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再湘 《教师》2012,(31):124-124
我不喜欢看小说,但看过《红楼梦》。我喜欢小说中林黛玉而不喜欢薛宝钗。喜欢黛玉的真实率真痴情;不喜欢宝钗的圆滑虚伪假性。但是不代表我自己像林黛玉一样多愁善感.更不会像薛宝钗一样圆滑假性虚伪。我善良真实率真,偶尔也会固执、任性和刚毅。  相似文献   

2.
宝钗的无奈     
从小看《红楼梦》就偏爱黛玉而厌恶宝钗,希望自己能做个像黛玉般的人:敢爱敢恨,敢于表达自己的感情。长大后才明白宝钗的无奈,也略懂了做人的无奈。  相似文献   

3.
清人涂瀛在《红楼梦问答》中说: 袭人,宝钗之影子也;写袭人所以写宝钗也。晴雯,黛玉之影子也;写晴雯所以写黛玉也。这两段话揭示的是《红楼梦》中人物描写的类型化问题。《红楼梦》善于刻划女性形象,而林黛玉、薛宝钗、晴雯、袭人等刻划得尤为生动。作者何以取得这样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自《红楼梦》面世以来,小说中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作为落后时代的叛逆者的形象基本已定型。在这里,我要谈的是《红楼梦》中仅次于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探春的性格和她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5.
这年头儿,有人一提起贾宝玉就一脸鄙夷,有人一提起林黛玉就满眼不屑,可我喜欢《红楼梦》,刻骨铭心,骗不了人。谁真懂得宝玉呢?那般诚挚地关怀着,天地间万事万物,人间有情。谁真懂得黛玉呢?碧落红尘,潸然泪下,只为今生知己。  相似文献   

6.
<正>读中学时,语文课本上有一课是《红楼梦》的节选,叫《林黛玉进贾府》。我的语文老师不喜欢王熙凤,讲到她隆重出场:你看,王熙凤穿金戴银,打扮得珠光宝气,太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长得也怪!《红楼梦》里美人多矣。黛玉“姣花照水,弱柳扶风”,风流袅娜,像诗;宝钗“脸若银盘,眼如水杏”,鲜艳妩媚,像画。唯独凤姐,又是三角眼,又是吊梢眉,格外与众不同,有一股特别的生猛之气。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人物宝钗、黛玉都是大观园中诗才的冠首。她们赋诗不仅题目新、内容新、立意更新,而且论诗也不乏独到见解。黛玉的《五美吟》翻古人之意,新奇别致;宝钗的《柳絮词》力摒陈调,独抒新意。钗、黛赋诗评诗各有精识卓见,黛玉强调做诗立意第一、意趣要真;宝钗认为要善翻古人之意,莫随他人脚踪。她们的主张与创作无不体现着曹雪芹的"命意新奇,别开生面","各出己见,不与人同"的创新思想。  相似文献   

8.
黛玉良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们最喜欢用这句话表明自己的职责. 在《红楼梦》一书中,我找到了另一个师者——黛玉. 人们烦她的多愁善感,我则喜欢她对人对事对物对景的敏感及与众不同的看法.在她眼里,草木含情,天地同悲;在她眼里,男女平等,没有高下. 读完《红楼梦》一书,我发现黛玉对女子学习文化知识的的态度,是非常积极并竭力支持的.比如,薛蟠的小妾香菱求黛玉教她作诗,黛玉高兴地答应了香菱的请求.  相似文献   

9.
正《红楼梦》中的女性很多,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惹人喜欢的,总有几个。很惭愧的是,我一直比较"花心",老移情别恋,有时爱宝钗,有时爱黛玉,而这一次,我喜欢上了贾府的三姑娘探春。在《红楼梦》的开头,曾见识过林黛玉的出场,真是惊艳。曹雪芹老先生不吝笔墨,用一支生花妙笔,不厌其烦地夸赞她。相比之下,探春就没有那么大的排场。她首次亮相,是和迎春、惜春一起来迎接林妹妹的。但这并不代表曹老先生不喜爱她,他用了一个词"见  相似文献   

