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生故事是佛教文学中最具有文学性的部分。文章以《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为例,着重阐述了律部本生的特点。及其叙事结构和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古印度佛教经文《佛本生故事》对泰国古代文学在文学形式与思想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论述,指出在思想继承的同时,也存在批判。  相似文献   

3.
《河西学院学报》2019,(1):12-28
宋元之际,伴随着佛教在回鹘民众中不断洪传与兴盛,回鹘佛教文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回鹘佛教文学经历了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早期文学作品基本上为译经文学作品,由梵文、吐火罗文、汉文等文本翻译而来的,包括原始剧本、佛传故事、本生故事、譬喻故事,等等;至中后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编译作品或原创作品,一些汉文、梵文佛典被改编成韵文体佛典,还涌现出回鹘文原创作品,包括哲学原著、诗歌、碑文、题跋,等等。回鹘人在翻译汉文佛教文学作品时,倾向于借鉴并综合多种汉文版本,还善于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将散文体编译成优美的韵文体作品。回鹘文诗歌有着独特的押韵方式与韵律节奏,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首韵法。回鹘文佛教文学作品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佛教文学以及西域佛教文学的宝库,并对河西地区的蒙古族以及后来的裕固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早娟 《安康学院学报》2014,(1):102-105,110
佛教典籍对植物表现出极大兴趣,主要有馨香轻软的花类植物、高大华关的乔木以及神奇夸张的灵异植物。这些佛教植物以客观可感的实体承载着深奥的佛教思想和佛教文化,是佛教文化的生动阐释,同时也增强了佛教典籍的文学意味,成为佛教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论文从当代佛教文学的界定、载体、作者群体、体裁、主题、题材、表现手法、审美特色、历史渊源、与其他文学比较体的关系等方面对当代佛教文学加以研究,试图填补此方面学术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柳宗元的各种佛教文学体裁作逐一的分析,发现柳氏善于表现禅境、说理辩驳。比较突出人物形象,形式多且具一定的艺术性,尤以禅诗、寺院记及佛教寓言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7.
于阗语《佛本生赞》选取了以大光明王初发道心为首的51个本生故事,对其进行诗体化的文学加工。这部《佛本生赞》延续了佛典中佛赞文类的传统——之前被洛伊曼拟为“观世音赞”的1叶于阗语残片实际上当属某种佛本生赞写本,在礼佛之外,可能还有辅助禅修之用,因此影响到其本生故事的选择。这些故事与龟兹菱格本生图像的绘制也有共通之处,体现了丝路南道与北道之间存在佛教故事的图文交流。于阗语《佛本生赞》还是难得的文学佳作,在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场景的铺叙、心理活动的刻画方面都极富感染力,与同类的梵语佛典比起来也不遑多让。  相似文献   

8.
释家文学与佛教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从学理上说,二者是不同属性的概念。释家文学文献类型多样,分布零散,遍及内典和外典。释家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羽翼和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释家文学研究的旨趣和思路,既要贴近特定的历史语境,更应立足于佛教制度和佛教精神去观照释子的生活史、心态史和精神史。  相似文献   

9.
浅谈藏传佛教对藏族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文学因其独特的风格,成了文学殿堂中缤纷多彩,令人赏心悦目的一道风景。藏区文学亦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奇特的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作为笃信佛教的民族,藏民族的文学作品形式和内容在较大程度上都受到佛教影响,使藏族文学于独特的民族风格上再添了一份神秘和玄妙。  相似文献   

10.
六朝僧著地记,是魏晋时期佛教宗教精神与本土地记文学结合的产物。作为本土僧众兴起之后出现的一类佛教文学体裁,僧著地记将佛教义理与文学风尚相融合,寓佛理深意于地理事迹,合宗教精神于文字辞章。  相似文献   

