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和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测查云南省5所高校492名大学生,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基本心理需要内在关系机制。结果显示,手机依赖组和非手机依赖组在基本心理需要、孤独感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手机依赖组孤独感总分高于非手机依赖组,手机依赖组在关系需要、胜任需要、自主需要得分及基本心理需要总分都低于非手机依赖组,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基本心理需要存在显著相关,孤独感可以正向预测手机依赖,基本心理需要可以负向预测手机依赖;基本心理需要是孤独感对手机依赖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值为0.114。因此,可以通过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和减少其孤独感来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孤独感的关系,选取浙江省三所高校大一至大四1 368名学生作为被试,采用手机依赖评定量表(MPAI)、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和UCLA孤独量表分别测量被试的手机依赖程度、社交恐惧情绪和社交回避行为指数,以及孤独感水平。结果表明:大学生MPAI平均得分存在年级差异;同时,女生MPAI平均分显著高于男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呈正相关,也和社交恐惧、社交回避分因子呈正相关;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孤独感在社交恐惧、社交回避与手机依赖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为50%、13.6%。结论表明,社交焦虑、孤独感和手机依赖关系密切,且社交焦虑能够通过孤独感对手机依赖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和大学生注意力问卷,对37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以此来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和注意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手机依赖总体呈正态分布,约有4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大学生手机依赖总分仅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手机依赖总分显著低于女生总分;大学生注意力分数在成绩上有显著差异;大学生手机依赖总分与注意力总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注意力可以作为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一个良好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高职学生人格特质、孤独感和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采用艾森克人格简式量表、U C LA孤独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某高职院校302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目前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主要表现在戒断行为,但不存在性别、年级和专业的显著差异;高孤独感组高职生手机依赖程度显著高于低孤独感组;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与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精神质呈显著正相关,与内外向性显著负相关;孤独感在神经质与手机成瘾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孤独感增加高职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析大学生手机成瘾和孤独感、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抽取贵州师范学院388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样本,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孤独感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孤独感与手机依赖总分、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呈显著正相关;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都与手机依赖总分、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呈显著负相关,且都对手机成瘾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中学生手机使用时长等情况以及智能手机依赖现状在性别及学段上的差异,采用自编问卷以及智能手机依赖量表,对北京市某区进行整群抽样,对该区八所高中及十六所初中共计817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手机使用时长存在性别及学段差异:在校使用时长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周一到周五放学后及放假期间手机使用时长女生显著高于男生。(2)智能手机依赖总分及各维度存在性别及年段差异:男生在积极期待维度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日常干扰、戒断症状、过度使用、耐受性以及手机依赖总分上显著高于男生。高中生除网络亲密维度外在其他维度和总分上均显著高于初中生。(3)智能手机依赖随着年段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探究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生命意义感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手机依赖量表(MPAI)与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MLQ)对61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性别方面,仅手机依赖中的一个维度"逃避性"在男女性别上显现出明显差异;在专业方面,手机依赖总分在文理科上存在显著差异,失控性在理科、文科上存在差异;在生源方面,低效性手机依赖总分在生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独生子女方面,手机依赖的低效性在独生与非独生上表现出显著差异;时间管理倾向与生命意义感呈显著正相关,与手机依赖呈显著负相关;寻求意义感与手机依赖不存在显著相关,拥有意义感与手机依赖呈显著负相关;拥有生命意义感在时间管理倾向与手机依赖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由此得出结论:时间管理倾向通过拥有意义感影响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失眠大学生与健康大学生依恋、孤独感的差异,采用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以及情感与社交孤独量表ESL对178名健康大学生和87名失眠大学生进行量表测试.结果显示:1)失眠大学生与健康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在依恋方式的焦虑和回避两维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2)失眠大学生与健康大学生情感孤独无明显差异,但社交孤独和总体孤独存在显著差异;3)相关及回归分析表明,孤独因子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水平显著相关,社交孤独与依恋焦虑对睡眠质量有较大影响.认为孤独感、依恋方式与大学生失眠情况存在关联,失眠大学生社交孤独、依恋回避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大学生,高水平的依恋回避和社交孤独可视为失眠大学生的2个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287名大学生进行测量,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突显行为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心境改变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2)孤独水平与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及手机成瘾总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孤独感在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600名独立学院大学生进行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①16.8%的大学生为手机依赖者。