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SNS虚拟社区在短短几年间兴起,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以问答型社交网站"知乎"为例,从知乎用户几何级增长、知名度迅速扩大的现象出发,就知乎的自身优势进行研究,分析其传播特征,并结合卡茨的媒介接触行为研究,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知乎用户的多种需求以及在使用过程中获得的满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知乎为案例来探究UGC平台自组织活动,结合知乎UGC自组织机制看,生产机制、组织机制、管理机制是知乎强化UGC自组织活动的主要着力点。本文发现,知乎通过强用户交互关系与技术驱使下的用户群体协作实现了信息自创生与关系自创生,同时,知乎还通过弹性化协调管理制度提高了用户自组织活动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并最终推动知乎成为一个“有组织的自组织平台”。  相似文献   

3.
随着知识付费成为新风口,国民数字阅读需求刺激数字出版发展,知乎不断推出新产品,探索知识传播与内容变现的创新路径.作为知乎平台化发展的关键产品,知乎书店的推出不仅实现了知乎平台内部内容购买、阅读、传播和延伸讨论的闭环循环,还为深度介入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出版行业带来更多可能.文章通过对知乎书店的发展历程、产品特点进行梳理,探索其对数字出版行业的意义,总结知乎书店在这场知识共享经济热潮下为数字出版行业所带来的新发展和新机遇.  相似文献   

4.
树立高校档案服务的四种新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盛群 《兰台世界》2006,(22):25-26
文章针对目前高校档案工作求生存和求发展的策略,指出高校档案服务工作必须有“: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构筑高校与社会、个人关系的平台理念;满足高校、社会需求的经营理念;体现高校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5.
余晓勤 《传媒》2016,(7):51-52
知乎是我国新兴的社交媒体,以“问答社区”为平台定位,受众能够在该平台上提问或答疑,彼此展开广泛的交流互动和知识分享.2010年12月,知乎网站开放,经过两年的摸索发展,于2013年3月正式开放注册,在随后的9个月的时间里,知乎的注册用户从40万增长到400万,规模增长了10倍,成为社交媒体中的一匹黑马.  相似文献   

6.
杨萍 《东南传播》2021,(5):105-107
"知乎治校"从网友的调侃用语变成如今的网络热词,这说明了高校负面网络舆情的管控与引导方面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交网络时代下,网络舆论的传播主体、内容和载体都有新的变化,这些给高校舆情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高校应认真做好社交网络中负面舆情的应对和引导工作,注重倾听学生诉求,弥合舆情断层,发挥意见领袖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娟  邓胜利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4):102-108
[目的/意义]研究社会化问答平台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为社会化问答平台改善用户体验,提高用户留存率、活跃度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构建一个综合模型,以"知乎"用户为调查对象,采用回归分析法对其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结果/结论]视觉吸引力和需求满足会显著影响社会化问答平台的用户体验;主观情感作为中介变量,对视觉吸引力、内容需求、交互体验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除使用频率与用户年龄外,其他环境变量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8.
杨瑞斌 《视听》2022,(2):129-131
知乎近年来以其特有的社交模式和运作机制聚集了一大批新型意见领袖,成为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重要平台.以知乎社区为例,知乎意见领袖在进行舆论引导时,善于依托文化权力,以高度去中心化的形式进行议程设置,以形成合力.同时,知乎社区与意见领袖之间既存在共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平台的运营机制会给予意见领袖以流量偏倚,其本质是对一...  相似文献   

