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教学中,教师的激情引读,能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步一步地提升,真正实现和文本的对话,达到文与意的真正融合。以《十五从军征》为例,教师恰到好处地安排了往返回复、一咏三叹的"引读"。这种引读,  相似文献   

2.
引读,是指学生根据教师铺垫性插话的导引朗读课文,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朗读方法.教师的引读具有启发想象、指引思路、指示性质的作用,它的精髓在于"以引代读,寓讲于读"."情感引读"是引读法的一种,指教师利用课文原有的词句或添加的词语,在引读时赋予强烈的情感,以引发接读学生的感情,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体味语言文字,从而读懂课文,受到感染,真正达到"口诵心惟"的境界.特级教师窦桂梅在上<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时,以课题为切入点,通过反复引读课题,激荡了学生的情感浪花,掀起了阵阵波澜.  相似文献   

3.
曹静 《学子》2012,(11):61-62
一、引读之解读:问渠哪得清如许引读就是在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的写作特点,在关键性的地方提点一下,引导学生朗读的一种方式。引读不同于"领导读"或"交互读","领导读"是教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交互读"是甲组读第一句,乙组读第二句。引读则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根据教师的提纲挈领,经过思考理解,...  相似文献   

4.
许洁 《学周刊C版》2010,(9):200-20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读的重要性,而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堂.则离不开有效地引“读”。引读教法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加解读、把握文本的深度.能使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感受体味语言的精妙.培养学生的语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实现学习的个体化。与其说让学生高效地“读”,不如说教师高效地“引”。笔者认为,高效率的课堂,恰到好处地引读,也别样出彩.  相似文献   

5.
要充分发挥读的功效,真正起到“以读代讲”的作用。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读所能奏效的,要靠教师的得法引导。教师要认真研究、正确而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阅读中“引读”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引读,是指学生根据教师铺垫性插话的导引朗读课文,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朗读方法。教师的引读具有启发想象、指引思路、指示性质的作用,它的精髓在于“以引代读,寓讲于读”。“情感引读”是引读法的一种,指教师利用课文原有的词句或添加的词语,在引读时赋予强烈的情感,以引发接读学生的感情,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体味语言文字,从而读懂课文,受到感染,  相似文献   

7.
课外阅读指导包括读前导读、读中指导和读后交流。读前导读固然重要,但读后的交流也必不可少。从阅读心理来看,读者读完某一文本时就有一种与人交流和表达的愿望,愿望一旦达成,有可能促进其阅读理解,提高其阅读兴趣,达到推动阅读的目的。那么,怎样做才能使课外阅读交流更有效呢?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有效课的外阅读交流可分四步走:第一步,熟悉内容;第二步,定准目标;第三步,选准聊点;第四步,引君畅言。  相似文献   

8.
当今小语界的共识是;医治小语教学费时多收效差的根本良方是学生为主、训练为主、读书为主。我们从教学现场上了解到,怎样指导学生读书是众多小语教师十分急切需要的。一、练读的常见形式1.范读。即教师示范性朗读,有助于正确的朗读导向,使学生读时有路可循,有样可依。2.引读。即师生对读或问读的一种形式。引读可分为:①提示性引读,即教师引读文中的某个词或句子,学生接读。②插问式引读,即从文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朗读。③添词式引读,即教师添加表示逻辑  相似文献   

9.
程爱兰 《教学随笔》2009,(10):39-41
引读,是指学生根据教师铺垫性插话的导引来朗读课文,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朗读方法。教师的引读具有启发想象、指引思路指示性质的作用,它的精髓在于“以引代读,寓讲于读”。  相似文献   

