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互联网日常使用行为的问卷调查报告为基础,了解和分析大学生上网行为的特点与问题。除获取咨询外,大学生使用电脑互联网倾向于"娱乐消遣",使用手机移动互联网倾向于"交流沟通";聊天与交流、看网络视频、搜索资讯、购物、玩游戏是大学生日常上网的主要行为;网络成瘾现象广泛存在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中,男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的现象尤其严重;上课时间用手机上网进行休闲娱乐现象普遍,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威胁高校课堂教学效果的首要行为;美剧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备受欢迎;大学生的新闻接触行为呈现出政治冷漠状态。在呈现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状态的基础上,本文为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可资借鉴的建议与意见。  相似文献   

2.
媒介接触与使用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和领域。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媒介与用户主体经验的二元结构及其互动关系中,媒介接触行为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对于在内地高校学习的澳门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双重社会情境势必给他们的媒介接触与使用带来影响。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视角,该群体在网络媒介的使用、选择、动机与评价四个维度上的表现与现有研究不尽相同,并在整体上呈现出差异性情境下"两栖性"的媒介接触行为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数码沟理论出发,通过一次问卷调查(N=341),探讨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接触的差异对其政治知识水平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由于网络接入时间、互联网使用与依赖以及网络日常内容偏好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本次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日常网络使用以及依赖都有利于大学生政治知识的增长,偏好政治类信息内容的大学生具有更多的政治知识,而采纳互联网时间的早晚则没能影响到大学生的政治知识水平。研究指出,加强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素养,有利于缩小大学生政治知识的鸿沟。  相似文献   

4.
"媒介融合"近年来已经成为学界的显性话题。而这一显性话题中的显性话语就是用互联网思维来推动媒介融合。本文以"媒介理论"(media theory)为主体框架,并结合媒介社会建构论,从媒介技术属性发展与融合的视角对当下的媒介融合实践进行反思,并指出媒介融合应当以一种双向思维为指导,兼容并蓄新旧媒介的技术属性从而更为全面地满足受众对于媒介的多元需求。  相似文献   

5.
杜蔚  ;董芃飞 《新闻世界》2014,(5):198-200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对传统媒体产生了极大冲击,以往关于大学生媒介接触情况调查的结论已不再适用。针对西部地区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媒介接触行为尚未有人做过系统性的调查研究。此次实证研究从媒介接触种类、途径、动机、时长、媒介可信度、重大新闻事件的媒介接触偏好等角度做出对四川省大学生媒介接触情况进行量化研究,并对以大学生群体为目标消费者的传统媒体的发展提出些许分析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媒介素养具体讲就是指公民掌握媒介知识和媒介能力。包括媒介理解、媒介应用能力和媒介创造能力的总和。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的媒介素养如何呢?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实证研究江西高校井冈山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学院等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媒介理解能力和媒介接受能力等媒介素养状况。分析大学生接触报纸、电视与广播以及新兴媒体互联网、手机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张妍 《出版参考》2010,(36):38-39
当下,在信息大量充斥的时代里,互联网这个媒介是大众日常接触最频繁的大众媒介之一,借助于互联网又有许多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大众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时代对我们生活、学习等诸多方面的重大影响.伴随新一轮网络技术与思维模式的革命大潮,另一个网络概念悄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网络上有其独特发展轨迹的一种新生信息时代的产物即Wiki以及Wiki百科.它在知识管理,信息传播等领域有着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4,(21)
本研究采用日记法,从时间配置角度探索互联网对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行为使得工作(学习)活动、家务劳动以及看电视等媒介接触活动的耗时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交往等活动时间的增加,因此互联网不仅是"时间替代者",还是"时间促进者"。功能等价假说仅适用于解释互联网对于媒介接触活动的时间替代效果。此外,就时间配置而言,互联网对日常活动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家庭内部和个体的行为,还包括外部的和互动性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刘杰  陈燕 《新闻世界》2012,(8):192-194
微博已发展成为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尤其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以微博为平台的信息传播具有网络难以避免的虚拟性和复杂性,这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武汉市5所高校500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从媒介接触情况、媒介使用参与情况、媒介认知理解能力、媒介评估批判能力四个方面,调查和探讨了武汉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推进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周丽娟 《新闻世界》2009,(9):109-110
本文旨在掌握目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从大学生媒介接触和使用情况、对媒介的认知与评价情况以及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现状的这三个方面进行调查,丰富该领域的实证研究资料,为在高校中开展系统、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社交媒体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当下的媒介环境,大学生作为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对社交媒介产生了极大的依赖。由于社交网络场域下的人际交往具有匿名性等特征,过度依赖线上人际互动会造成现实人际互动能力的降低,出现与社会隔离的情况。因此,针对大学生“社交”成瘾的现实,一方面大学生自身要学会正确的接触和使用媒介;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应通过给予更对的媒介素养的教育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媒介使用观。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抽取北京、吉林、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江西、四川等地30所学校的4000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影视媒介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根据调研数据,我们对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基本情况、影视媒介接触和使用情况、通过互联网接触使用影视内容情况、影视媒介使用目的及内容偏好、影视媒介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的影响、影视媒介与未成年人公民意识、影视媒介对未成年人现实行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开始于2005年,目前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三峡大学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上将大学生的移动互联网媒介接触分为三个部分,即移动互联网使用的基本状况、使用的内容状况和使用的服务与安全意识,调查问卷是从接触和使用媒介、认识理解媒介、评估媒介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设计的.在调查样本的选取上,主要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答卷377份,缺损123份.  相似文献   