9.
王欢妮  夏芳 《视听》2024,(4):138-141
在新媒介技术的推动下,“银发知播”主动入局短视频平台,进行知识内容生产与传播。“银发知播”从延伸自我价值出发进行专业知识再传播。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寻回自我价值,满足自身的社交情感需求,实现社会关系与社会角色重构,更通过成为网络文化参与者与传播者,推动社会迈向积极老龄化与知识普惠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0.
吴晓静 《青年记者》2017,(23):48-49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知乎、果壳等新型的社会化问答网络社区开始在信息传播中扮演新的角色.知乎是201 1年创立的一个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的平台,是一种基于人际关系的问答型社会网络平台.知乎社区包括话题、问题和用户三个板块,涉及金融、科学、科技、文学等各个方面的话题,并且每个大的话题下还包含了无数的子话题.知乎与其他的问答型网站相比,社交性较强,它和微博、微信很相似的一点是在问答体系中融入了人际交流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关注、私信、评论等方式交流沟通.知乎的用户调查数据显示,知乎社区内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87%,职业人群占75%以上,其用户是多元的.那么,知乎在高校学生中的使用情况是怎样的?他们在使用过程中是基于怎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构建知乎信息传播过程PROV数据起源模型和用户可信度评价指标,量化知乎信息的可信度,丰富和完善社会化问答社区平台信息可信度评估的方法。[方法/过程]以知乎为研究对象,从信息传播过程的角度出发引入数据起源概念评估信息的可信度,通过建立知乎的PROV数据起源模型,追溯并记录知乎信息的来源和传播过程,与信息传播过程中涉及到的用户可信度分值相结合,计算出知乎信息的可信度定量结果。[结果/结论]通过对知乎信息可信度的评估,进一步完善信息可信度评估方法,为优化社区信息质量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每每有社会热点事件出现,知乎总是成为一个"风暴源",凭借平台的巨大影响力分享话语权并引导舆论走向。这源于知乎作为专业的知识分享社区的定位,也源于知乎用户专业、理性、热情的特征。如今,知乎已经成为舆论治理的重要阵地,而深入了解知乎用户特征是治理的基本前提。我们采集了知乎三十多万用户的主页信息,提取关键属性对人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通过二阶聚类将人群划分为六大类,对每类用户进行了特征解读,针对性的分析了进行舆论引导的方式和方法,为进一步进行舆论治理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化经济的发展,用户对于知识共享的需求越来越高,由于当前免费知识泛滥、知识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知识付费便成为了必然。论文在ECT理论的基础上,以知乎APP为例,结合知识付费平台的特征,建立了付费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结论表明,期望确认度、感知有用性、信任度、定价合理度、知识生产者专业性正向影响付费用户满意度。据此,论文最后对知乎APP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无法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发展能够满足读者个性需求的信息服务。这是图书馆“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体现;是保障读者权利的需要;是由高校图书馆读者群体的特殊性决定的;是解决信息需求差异与信息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让信息交流和知识分享更加简单和便捷,从百度文库的付费下载到微博和微信的文章打赏,知识零售变现似乎一直存在但不温不火.直到近两年,果壳网旗下“在行”和“分答”、罗辑思维“得到”、知乎“知乎live”的火爆预示着知识付费时代的来临.本文以喜马拉雅FM《好好说话》为例,分析目前知识零售变现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知乎平台逐渐成为一个热议社会公众话题以及分享知识、经验的载体。因此,分析知乎平台中关键用户的影响力和挖掘其中的关键意见领袖在研究社交网络信息传播途径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方法/过程]通过提出改进的PageRank算法和HITS算法,分别基于知乎用户社交网络、问答网络构建用户影响力挖掘模型,能够准确、客观地识别出其中的关键用户及意见领袖。[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PageRank算法和HITS算法能够有效挖掘出知乎平台中具有较为突出特性的关键意见领袖,并且算法的收敛速度较快,具有可复用性和迁移性。通过对知乎平台用户数据集进行处理和有效分析,成功建立用户影响力和关键意见领袖挖掘模型;同时,在具体话题上进行验证。因此,可以推断该模型有巨大应用价值和商业化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7.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学术服务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纸质型出版物已经不能满足科研人员的学术需求,目前,图书馆学术交流的平台正在朝多元化发展,图书馆正在通过各种形式来满足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这更加体现了图书馆“以人为本,服务第一”的服务宗旨。  相似文献   

18.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已经步入后疫情时期,以互联网用户为研究对象,探究后疫情时期民众的健康信息需求,以期为相关部门的信息发布和相关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文章以社会化问答平台"知乎"为例,利用LDA主题模型与人工标注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用户健康信息需求编码体系,并通过周期划分,结合内容分析、主题分析、需求强度分析等,从时间和需求主...  相似文献   

19.
由“易中天、于丹现象”反思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与广大普通读者的需求之间存在的严重脱节问题,高校图书馆可以借鉴“易中天、于丹现象”,充分征集馆外人才资源、拓展媒体宣传,在地方文献的研究者和广大读者之间搭建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古人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贲卦》)以报道人文和天文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新闻在传媒中的分量和影响不断增大的今天,如何把社会新闻放在文化的背景下,深入发掘,提高品位,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备受新闻界同仁及受众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