10.
一、引读评价不能盲目求“新”一部分教师为了突出课改新理念,课堂上盲目运用“新”套路,对学生的研读、讨论、交流等活动不能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进行有效指导,只是在形式上一味地模仿公开课上教师的引读方式。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和你的小伙伴一起读”……这样的流行语充斥于整个课堂;小组讨论、交流完全流于形式,学生还没坐稳,老师已示意时间到了;有些教师把尊重学生独特感悟与体验完全绝对化,只要学生有感受、有见解,教师就一味地鼓励。例如,在一堂《狐狸和乌鸦》的语文课上,某位教师引导大家评…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重在读.以读代讲,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方法.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如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来理解、积累、内化课文语言,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要充分发挥读的功效,真正起到“以读代讲”的作用,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读所能凑效的,要靠执教者的得法引读.执教者要认真研究、正确而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引读的方祛.笔者认为引读方法主要有这几种:一、逻辑引读法逻辑引读法,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对读或教师提示,引导学生读课文,在读中领悟课文思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逻辑引读法的优点是:以读代讲,寓讲于读,增加学生读课文的机会,并在读中独立领悟课文思想感情和语言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逻辑引读法,课堂中最常用的有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由于课业重,加之教师缺少必要的引领,对阅读往往缺少兴趣。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呢?笔者认为,可采取有效的师生互动阅读方式达到这一目标。引读,哲思诱趣;导读,授之以渔;共读,互享智慧;评读,创意融融。如此,"四读"联奏,自然可演绎精彩的阅读"妙音"。  相似文献   

13.
正阅读教学中“浅读”文本的现象并不鲜见,很多教师或是满足于搜寻文本的表层信息,一遍又一遍地“扫读”课文;或是满足于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但解读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并不向深层次推进;或是在学生心理图式与文本图式存在较大距离时,教师无所作为,让学生无法真正地走进文本……“浅读”文本的课堂,气氛再活跃,解读文本的任务仍然并未真正完成,学生的收获其实并不大。如何避免“浅读”文本,将课文读深、读到位,在此试举几例加以说明。一、追根究底——让赏析再向前走一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课文很短,只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对于谢太傅“白雪纷纷何所似?”的  相似文献   

14.
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运用导读法?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把它归纳为九个字:引、读、谈、议、讲、练、用、寻、解,可称为“九步曲”。第一步:引引就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这一步是德育课导读法的开端。恰当地开题导入,不但突出教学重点,而且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心理上的最佳预备状态。引的方法很多,但引必须注意两点:①引要有趣。有趣就能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②引要有疑。有疑就能激起学生思考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有热情、感兴趣、愿思考、想参与,后面的读就顺理成章了。第二步:读读就是阅读课文,培养能…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什么?让学生读通课文。在对一个班级不了解的情况下,如何快速了解学生们的语文水平?让学生朗读课文。学好语文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读通课文"。那么,如何训练学生读通课文呢?一、明确目标"读通"就是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个训练目标,教师要了然于胸。"读通"只要求学生能准确地把握标点符号和句子中词语间的停顿,读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一提到文言文学习就头疼,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与教师寡而无味的文言教学有关,简单地一读二译三析,连过渡句都不用考虑。因此,新颖别致地引读诱译助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戚风俊 《考试周刊》2011,(11):48-49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令人堪忧,不少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没有掌握较好的课外阅读方法,一些教师把课外阅读作为一种任务,强加给孩子们,缺少细致的指导。怎样让孩子们真正快乐地走进课外阅读?一是通过故事引读、课内延伸、学科互补等方法激发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兴趣;二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读书活动,引领孩子们自愿、自觉地迈进浩瀚的书海,真正去拥抱快乐;三是通过课外阅读展示,让孩子们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体味课外阅读的无比快乐。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主要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读中培养语言感受,在读中陶冶情操。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以境诱读、以读引读、以说带读、以练导读、以评促读的基本策略保证学生充分地读,促进学生自主地读,从而达到"以读促思,以读激情,读中感悟,读中迁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在英语听、说方面困难较大,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普遍存在的学生阅读能力差,导致了学生英语写作常常用“汉语式英语”的现象十分严重。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对中学英语教学的模式与技巧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一、在英语教学中贯彻听、说领先的原则1.单元单词“集中学,分散讲”。第一步,先由学生根据音标自己拼读,然后教师指导并领读,随后分组读、个别读,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掌握每个单词的发音。第二步,先听录音,然后跟读。第三步,教师说汉语,学生说英语;教师说英语,学生说汉语…  相似文献   

20.
一、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作为语文教师,要想真正提高学生读书的效果和能力,就必须善于指导并培养学生养成读有所思、读有所求、读有所得的良好读书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我在通读阶段,要求学生按“五步阅读法”来读懂一篇文章。第一步: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第二步:认读,即出声读。边读边想边圈点勾画,边查边看资料,画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学习、理解新词。第三步:细读。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句逐段认真默读,边读边想,弄清文章依次所写的内容,搞清文章的脉络,找出重点章节,分段并概括段意。第四步:精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