2013,(23):64-65
《枕草子》是清少纳言根据自己在宫中的供职经历而创作的随笔作品。代表着平安王朝传统审美意识的"をかし(趣味)"和"あはれ(情趣)"等词语在作品中随处所见,并成为该作品重要的关键词。清少纳言根据自己的审美基准将白居易的诗文寓于作品中,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枕草子》中的所谓"审美意识"与白诗之间似乎存在着某些内在关联,通过这些关联或许可以找到白居易作品流行于平安王朝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发愤著书——浅论中国古代作家创作发生之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敏  姜磊 《科教文汇》2012,(10):67-68
作家产生创作的原因很多,西汉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对中国古代作家创作的发生进行了具体阐述,在他之后的文人对"发愤著书"的继承和发展则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刘二苓 《科教文汇》2013,(4):189-189,200
刘明阳为近现代天津著名藏书家,藏书以明刻罕传史料书为收藏重点,是近现代夫妇藏书家的典范,目前所得知的刘氏藏书下限为民国二十五(1936)年。随着古籍普查的逐步深入,刘氏藏书越来越多地展现出来,将对津冀地区藏书史的研究添上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6.
"荒政"是指政府的赈灾救荒政策。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用三分之一的篇幅阐释其荒政思想。本文从徐光启个人成长经历出发,结合明末自然社会状况,考察徐光启荒政思想的成因,探讨其防灾备灾思想、赈灾思想。徐光启的理想与现实间有着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17.
两院院士潘家铮的科幻小说通过引进工程运演,提升了科技想象的细节仿真性;通过向志怪小说寻求借鉴,建构了中国风格;他在坚持面向少儿进行科普的同时,还坚持科幻小说要关照现实,因而在科幻文学领域站稳了脚跟。潘家铮的科幻小说无论在科普方面还是在文学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蒋佳 《科教文汇》2011,(4):78-78,82
《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经典之作,他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神魔的世界,唐僧师徒四人在全书中都是起着主导作用。凡是典型人物都有典型性格,而每一个典型性格都是一种文化符号,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性格自然可做中国文化的典型解析。  相似文献   

19.
李秋艳 《科教文汇》2013,(16):149-150
在明清之际逐渐成熟独立起来的笔墨是历经了漫长的一千余年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的结果,从顾恺之的线描到吴道子的融书法于画法,加之张彦远的"书画同体"的提倡,使笔墨的表现在明清之际达到了与气韵同等重要的高度,笔墨在明清得到了发扬光大,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艺术思潮。  相似文献   

20.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藏有乾嘉学者江声(1721—1799)所著近市居本《恒星说》。他用小篆字体写此书有两个原因:一是乾嘉吴派重视古文字的传统,二是江声酷爱《说文》,并把篆字推广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之中。《恒星说》用当时认为最精确的西法岁差数值,推算《礼记.月令》成书年代天象,重新论证了东汉郑玄关于《月令》源于《吕氏春秋》这一古老命题,显示出乾嘉学者辨别古经源流的进一步科学化倾向。然而江声论证过程中忽略了西法的适用条件,造成缺陷。汉学科学化倾向的形成与江声所在的时代和地域相关联,但由于江声本人及其本学派的固有成见,江声的老疾,以及学术风尚的转向等原因,这种倾向不能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