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丽娇 《快乐阅读》2011,(18):170-171
在深入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如何转化学困生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习得性无助是学困生身上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困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成因及教育对策,使学困生摆脱困境,步入自信的人生路。本文笔者主要从对学困生习得性无助成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2.
习得性无助是指有机体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学生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使学习被动,成绩难以提高,进而成为学困生。研究学困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成因及教育对策,帮助学困生摆脱困境,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习得性无助是指有机体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学生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使学习被动,成绩难以提高,进而成为学困生.研究学困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成因及教育对策,帮助学困生摆脱困境,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得性无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失败或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是比较普遍的.本文在对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四种表现、两种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5.
王秋英 《考试周刊》2014,(62):181-183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成绩,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又是摆在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习得性无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失败或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调节,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比较普遍,本文在分析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四种表现、两种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6.
习得性元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失败或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是比较普遍的.本文在对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四种表现、两种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7.
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习得性无助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缓解中职学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策略包括:帮助中职生设定合理可达成的目标;创造成功的条件,帮助中职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建立积极的期待,强化中职生的自信心;营造关爱和宽容的环境。通过关注和研究中职生的习得性无助现象,促进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管理。  相似文献   

8.
张启钱  谈静艳 《文教资料》2011,(20):184-186
学困生问题是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探索研究的热点、重点和难点,做好学困生的引导转化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一大核心与关键。本文立足于习得性无助理论,通过对学困生形成阶段、心理特征及形成内因进行分析,提出相适应的转化策略,为学困生的教育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习得性无助”学生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这种现象是由赛利格曼通过实验在狗的身上发现又在人的身上得到证实的,“习得性无助”现象具体到学生身上,表现为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低自我效能感和消极的定势等心理特征,这一现象形成可归于外部因素,但更重要的应归于内部社会学习机制的作用,对于“习得性无助”学生,教师应采取的主要教育对策有:形成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创设良好班级学习气氛,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以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相似文献   

10.
对H省农村中学的80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累积生态风险对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的影响,以及积极心理资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1)农村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和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存在性别差异,累积生态风险和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存在年级差异;(2)累积生态风险显著正向预测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积极心理资本显著负向预测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3)积极心理资本在累积生态风险和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之间起中介作用。为降低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要从家庭、学校、同伴、社区等不同方面着力,减少高风险因素,为初中生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重视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培养,增强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韧性、希望感,提高其学习动力、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强化家校社协同,家长履行“第一责任”,注重亲子间的感情纽带维系,主动配合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1.
"习得性无助"的存在,严重地影响着学生学业的进步与心理的健康发展。学生习得性无助有多种表现形式,其成因既有内在的主观因素,也有外在的客观条件。从教育过程、心理干预等方面积极配合,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是解决学生"习得性无助"问题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2.
"习得性无助"的存在,严重地影响着学生学业的进步与心理的健康发展.学生习得性无助有多种表现形式,其成因既有内在的主观因素,也有外在的客观条件.从教育过程、心理干预等方面积极配合,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是解决学生"习得性无助"问题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学》2005,(12):2-2
习得性无助是指当事人遭受接连不断的失败和挫折并被不当归因而产生的失去控制和无能为力。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这种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是比较普遍的。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积极地归因,使学困生远离和摆脱习得性无助。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学困生的数量逐渐增大且多数呈现"习得性无助感"现象,怎样才能解决学困生习得性无助感是众多英语教师面临的棘手问题。在通过分析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习得性无助"过程中,教师要找到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学困生,使他们脱掉"学困"的帽子。  相似文献   

15.
所谓习得性无助是指学困生经历了特定形式的英语学习之后,由于不能及时适应和接受而造成对于英语学科的认知缺失,学习动机水平下降,情绪消极怠惰等心理和行为现象。一般来讲,学困生的思想和行为要么偏激叛逆,要么消极怠惰;心理素质普遍较差,自卑感、孤独感、厌恶感、恐惧感交互持续影响着他们的情绪;行为常常失控,进而导致其厌倦,反感甚至躲避学习,学习成绩落于人后,最终陷入难以摆脱的心理怪圈,即:习得性无助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心理资本、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影响,采用习得性无助量表,心理资本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随机抽取的1 497名大学生施测,用AMOS17.0建立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心理资本、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习得性无助产生显著负效应(P<0.01),其中心理资本的作用大于社会支持;社会支持通过影响心理资本间接缓解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效果大于其直接影响;提升心理资本和社会支持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的习得性无助状态,减少其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的产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习得性无助"的理论基础上,了解"习得性无助"的形成原因,能够进行"习得性无助"的矫正,是每位教师和家长都应该了解的教育知识。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心态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工作成就具有重要的关系。积极的心态是教师的心理法宝。防止“习得性无助感”的形成,从积极心态形成的心理学规律出发,进行积极心态的自我培育是教师积极心态培育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形成、表现及其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生的学业不良、社交困难,一直是教育界和心理界关注的热点,而习得性无助正是这类学生的一种普遍倾向。探讨习得性无助的形成、表现及其治疗,有利于教师理解习得性无助学生,从而帮助其克服这种障碍。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介绍和分析当代心理学界有关"习得性无助"的一些新理论和实验研究,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和理解影响英语学习的"习得性无助"现象,重点探讨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