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有很多的诗歌出现了"惭""愧"等字眼,这些诗歌,一方面表现出了白居易的负罪感心理,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难能可贵的自我批判意识;另一方面,这些诗歌特别是在感伤诗和闲适诗中也体现了作者由负罪感向逍遥闲适心态的转变.本文结合白居易的身世简要分析了他这种转变的心路历程,实际上处于一种进退的矛盾纠缠中.  相似文献   

2.
哨兵诗歌的意象有四类:传统意象、丑陋意象、底层人意象、楚地风情意象,体现了哨兵诗歌所表现出的"形而上"的精神空间,以及作者面对生活的沙漠化所感受到的疼痛.  相似文献   

3.
新近出版的《叶橹文集》汇集了叶橹主要的诗歌批评.他的诗歌批评善于发现问题并展开讨论.他的诗歌批评体现了自由精神,推动诗歌创作的多元化.他在诗歌批评中推崇“智慧个性化”,进而与诗人诗作展开对话.叶橹的诗歌理论和批评实践具有他自己的特色,对于当代诗歌理论建设与文学史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宏应 《考试周刊》2009,(21):202-203
本文深入分析了《咏水仙》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以及其所体现出的意境,阐述了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自然观以及它的美学特色,从而得出结论:这首诗歌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其所形成的唯美意境。  相似文献   

5.
诗化小说《红楼梦》写了许多质量上乘的诗歌,作者通过代人物所作诗与写人物论诗,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诗学思想。从人物诗的个性化特征、人物论诗表达的诗学观念以及作者诗学观念形成渊源三方面进行论述,可以揭示出人物诗与人物个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人物论诗体现出作者的诗学观念,进而找到作者诗学观念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6.
诗歌通过与散文、戏剧、小说等文体的嫁接、复合产生一种新的诗歌文体,是现代诗歌文体衍生的一种主要方式.复合体诗歌是一种新的诗歌文体样式,预示着现代诗歌文体探索、发展的方向,体现出现代自由诗在文体上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复合体诗歌使现代自由诗背离传统诗歌的文体样式越来越远,变得愈来愈不像诗.  相似文献   

7.
欧阳江河在诗歌批评中阐释了写作自省和语言自律的元诗歌观念,强调疏离现实而“站在虚构这边”,其诗歌创作渗透着诗人的写作立场,体现了独具一格的写作方式.欧阳江河的诗歌在语言修辞、排列、运用上无不表现出他的“元诗歌”倾向,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元诗歌所产生的对于现实的离心力.面对诗歌在当代的困境,欧阳江河选择“元诗歌”建构“最高虚构的真实”,其诗学体现了当代诗人对生存本身以及诗歌技巧的追问与焦虑.  相似文献   

8.
从“新红颜”的命名到《新红颜写作诗歌档案》、《新红颜集》的出版,关于“新红颜写作”的讨论一时成为了诗坛上的热门话题.可以说,“新红颜写作”的命名与推广在某种意义上为探究当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女性诗歌创作的演变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新红颜写作”这一诗学概念的提出与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当下新诗诗学命名的多样性与复杂化.不管这一诗学命名是否得当,是否具有相应的合理性与诗学价值,其对于当代女性诗歌作品的经典化以及女性诗歌在当下多元文化主导下的文学语境中的传播与传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于坚的诗歌是在他的诗歌理念观照下的有着统一性的诗歌创作.在对于坚诗歌作出整体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或具有系列性或具有集中性的典型诗歌的细心解读,在与之前朦胧诗派的对比参照之下,可以看出于坚诗歌在诗歌内容、意象、语言、整体风格和他所持有的诗歌理念方面明显地体现出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0.
张圆 《成才之路》2013,(26):74-75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和感染力。诗歌的语言都非常精简,因而要想让语言出彩,每一个字、词,诗人或词人们都要很好地斟酌。在众多的佳作中,作者反复锤炼的某一个字,往往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体现作者的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11.
清人刘熙载说过,“诗品出于人品”。中国的古典诗论五音繁会,作者如云,其中多数人还有大量诗歌作品传世。这些作品与其诗学观恰如诗品与人品的关系,虽未必铢两悉称,却也有着耐人寻味的关联。从有关诗作中寻觅作者相关理论的影像,从而对这一理论命题加以具体、形象化的阐释,这无疑是一件蹊径独辟的工作。王英志《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新探》一书(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就是这样一部别出心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盛中唐诗歌对"清"美特质的体认与追求,孟郊的诗歌在作高古之词、写孤高之志、造清泠之境上均体现出了对"清"美特质的强烈体认.  相似文献   

