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诗人托马斯·哈代写给其亡妻艾玛多首爱情挽诗。在这些挽诗中,哈代回忆了他和艾玛初遇和相恋时的浪漫爱情故事。忆起的爱情故事虽甜美,但由于没有爱人的存在而像一朵忧伤之花,美丽但缺憾,因此哈代的爱情挽诗具有某种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2.
趣话逆挽诗     
所谓逆挽诗,就是一首诗歌后面的意思,不是沿着前面的意思顺势写下去,而是立即收住,独出心裁,另立新意,从而使全诗构成一个完美和谐的境界,或者达到某种写作要求。逆挽诗按其前后句之间的关系,大概  相似文献   

3.
近代诗人黄溶出生翰苑之家,诗工深厚。其哀挽诗情真意切,反映现实。不但纪事性强,而且擅长通过用典、对比的方式表情达意。该文将在《聆风移诗》的基础上谈黄潜哀挽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近代诗人黄濬出生翰苑之家,诗工深厚。其哀挽诗情真意切,反映现实。不但纪事性强,而且擅长通过用典、对比的方式表情达意。该文将在《聆风簃诗》的基础上谈黄濬哀挽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Anne Bradstreet,1612-1672)是美洲大陆的第一位女诗人,也是第一位在生前就将诗集《美洲新崛起的第十位缪斯》付梓问世的女诗人。本文试从其公众诗歌《献给尊贵的锡德尼·菲利普爵士的挽诗》和个人诗歌《纪念我的儿媳梅西·布拉兹特里特女士》两首挽诗入手,对布氏的公众诗歌和个人诗歌的主题、技法和结构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挽歌诗是中古时期挽歌诗的巅峰。本文首先从陶渊明挽歌题目和其挽歌是否为临终属纩之作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分析陶渊明挽歌诗在魏晋六朝挽歌诗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力图从挽歌与挽诗的角度阐发陶渊明挽歌诗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凌 《教学随笔》2014,(7):94-95
逆挽诗又叫逆转诗、抑扬诗、陡转诗、雅俗诗。逆挽诗的最大特点是作者在它的开头,故意以极其普通的语句下笔,给人造成一种平淡无奇甚至足大失所望的感觉,可到诗后,尤其是结尾,却以出人意料的飞来之笔和逆转成奇峰之势,化腐朽为神奇,把读者引入一个崭新的诗歌境界。  相似文献   

8.
《致敬赛克斯图斯·普罗佩提乌斯》是埃兹拉·庞德对古罗马哀歌诗人普罗佩提乌斯《哀歌集》的创造性翻译。他继承了普罗佩提乌斯在爱情与政治主题上的犹豫,刻意混淆体裁分类,以表现自己对于挽诗(elegy)体裁属性的思考和对当时政局和战况的批判。庞德将原作情节与俄耳甫斯神话相联系,运用"鲜明的细节"(Luminous Detail)的写作技巧,修正性地复活了在原作中被普罗佩提乌斯抛弃的卿提娅,及被文学史遗忘的爱情哀歌体裁。他以坚持情欲、自怨自怜的方式表达抑郁哀悼心理,使该诗成了一首反英语挽诗补偿哀悼传统的现代反挽诗。  相似文献   

9.
李凌 《教学随笔》2014,(Z2):94-95
<正>逆挽诗又叫逆转诗、抑扬诗、陡转诗、雅俗诗。逆挽诗的最大特点是作者在它的开头,故意以极其普通的语句下笔,给人造成一种平淡无奇甚至是大失所望的感觉,可到诗后,尤其是结尾,却以出人意料的飞来之笔和逆转成奇峰之势,化腐朽为神奇,把读者引入一个崭新的诗歌境界。这种别开生面,不落窠臼,让人耳目一新,体现其诗构思之巧妙。  相似文献   

10.
“帝道真如,如今都成过去事。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这是杨度的自挽诗。杨度字皙子,湖南湘潭人,生于1875年,1931年9月在上海逝世。在上述自挽诗里,他对自己曾经奉行过的帝制主张和以佛救世思想表示了最后的否定。杨度在近代之所以闻名,一是他曾经大肆鼓吹君主立宪,在辛亥革命前后扮演过一段不光彩的角色;二是他晚年转变立场,加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诗的王国,历史上才思敏捷的诗人经常即席赋诗。其中有些诗前几句为常言拙语,看似“败笔”,收笔处却异峰突起,别开生面,终使“败笔”生辉。有人把这种诗称为“逆挽诗”。下面介绍几首,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紫丁香》是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献给林肯总统的最重要的一首挽诗。诗中通篇运用了紫丁香、金星与画眉鸟三位一体的象征。本文通过剖析这三位一体的象征意义来探讨诗歌蕴含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在新批评所倡导的"细读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惠特曼挽诗《当丁香花开放在庭院时》中表现出的生与死的主题和所运用的艺术技巧,说明惠特曼作品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林肯之死给诗人惠特曼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 ,并促使诗人创作出了《紫丁香》这样优秀的挽诗。诗歌通篇使用了象征手法 ,以祭奠伟人的逝世 ,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常表达的生死主题  相似文献   

15.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①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②饿  相似文献   

16.
林肯之死给诗人惠特曼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并促使诗人创作出了《紫丁香》这样优秀的挽诗。诗歌通篇使用了象征手法,以祭奠伟人的逝世,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常表达的生死主题。  相似文献   

17.
李志丹 《江苏教育》2022,(69):26-33
苏轼与米芾的交往是北宋士人之间文化交往的一个缩影。《紫金研帖》是米芾存世的行书代表作品之一,内容涉及苏轼晚年与米芾的一段交往。通过对《紫金研贴》相关问题的研究和考证,推导出米芾失而复得紫金砚的过程。对米芾《苏东坡挽诗五首》的诠释,呈现了苏、米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对苏、米交往历史的梳理,反映了苏轼在诗文翰墨方面对米芾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西尔维娅·普拉斯是西方世界中最重要的自白派诗人之一,在其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痛楚,受悲观主义哲学家以及其他自白派诗人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悲观主义思想并在作品中呈现出来。《雪莉角》是她为悼念去世的老祖母而写的一首挽诗,全诗基调感伤,用词阴郁,有着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本论文从诗歌的意象,情调,以及颜色的使用分析了普拉斯的悲观主义思想在《雪莉角》中的体现,旨在更全面地认识普拉斯的悲观主义思想以及《雪莉角》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本·琼生的闻名一半是靠莎士比亚的提携,一半是靠他自身文学的修养与积累:他在戏剧方面对古典戏剧有继承有创新,他自创情节,开创了英国"性情剧";他的诗歌一改叙事诗和十四行诗的体裁,警句体、挽诗、信体诗等多种体裁,题材上也有多个创新,如亲情诗和乡间别墅诗等。然而,一朝出名并非意味着享誉终生,17世纪即琼生曾经生活的世纪,人们对其作品的接受就有了较大落差,从褒扬到贬斥。文章详细综述并探讨了这种批评走向,加以实例分析了琼生诗歌的独创性,提倡客观公正地评价琼生的作品,特别是其诗歌作品。  相似文献   

20.
秦婧 《文教资料》2014,(31):158-159
关于王抃卒年,学界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1692年、1702年和1712年。陆萼庭、邓长风先生均持卒于1702年的观点。朱则杰教授据《王巢松年谱》跋卒于“闰六月十二日”确定王抃卒于1702年,享年75岁。现据王抃家乘、王抃友人为其所作的挽诗、挽文,再论王抃卒年月日,以为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