②大学生的孤独感存在着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男生孤独感强于女生,年级的孤独感从强到弱依次是:大三大二大一。③大学生手机依赖和孤独感存在着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表露、手机依赖、孤独感三个变量的关系.研究方法:采用自我表露指数量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问卷调查476名大学生.研究结果:(1)自我表露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2)自我表露与手机依赖呈显著负相关(r=-0.18,P0.05),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r=-0.35,P0.01),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r=0.28,P0.01).(3)孤独感在自我表露与手机依赖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大学生自我表露通过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从而对手机依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频繁使用社交媒体是否会加剧孤独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学术问题。本研究认为,社交媒体对孤独感的影响取决于线上社交与线下社交的关系。对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频繁使用社交媒体促进了民众与亲朋好友的线下交往和亲密关系,因而对孤独感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同时,社交媒体对孤独感的影响也取决于人们使用社交媒体的方式,常态化使用能够缓解孤独,而病态化使用则会加剧孤独。研究还发现,社交媒体使用方式对孤独感的影响存在阶层差异。如何提高社会下层民众的数字文化资本以使其养成更加健康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编人口学问卷、孤独感量表(UCLA)、微信使用强度量表,对广东某医科院校400名在校生进行了调查,考察了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孤独感情况,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微信使用强度在不同性别、专业维度上差异显著;孤独感在情感状态、生源地维度上差异显著;微信使用强度与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微信使用强度越高,孤独感越低。该研究为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和孤独感关联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及其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对439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较为普遍;(2)手机依赖对孤独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对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3)社会支持在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人们对手机的使用出现了类似于成瘾的心理行为特点,其中不乏高校大学生.借助于手机成瘾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陕西省高校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孤独感虽对手机成瘾的影响并不显著,但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尤其对大学生因社交抚慰而造成手机成瘾有显著影响.同时,大学生手机成瘾又反之对其孤独感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考察社交网络使用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采用社交网络使用强度问卷、线上积极反馈问卷、社交焦虑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96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社交网络使用、线上积极反馈、社交焦虑和孤独感两两之间显著相关;(2)社交网络使用能通过线上积极反馈和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对孤独感产生影响,且该中介作用包含了三条路径:线上积极反馈的单独中介作用、社交焦虑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线上积极反馈和社交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线上积极反馈和社交焦虑在社交网络使用预测大学生孤独感中起多重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社交网络使用与孤独感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深化了社交网络使用对个体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对手机依赖的影响,选取950名大学生实施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均为中等发展水平,且存在性别、专业、年级上的显著差异;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专业、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手机依赖存在显著负相关;自我效能感与希望负向预测手机依赖,且自我效能感在希望与手机依赖之间存在着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大学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孤独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⑴大学生在总社会支持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在年级差异上只有大一与大二间差异显著。在支持利用度上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大一最高,大二显著高于大三;⑵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消极情感呈极其显著负相关;与积极情感、幸福感总分、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总分、积极情感与孤独感关系呈显著负相关,消极情感与孤独感关系呈显著正相关;⑶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呈显著的正向作用;孤独感在二者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和孤独感问卷。结果①性别对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孤独感体验和孤独总分有影响;②生源地对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孤独感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无影响;③不同年级在社交能力评价、孤独感体验、人际关系评价和孤独总分上有差异;(岔孤独感各因子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主、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孤独感具有预测效用。结论:大学生应充分利用社会支持来降低孤独感。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85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使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手机依赖在恋爱人群中存在显著差异,手机依赖在人格特质中的差异显示,精神质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外倾性在恋爱人群、年级中差异显著。在社会支持上的总分上,恋爱人群显著高于非恋爱人群、非独生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手机依赖与精神质、神经质之间存在正相关,与外倾性、社会支持之间存在负向相关。社会支持与外向型呈显著正相关,与精神质、神经质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在精神质与手机依赖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