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篇第一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解题”中称此诗为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随封常清西征播仙时所作。“播仙城即左末城。距播仙城五百里有且末河,又名左末河,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车尔成河,是征播仙时的必经之地。这里的走马川即左末河。”自此之后,  相似文献   

2.
赞叹     
C叭H如饥brB成repe Mhl BcT声扮H卫Hcbc网豆TaMH邢IllK朗QH朴n报而pra,OH众6二Hb xopo山6 roBOP仙“。Cso血x产H叭汀说x. “B拍咖川K6刀a一怕Ma,刀y互llla只!”“珑Illa”众犯~哪Ta仆点HaA』eK改呱poBHa改~川场声只!”“M石l晚刃北石H从.”“OH直xo叻111,!”E匕T卿cKa劝JIH nepsoK刀白ccHH阴朋咖必认山K6刀bl.“哑M珊阳么TaK如xo如山a只?”一Cn环尤它朋瓶.Hn山Wtl自JI“二K众eo们哎汁bl:“OH‘肋e妇HT!OH应毗卫幼。!C陌直口如m只,Kor八么~仙毗卿戚T!伪么理沁白1”!” 一H3n印印认山K6刀bl.伽醉K钧pH么llle益山K…  相似文献   

3.
“白发将军志未闲,豪情不减胜当年。无私奉献堪为范,造福家乡万众欢。韶乐悠扬韶水甜,韶峰峻秀境如仙。韶山冲酒甘醇美,播誉神州万众传。”这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原秘书长沈一之同志写给黄祖示将军的诗,赞扬他退休后带领乡亲们勤劳致富的崇高品质。  相似文献   

4.
“黄帝族源地”研究,是近年来的学术热点之一。本文依据文化人类学理论。并运用“模糊史学法”,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实证,初步认为:黄帝部族兴起于古代冀州北部,即今河北、辽宁、内蒙三省区交界地带;考古学界命名的“红山文化”,即是黄帝部族“轩辕古国”文化。  相似文献   

5.
胡大浚先生《岑参“西征”诗本事质疑》一文(下简称“胡文”),论证了唐代诗人岑参的边塞名篇《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以及《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章》的背景问题,读后所获颇多。但有些地方,意见有所不同,现写出来与胡先生商讨。  相似文献   

6.
一朝拥兵处重今日土崩瓦解正德新年伊始,缅甸政府军开入“金三角”毒品大王坤萨的霍蒙总部及萨尔温江地区各军事据卢、,接受坤萨武装投降。到2月11日,坤萨武装投降人数共13010人,交出轻重武器7700多件。至此,在“金三角”地区拥兵自重,猖狂贩毒制毒的坤...  相似文献   

7.
都因痴迷笔仙15岁的金珊、贾弘、任陆是亲密朋友,她们痴迷一种“笔仙”游戏。在烛光下,俩玩家手掌相贴,手掌问夹根铅笔,闭眼念叨“请笔仙,请笔仙”,接着发问迫切求答的问题:如“我能否考上县城中学?”  相似文献   

8.
从魏晋“仙窟”模式小说的特点展开分析,详细阐述了该小说模式的四个主要来源,即“神仙”思想影响下的神山仙窟传说、有一定现实依据的大山、洞窟的记载与传说、老庄思想以及前人的文学创作。在探清源头的基础上,又大致介绍了魏晋后“仙窟”模式小说的发展,从而对魏晋“仙窟”模式小说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9.
武夷山船棺——中国最早的崖葬杨有德船棺葬即崖葬,是风葬的一种,它是在溪河两岸悬崖峭壁的自然洞穴、岩隙或人工凿成的岩洞穴里安葬死者的葬俗。文献中称作“仙城”、“仙棺”、“崖洞墓”、“悬棺葬”等,又因棺柩外观像船形,故称“仙船”、“架壑船棺”、“船棺葬”...  相似文献   

10.
李白诗中对自我的仙化倾向阮堂明人们每每好以“仙”来称呼李白,比如称他为“谪仙”、“酒中仙”、“诗仙”等,这种称誉一直沿续至今。如此统一地以“仙”来称呼李白,在古代的诗人中是绝无仅有的。这就启示我们,此种称誉之中体现了对李白人格品貌的本质认识与理解。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大量实地调查上,结合古史、民族志和道教、梅山教、师公经书等有关资料,谈论了以下几个问题:古梅山峒区域地界与梅山地名由来;“蚩尤屋场”地名的调查取证:牛角与牛王崇拜;“枫树崇拜”的文化内涵。综上所述,得出两点原则性的结论:北宋开梅山时的梅山苗族、瑶族居民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嫡裔;古梅山峒区域是上古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在世界上有“诗国”之称,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常州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诗国”之称,这是常州人的骄傲。当然,后一个“诗国”不是指国家,而是指城市或地区:另外,这个称呼也不是自封的,它有历史根据:大约是在清代初年,浙江著名诗人查慎行(初白)就有过这样的诗句:“毗陵诗国千年事”。(见于《续毗陵诗录》)  相似文献   

