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羌族历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羌族历法起源于人们对天体运行及四季寒暑交替等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在古代,释比既是原始宗教的掌门人,也是羌族历法的执掌者和传承人。在明清之交,羌人"岁时不用官历",普遍使用羌历。羌历将一年365天分作10个月,每月36天,以农历冬至日为年始。到明代,羌历已经是一种十分精准的历法,不仅推演岁时准确无误,而且还能非常准确推算出日蚀、月蚀,做到"毫厘不差"。由于生存内在需求与外在因素干预的共同作用,大约从乾隆年间开始,羌人将羌年节从羌历十月初一(冬至)改为农历十月初一,将羌族十月历置换为农历十二月历。  相似文献   

2.
今年农历(癸酉年)是闰年,全年13个月,有383天。农历为何要设置闰年月?今年为何闰三月呢? 公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作为根据的历法,所以又称阳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回归年其周期是365.2422天。因此公历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天。被民间习惯称作阴历的农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所谓“阴”,它的历月以朔望月为基础,平均为29.5306天,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所谓“阳”,它的历年基本适应回归年,以每年“立春”前后的一个朔日为岁首——正月初一。这样农历平年12个月只有354天左右,比公历年少11天左右,两三个农历平年就会与公历相差一个月左右,久而久之,会出现寒暑  相似文献   

3.
公历1995年的9月25日到10月23日,正是我国农历的“闰八月”。农历的闰月是怎么回事,今年为什么是闰八月呢? 原来,农历的置“闰”,有一套从古代传下来的规定。农历实际上是阴阳合历,主要依据月相朔望的变化而制定,结合地球绕太阳的公转置闰,以便使四季变化每年各月悬殊不大,以保证岁首恰好在立春前后。根据计算,十  相似文献   

4.
语文大百科     
农历甲子年有两次立春、两次雨水,即第一个“立春”在正月初三(阳历1984年2月4日);第二个“立春”在十二月十五日(阳历1985年2月4日)。第一次“雨水”在正月十八日(阳历1984年2年19日);第二次“雨水”正是甲子年的最后一天,即大年三十(阳历1985年2月19日)。能遇到“双春、双雨”是很难得的。因为甲子年六十年才轮一次,而两次立春、两次雨水要在六个甲子年,即三百六十年中才能有一次。据推算,上次的“双春双雨”的甲子年是在明代天启年间.这是我国旧历历法的人为编排.我国使用的旧历又叫夏历、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它的月份是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来定的一一每隔二十九天半,月亮圆缺一次。为了便于计算,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这样,十二月只有三百五十四天左右。而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圈为  相似文献   

5.
《甘肃教育》2012,(3):17
月亮绕地球一周的平均时间为29.5306日,农历一年12个月,共354.3672天。而农历中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是按地球绕太阳一周所处的不同位置推算出来的。因此,农历严格来说是阴阳合历。一个太  相似文献   

6.
历法年、月、日是三个自然时间单位,把这三者的关系编排成历,作为比较长的记时系统,就叫做历法。我国古代历法的内容包括年、月、日的配合,岁首、朔望、节气的决定,日、月、五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运行的推算等。朔望月月亮绕地球环行,走到太阳与地球的中间,月亮受日光照射的一面背着地球,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那一天,叫朔。朔后月亮绕地球再走半周,地球位于日、月中间,月亮受日光照射的一面全对着地球,地球上看到满月的那一天,叫望。一个朔望循环的周期叫朔望月。一朔望月=29.53059日。回归年地球绕太阳公转,从地球上看,太阳就在恒星间由西往东移动,这种视运动的轨道叫黄道。太阳视中心自春分点沿黄道环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叫回归年。回归年是地球上季节循环变化的周期。1回归年=365.2422日。岁差太阳视中心从上一年冬至到下一年冬至,沿黄道环行一周后并没有回到初始视位置,这种现象叫岁差。由于岁差,冬至点每年西移50″.24,即约71年8个月西移一度。(现代一度为周天的三百六十分之一。我国古代分周天为365.25度。按这种度,冬至点约71年7个月西移一度。祖冲之测定不足百年西移一度,不够准确。) 节气历法中节气和中气的总称。节气有立春、惊蛰、清明等,中气有雨水、春分、谷雨等。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决定的。取春分点为零度,由西往东算,则十五度为清明,三十度为谷雨,四  相似文献   

7.
历法是人们对年、月、节气、日等时间单位的科学编排和有序组织。历史上,世界各地曾产生过多种不同的历法,但其基本原理不外乎3种,即太阴历(阴历)、太阳历(阳历)和阴阳历。目前,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即格里历)实际上为一种太阳历;而我国传统历法——农历(民间又称作古历、旧历或夏历),兼有太阴历和太阳历的特点,它严格地以朔望月周期为历月长度的基础,以回归年长度为历年的基础,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农历把日月合朔的日期定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天,故历月的长度有29天(小月)和  相似文献   