14.
王倩  李昕言 《当代传播》2012,(2):111-112
家庭作为儿童接触媒介的主要地点和培养媒介习惯的首要场所,对提高儿童媒介素养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设良好的家庭媒介环境,充分发挥家庭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基础作用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组通过开展大规模问卷调查,对儿童媒介接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儿童媒介接触与使用的家庭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从家庭和家长角度提高儿童媒介素养,培养儿童正确的媒介接触和使用习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信息需求的不断变化,各类新媒体层出不穷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对人们的学习与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研究型高校的115名大学生使用微信平台进行知识学习与传播的应用情况的调查,总结了当下大学生在通过微信平台进行碎片化知识学习的现状及传播特征,分析了其碎片化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提出通过知识碎片"零存整取"、提升自我媒介素养、积极构建交流载体、增强学习目的性等,以提高大学生碎片化知识传播与学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媒体日益兴起,形成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融合的局面,媒介形式多样。不同媒介形式的更迭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受众的使用方式与习惯,受众的媒介使用偏好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变化。本文将以大学生本科生为例,从媒介使用时间、频率、途径和影响等方面对大学本科生群体媒体使用的基本情况进行考察,并从大学生的这一群体特征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探索大学生媒介使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7,(4):15-20
有关听障者的媒介使用研究已逐步进入学者视野,但鲜有进一步探讨听障者媒介使用和知识沟关系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基于浙江省听障者媒介使用的调查,经分析发现:传统媒介中听障者的电视(附字幕)接触和报刊杂志接触对知识沟有显著影响;新媒介接触比传统媒介接触对知识沟的影响更大;在新媒介中就接入维度而言,互联网和手机接触都对知识沟有显著影响;就使用维度而言,手机短信功能、手机上网功能和互联网信息类功能可显著预测知识沟。  相似文献   

18.
随着媒介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置身于媒介社会中,能够理解、辨析、使用、判断媒介传播的内容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非常重要。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大陆和台湾多所高校大学生的媒介接触行为进行了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希望能分析出大陆和台湾大学生媒介接触行为的差异,并由此出发提出研究结论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2019年全国居民媒介使用与媒介观调查数据,对当下我国居民媒介使用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可以概括为:手机是全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媒介,接触率与使用频率均位列第一;微信是渗透于各种场景、能够全方位满足人们几乎所有需要需求的"超级App";晚间是媒介消费的高峰时段,而电视在晚间时段仍然保持着"第一媒介"的地位;信息类App的接触率在一天之中随时间推移而降低,娱乐类App的接触率随时间推移而增加:与2014年相比,手机的全民娱乐和信息选择倚重度大幅增加,体现出移动平台日趋主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论“自媒体”的兴起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凯  梁浩明 《东南传播》2012,(2):125-126
互联网发展迅速,各种网络应用技术层出不穷。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在"自媒体"应用普及的影响下,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大学生是"自媒体"最为活跃的用户群体,这给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互联网发展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需要,除课堂教学外,我们还可以使用举办主题讲座、论坛、竞赛,以大学生社团为单位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论坛、学校官方微博等方式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