13.
象征是文化符号的重要功能之一,与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南部侗族供奉的神灵“萨”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在历史流变中衍化出完整的“萨文化”系统,具有多种象征意义.探讨黎平县六甲侗寨的“萨”文化,分析其所包含的象征意义,以更深刻认知侗族“萨”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4.
在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蜀山剑侠传》中,初凤降服神兽坐骑,条件有三:一是发现天书所载龙鲛弱点,二是初凤受仙蚌庇护拥有神性,三是初凤和龙鲛的终极目标都是“谋一正果”。“神兽坐骑”与法器是剑仙的身份标志,显示了剑仙的正邪取向、个体修为与仙界地位。神兽坐骑母题具有“琴高骑鲤”的仙话渊源,鲤鱼构成仙话质素和拥有超凡能量。还珠楼主将鲤鱼“仙性”与剑仙仙话融合,开拓了海中世界愿景,世俗性与传奇性熔铸在女剑仙以及“龙鲛”形象上,在“神兽坐骑”母题演绎中折射出理想社会结构整合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牧航 《中学历史教学》2007,(1):112-112,F0003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末五世纪初.相当于我国春秋时代末叶。相传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6-前486年),属于释迦部族。他的父亲是伽毗罗卫城(在今尼泊尔境内)的统治者。称为净饭王。身为王子的乔达摩·悉达多自幼过着舒适的生活,但他总觉得人生充满苦恼。终于在29岁那年的一个夜晚离家出走.开始了修行的生活。七年后,他彻悟了人生的道理,便在恒河流域传教。他被信徒称为“佛陀”(中文简称为佛),意思是大彻大悟者。又被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图1—9)  相似文献   

16.
凡人遇仙在仙话小说中有平地遇仙、山林遇仙、洞穴遇仙、水上遇仙等几种类型,家内遇仙是平地遇仙的主干。家内遇仙小说的鼎盛期在唐、五代十国时期.唐代的家内遇仙表现为小说主角的无意遇仙.唐代女性和男性的家内遇仙都自成特色。五代时期.小说主角必须焚香诵经、辟谷修道才能遇仙.改“无意造”为“有意求”.突出宣扬了修道升仙的神仙道教思想。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发展有关原理和史实说明史籍中“杂种”、“杂胡”等称是对“小种”“小胡”的互释,源自游牧社会,并非出于中原农业社会“汉人的华夷之辨观念”。“杂胡”指称也不仅仅是对匈奴各种别部的专名。即是说,凡是沦为部落联盟奴隶政权的任何草原部落或部族(包括后来沦为奴隶部落的匈奴部族)都得称为“小部落”、“小种”或曰“杂种”。所以,作为奴隶部落的“杂种”、“杂胡”的社会地位之卑微是可想而知的,故其弱小的实质确实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8.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仙之“美”应该首先在长生不死,其实不然,从各朝著名仙真高道的生卒年岁,即可窥见一斑;还有观点认为仙之“美”在无所不能,其实不然,从死后才被拉入仙班关羽一例,则无可置疑地否定了这一点。此外,还有人将仙之“美”与“美在上帝”作比,其实二者之美殊异巨大。道教认为仙人乃是由凡人修真而来,既如此,便不难理解所谓“仙格美”,本质上其实还是“人格美”。  相似文献   

19.
郑道昭是北魏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山东省莱州市“云峰刻石”中的“九仙题刻”是研究郑道昭晚年的书法艺术和思想的珍贵资料。但千百年来,所能见到的有关资料及现存的刻石仅有“五仙”题刻,其他“四仙”题刻即未见记载也未见实物,甚至有人对是否有“九仙”题刻提出了质疑。新发现的“四仙”题刻,使“九仙”题刻趋于完整,解决了“云峰刻石”研究中的一个颇有疑义的重大问题,并为研究郑道昭晚年的书法艺术和“爱仙乐道”之风的道家思想倾向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萨诃上人寄锡雁阁留题并序呈献》再校与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诃上人寄锡雁阁留题并序呈献》再校与新论汪泛舟S4654卷,孙修身先生在《从凡夫俗子到一代名僧的刘萨诃》一文提及,①海内外校录和研究者还有巴宙、郑炳林、张先堂诸家②。笔者《敦煌僧诗校辑》只录其诗(还漏录其题“萨诃”、“呈献”四字,“雁阁”、“勇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