10.
<正>《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被列入“2017年版课标”整本书阅读必读书目。《红楼梦》人物众多,性格各异,尤其正册十二钗集美貌才情于一身,读来让人感动叹息,雍容华贵的元春,性格泼辣的探春,懦弱怕事的迎春,嘴冷心冷的惜春,美丽多情的秦可卿,妖娆狠辣的王熙凤,温淑贤德的宝钗,娇弱单纯的黛玉等,人物各有特点。其中,尤以宝钗、黛玉、湘云、妙玉最为著名,被称为“红楼四大美女”。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第七十回中的五篇《柳絮词》不仅语意丰厚而且饱含深蕴。它们出自六人之!zr却同写一物,同述一物又各有不同,在“柳”与“我”之间的变换过程中呈现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曼妙情境。这组词中“韶华”与“东风”两词的反复出现,不仅表现了黛玉和宝钗赛词的“对撞”,而且加深了读者对宝琴、黛玉和宝钗三人写作水平及其异样情怀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正>翻开《红楼梦》,旁观荣国府的日常生活,就如同我们每一日的平淡生活:平凡到这一天里好像没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不外乎吃吃喝喝,戏耍玩闹,攀比斗嘴……细数数,仿佛都是一些可有可无的闲话小事。可这些小事细细品味却又饱含着人情世故、成长感悟。就拿林黛玉来说:初入荣国府时,六七岁的她就能细细观察荣国府的礼仪规矩,生怕自己哪里做错了,甚至因宝玉摔了玉而自责哭泣。可后来谨言慎行的黛玉变了,变成了尖酸刻薄的“怼人”黛玉,连流泪也大多是因为和人赌气。那是什么让她变成这样的呢?读一读《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宝钗探望生病的黛玉时黛玉与宝钗的对话,你就能感受到黛玉的成长了。  相似文献   

13.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令人难以判断的人物。怎样评价她,成了广大红学爱好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 清人邹弢是不喜欢薛宝钗的。他认为“宝钗以争一宝玉,致矫揉其性。林以刚,我以柔,林以显,我以暗,所谓大奸不奸,大盗不盗也。”邹弢的朋友许伯谦却很喜欢薛宝钗,说:“黛玉尖酸,宝钗端庄。”据说两个人为了薛宝钗的评价的问题,差点动起拳头来。这两个人的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14.
对比是《红楼梦》上下运用得较多的手法,或明或暗,或大或小。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形象的对比是历代红楼人关注的重点,研究也较为透彻。《红楼梦》的女性形象类型大致有二,一是恪守封建传统遵循礼教等级的女性,二是萌生反制思想追求个性自由的女性,黛玉与宝钗无疑是这"两种女性"对比的典型。因此,本文基于这"两种女性"的思维,力图对黛玉与宝钗的形象对比做出一些新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人性无非包括三种境界 :真情、矫情、无情。《红楼梦》中的人物大致也可归为这三种境界。真情者若黛玉 ;矫情者若宝钗、宝玉、妙玉等 ;无情者则似贾珍、贾琏之流。真情的人性在《红楼梦》中是一种寄寓了作者理想的脆弱的存在 ;无情的人性则显示出作者对社会最大程度的否定和批判 ;而徘徊在两者之间的矫情的人性却背负了作者几十年的血泪辛酸 ,寄寓着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追寻。该文从黛玉之真情、宝钗和宝玉之矫情试探《红楼梦》的人性世界  相似文献   

16.
萧萍 《家庭教育》2011,(10):42-43
沐阳讲述 我喜欢静的女人。我喜欢《红楼梦》里那个穿绿衣服叫丽的。 (《红楼梦》里哪里有叫丽的?那个绿衣服是不是叫黛玉?) 哦,是的是的。是叫黛玉。 (那你为什么喜欢她?)  相似文献   

17.
我曾多次观察调查,凡是看《红楼梦》小说、电影、戏剧的人,看到“瞒消息凤姐设奇谋”——俗称调包计——以及黛玉焚稿、宝钗出闺的情节而不动容者,几乎是没有的,尤以妇女抽泣垂泪为最多。可以这样说,《红楼梦》悲剧的感人力量,在这一章节中达到了高峰,取得了最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最近偶然看《红楼梦》,有一段话,林黛玉讲到陆放翁的两句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有个丫鬟很喜欢这一联,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下面,她告诉那丫鬟学诗的方法。她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解以后,就会懂得作诗了。"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我先拿黛玉所举的三个人,王维、杜甫、李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宝钗和黛玉如影随形,黛玉在第三回中进了荣国府,宝钗后脚就跟来了。“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偈语始终在矛盾与冲突中激荡着读者的心弦。宝钗深知对手的强大,因此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她使尽了手段。我们且看宝钗之三“借”。  相似文献   

20.
我这个人上学早,识字快,7岁就看闲书。开头是因为听评书而想看原著,都是武侠小说。后来,由于连看几出京剧中的红楼戏,又想见识《红楼梦》。那一年,我9岁,两册互不衔接的石印《红楼梦》残本,被我囫囵吞枣,吃进肚里。虽是黄日小儿的浮光掠影,却也水过地皮湿,对《红楼梦》中的某些人物产生了数十年守恒不变的印象和评价:王熙风,够毒的;贾键,够坏的;尤二姐,够贱的;平儿,够难的;宝饮,够阴的;晴零,够俊的;尤三姐,够硬的……从9岁到眼下年近花甲,我自称十读红楼,其实并无精确统计,但敢保读过十遍以上。只是我读《红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