8.
历法就是依据天体运动的客观规律,按照某种人为的规定,把年、月、日等计时单位合理地编排起来,以便人们由此安排各种活动。古今中外的历法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阳历,也称太阳历。它是按照太阳的运行周期为天文依据而编制的历法。如古埃及历、古玛雅历及现行的格里历;二是阴历,亦称太阴历。它是以月亮的运行周期为天文依据,采用朔望月做为基本周期而编制的历法。如伊斯兰教历、希腊历;三是阴阳历。它是把太阳和月亮两者的运动局期同时作为天文依据而编制的历法,把回归年和朔望月并列为基本周期。我国辛亥革命前的历法(即现时的家历)及古巴比伦历都属于这一类。  相似文献   

9.
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给出定朔算法的现代模型和重建模型,并依此分析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合朔推步算法,梳理了从《乾象历》到《大统历》中国传统历法中合朔算法的变化和演进过程,指出中国古代大多数历法的合朔算法都是不完整的,仅有《大业历》、《皇极历》和《大统历》等少数几部历法的算法与重建模型一致.  相似文献   

10.
农历≠阴历     
关于我国的农历,不少人存有误解,把农历混同于阴历,甚至有人认为它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等等。世界上的历法共有三类:一类是阳历,即以地球围绕着太阳运行一周定为一年,共有365天。二是阴历,即以月亮的圆缺一次定为一个月,有29.5天,全年仅有354天。三是农历,即为阴阳合历。由于阴历比阳历少11天,又不顾太阳运行,不能反映季节,为了克服这个缺点,采取折衷办法,使与阳历配合得上,就规定每2~3年增设一个闰月以调整四季,使每年的天数与阳历的天数相接近,这样季候既能接近天时,又避免“寒暑倒置”,便于农事活动。我…  相似文献   

11.
刘道军  刘红 《成都师专学报》2006,25(4):38-39,72
不同时期的蜀地有不同的原始宗教反映,而历法应该与之有着必然联系。本文从古蜀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原始宗教入手,借助蜀地的考古发现,分析原始宗教与历法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表明,古蜀地区从日月崇拜向月亮崇拜、太阳崇拜的演变,历法也由太阳历分10月、12月而演变为阴阳合历。  相似文献   

12.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将冬至时间(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23日)测定出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订出的一个。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过后,随着  相似文献   

13.
《小读者》2012,(12):39
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12月21~23日),太阳黄经达27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冬至"。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数九寒天从冬至开始。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  相似文献   

14.
日南至,冬至也。《左传》记载: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又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王二月己丑[朔],日南至”。上古历法以朔旦冬至为章首之岁,僖公之后,建子为正,即以冬至所在月为正月。冬至不在正月,必定置闰。而昭  相似文献   

15.
李玉方 《语文知识》2003,(12):16-17
农历,是中国旧时通用的历法,也是目前我国与公历相配合使用的一种历法。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因农历是以月亮(太阴)绕地球的运动周期为根据的,故又称阴历。农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十九年里设  相似文献   

16.
虎年“两头春”1998年和1999年的“立春”都是2月4日,农历戊寅年开始于1998年1月28日(春节),结束于1999年2月15日(除夕)。这样,虎年中就包含了两个“立春”,民间俗称为“一年两头春”。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确定,实际上是阳历...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习俗中,每到三四月,最重视的就是清明节。清明节为农历三月上旬,阴历四月五日之后,是一个属于追远怀思的华人传统节日。从中国历法上来看,清明本来指的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气候转变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8.
太初改历考     
太初改历是中国历法史上至关重要的大事。目前能够找到的有关太初改历这一历史事件的原始史料记载,只有《史记·历书》和《汉书·律历志》两部著作。从这两部史料出发,进而探讨太初改历的历史原貌是这一问题的关键。而《历书》全篇未载历名,制历人不详,《历术甲子篇》确已被篡改,故其可靠性存在疑点。因此,司马迁是否撰著此《历书》也是存疑的。本文还探讨了太初历与三统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立春和春节,是一年开端的两个节令,立春相对固定,2月4日左右;春节则年有变动,两者最长相隔半月,这是由于二者所属历法不同的缘故:春节属阴历,以月为参照;立春属阳历,以日为参照。中国旧时用阴历记时,用阳历指导农事。阳历以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将全年分出春夏秋冬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以便按自然规律捕捉农时,立春即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群芳谱》)  相似文献   

20.
尚礼 《考试》2012,(12):59-59
冬至(Winter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