11.
藏传佛教文学史是西藏僧人在佛教实践活动中创造文学的历史。藏族文学从一开始就与佛教紧密联系。在作品的主题、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几乎都涂抹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藏传佛教文学历史上,许多著作兼具历史、哲学和文学特征于一身,而且作者本人亦是僧人兼文学家、诗人、思想家,这种共生现象比比皆是。这是藏传佛教文学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2.
佛典翻译文学和民间文学都具有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特点,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佛典翻译文学虽然不能全部作为民间文学看待,可是有相当一部分是借用民间文学材料附会加工而成的,如“佛传”、“佛本生故事”和“譬喻故事”中的许多作品,可看作柒上宗教色彩的民间文学。佛典翻译文学与民间文学互相渗透,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情况。  相似文献   

13.
苏曼殊的一生同印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精通梵文,编纂佛典;极力推崇佛教;翻译和评介印度文学作品。苏曼殊借助梵典,在研习佛典和弘扬佛法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苏曼殊也十分喜爱印度文学,尤其是对待迦梨陀莎的作品。苏曼殊在诗文中还经常放眼于印度的风俗、地理等意象。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深入了解苏曼殊,系统研究苏曼殊,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纵观武则天参政执政44年的治国轨迹,表明她是一个多层面的历史人物。她开设殿试制度、实施吏治制度、改革农业制度,推动了社会进步,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政治家。而她造寺、塑像、写经特别是支持译经、组织刊定众经目录,虽然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在客观上也有力地推动了唐代佛教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5.
佛教促进了人们文学观念和描写女性方式的转变,这为宫体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同时佛经也为宫体诗创作提供了范例。为了使众生免于色欲的诱惑,佛经教导众生将女性视为丑陋的有害的物品,同时面对美色不失其清净心和无染心。佛教观照女性的方式对宫体诗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导致了宫体诗创作中情感的失落和女性形象的物化,也导致了审美距离和审美心态的产生,使得诗人创作出许多富有美的意味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中多有涉及佛教因素的剧作,其佛教世俗化的倾向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在元杂剧中佛教僧众多呈现出世俗化面貌,世俗场景大量侵入佛教圣地,佛教成为满足俗人俗愿的精神寄托,这与元杂剧自身是一种世俗化的俗文学和元代佛教自觉向世俗化转变息息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俗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线路惊奇的一致,说明元杂剧中佛教的世俗化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唐宋之际,佛教广泛地渗入到城市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直接的信奉,表现为佛经的实用化,佛教神明的普及化,佛僧神异功能的日常化等。也有间接的折射,主要是指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浸润了浓重的佛教因子,在饮食习惯、节令习俗、丧葬习俗、闲暇生活以及城市公益事业等方面,都深深打上了佛教的烙印。从中既反映出这一时期城市民众功利的、淡漠的、分散的佛教信仰意识,又显现出他们的佛教信仰意识中具有一定的虔诚性。从唐宋时期城市民众的佛教信仰形式和意识可以看出,佛教完全意义上的中国化,是应该以它对民众生活的巨大影响为旨归的。  相似文献   

18.
刘淑,是明季江西著名的女子,深知民族大义且文武双全。在其父遇难之后逐渐接触佛教,最终成为一名佛教徒。以往的研究仅停留在刘淑作品的文学性上,而对其生命中颇为重要的宗教色彩不够重视。故文章从清代居士学者彭绍升所作的《善女人传》及刘淑诗文入手,揭示刘淑与佛教的关系,并探讨刘淑最终皈依佛教的深层因缘。  相似文献   

19.
汉传佛教讲经活动是中国古代佛教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传播形式,它与佛经的翻译几乎同步展开,最早的讲经活动始于汉末魏初,并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大力发展,至隋唐而大盛.讲经活动于唐时分化出僧讲和俗讲,僧讲以讲经、讲律、讲宗并举,制度较为完备、稳定;俗讲形式变化较大,宋以后仍有变异.讲经活动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宗教文化现象之一,对其历史渊源及发展脉络进行研究,不仅可以看出佛教文化的发展变化特点,也可看出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