13.
贾岛表面看起来是一个儒生,但骨子里却有释子的思想.佛家哲理和儒家思想在贾岛诗歌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贾岛早年出家为僧的经历、与僧人的交游酬唱以及诗歌的深刻禅意均体现了他释子归隐之心;而他积极应举求取功名的行为、大量创作献纳之作以及执著地苦吟,又表现出他强烈的用世情怀.在归隐与用世之间,贾岛书写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4.
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生动的自然景色和清晰的社会画面。另一方面,威廉.华兹华斯认为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溢。这种"镜"与"情"的统一则体现了华兹华斯的诗歌是诗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然景色和社会情景相互交融的结果。可以从华兹华斯的诗歌出发,结合相关诗歌理论探讨其诗歌的"镜"与"情"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因此平时的作文教学也应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我国的古典诗歌素以言简意丰著称。短短二三十字往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诗中既绘景又抒情,吟诵之间,其无穷韵味便缓缓而出。以诗为底本,用现代散文的笔法去抒写自己对古典诗歌的理解与体会,既是对原涛的深层挖掘,更是自己想像力、创造力的体现。诗歌写意不是简单的诗歌翻译,而是作者的再创造,它要求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范凤翼诗歌中的情感,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在朝任职期间,其诗歌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热情;在明末小人当道的黑暗政治中,范凤翼屡遭排挤,诗歌情感逐渐变得抑郁愤懑,渴望明时;归隐山林之后,范凤翼绝意仕途,诗歌中体现“散怀天地外”的豁达乐观;在明末战乱中,范凤翼又表达出对下层民众和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兼有对个人颠沛流离生活的慨叹.范凤翼诗歌情感的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每一阶段,其诗歌情感取法古代相同经历的士大夫,体现出典型的士人风骨.从范凤翼诗歌情感的变化中,可以窥察出明末整个社会的矛盾,以及乱世中隐士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政治和文化特质的变化,中唐诗人的审美心态和诗歌意境都显示出与盛唐不同的特点盛唐诗歌的情感基调昂扬明快,意境阔大外展,注重自然浑成,体现了盛唐诗人对天籁之美的追求.中唐诗歌的情感基调郁闷低沉,意境狭窄内敛,注重雕琢修饰,体现了中唐诗人对人工之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同艾略特的其他作品一样晦涩难懂,要理解诗歌主人公普鲁弗洛克的性格特点难度较大.除了仔细推敲诗歌主体,还可以从诗歌的题辞和艾略特等人的艺术作品创作与批评理论两个方面寻求线索.此诗开头的题辞有提示普鲁弗洛克性格特点的作用,从吉多身上可以反射出普鲁弗洛克的性格.从作者等人的艺术作品创作与批评理论出发还可以进一步得出普鲁弗洛克的性格特点与作者的性格特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通感在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个性特征鲜明,极富新意和独创性.中唐诗人李贺在诗歌创作中大量使用通感艺术手法,奇想联翩,构思精巧,体现出一种奇诡、冷艳和瘦硬的风格.本文探讨和分析了李贺诗歌中通感的基本形式,并从通感的角度分析了其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从而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诗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冬婴的第一部诗集<低处的风声>以自身真切的人生体验锤炼出诗性饱满的篇章.以坚韧的精神体现出诗歌创作的严肃性和对本质性命题的不懈探寻.他最初的诗歌创作以"乡土世界"作为精神家园进行城乡对立书写.这种书写模式的消解使其跨越"乡土世界"的"狭窄"和城乡对立的二元思维定势,以更开阔宏观的视野在新的生存空间开拓着诗歌更广阔的精神空间.冬婴的诗歌创作始终体现出的对诗歌本体的坚守和诗歌精神的追求,使诗人在"存在"的绝对真理与"在世"的社会正义中寻得双倍的力量,使诗歌寻找到不断发展的正确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