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央苏区时期,红色歌谣是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特殊载体,本文从红色歌谣这一独特视角切入,探寻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苏区红色歌谣的传播实践及意义.苏区歌谣通过讴歌代表人物、阐释政治词汇、紧扣中心工作和再现民众生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具象化、通俗化、本土化和情感化传播.红色歌谣传播者运用园地制宜、技法多样、情感共鸣、贴近实际等策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最优化,其传播经验至今仍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标语文本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进行过成功尝试,在所处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党和红军将政治宣传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采用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其中,标语是当时最为普遍运用的媒介,标语将马克思主义抽象的理论化为通俗的言语进行传播,取得了巨大的传播效应,这种成功的传播经验值得我们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起点的,必须遵循和坚持传播的基本原则。借鉴传播学中的可信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协同性原则、适时性原则、适量性原则,有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4,(5):17-20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首次提出和描述了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的"对抗性解读"。这种"对抗性解读"严重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效果,进而分析了"对抗性解读"在中国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叉大众化是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密不可分的,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大众传播就不会有马克思主叉的大众化.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学者路径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传播路径.中国很多马克思主义学者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已经带有明显的研究性.这里主要以中国老一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者陈望道、李达、艾思奇、杨献珍、冯定等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传播的学者路径.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学者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学者路径的特点和作用,至今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事业和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教学、研究、宣传工作的理论工作者,仍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叉,是十分宝贵的、有价值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6.
刘洋 《新闻世界》2013,(4):270-271
传播模式理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传播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是马克思主义被群众所掌握,并指导群众活动的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历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应用传播模式的理论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既是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助力。  相似文献   

7.
多位互动协同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位互动协同传播模式源于协同理论和大众参与传播理论。多位互动协同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在根本旨趣和发展结构上的契合,决定其符合社会现实,可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多位互动协同传播模式揭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推进的协同性、同步演进的系统性、共建共享的互动性、突破路径依赖的复合性,不仅有助于破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困境,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多位互动协同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位互动协同传播模式源于协同理论和大众参与传播理论。多位互动协同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在根本旨趣和发展结构上的契合,决定其符合社会现实,可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多位互动协同传播模式揭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推进的协同性、同步演进的系统性、共建共享的互动性、突破路径依赖的复合性,不仅有助于破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困境,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和立身之本,决定了媒体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必要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作为普及、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平台,媒体是受党的绝对领导的意识形态窗口和重要的宣传阵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仅有中央媒体的声音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的地方媒体参与进来,以提升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机制”被理解为由事物的内在规律及其与外部事物的有机联系所成型的系统,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机制”.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需要对其内在传播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难怪一些学者指出:“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也不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出现了危机,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危机.”  相似文献   

11.
多位互动协同传播模式源于协同理论和大众参与传播理论.多位互动协同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在根本旨趣和发展结构上的契合,决定其符合社会现实,可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多位互动协同传播模式揭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推进的协同性、同步演进的系统性、共建共享的互动性、突破路径依赖的复合性,不仅有助于破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困境,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江西苏区标语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苏区的红色标语传播,是一种典 型的组织传播案例,它体现出了组织并不为我们 所熟知的一些征象。标语传播的重要性异乎寻 常,与组织的生存、壮大与发展息息相关。标语 的传播队伍的构成与运转严密而规范。在一些特 殊关口,标语的传播以覆盖式弥漫性的排布出 现。标语传播是与共产党及红军的任务、目标紧 密相连的,内容涉及面很广。根据现存的文献尤 其是当事人留下的材料可以推断:标语传播的效 果是具体而显著的。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是新世纪的显著特征,也是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全新境遇。数字出版是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媒介新景观,积极运用并发挥其在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传播中的积极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动适应时代变化的必然选择,这要求在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出版中不断推进内容创新、平台创新和终端创新,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大众化传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许都 《今传媒》2016,(12):38-40
现如今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中,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学术视角,而是出现了多种学科融合发展研究的趋势,譬如通过介入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研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和思路,这样的趋势可以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试从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般层面展开论述,进而探讨当前我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深刻挖掘网络视阈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应对媒介融合时代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业务研究     
本期《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征文》栏目刊登的宁波人民广播电台钱耀敏撰写的文章,对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阐述。文章指出,向大众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媒体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要完成好这一任务,媒体必须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文章从七个方面对创新传播路径作了分析阐述,这是对我们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经验总结,对进一步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传播学视域中,20世纪上半叶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文艺大众化的交织融合不是偶然的.政治传播与文艺传播不仅在结构上具有同构性,而且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在当时特定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政治传播与文艺传播相结合的必然结果."政治传播文艺化”、"文艺传播政治化”的双重经验启示党必须反映时代精神、结合时代主题,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推进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融媒体时代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融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传播者反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以用户为中心,关注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用大众话语进行传播,不断激发大众的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当前意识形态、思想理论领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拟从地方主流媒体——市级党委机关报的视角,联系地市级报纸平面媒体理论传播特点,研究探讨大众化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9.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政治价值、人才价值和文化价值。媒体深度融合赋予了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矩阵化传播、互动化传播、立体化传播的新优势。新时代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策略,要坚持内容为王理念,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要整合多元主体媒介,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要改善叙事话语方式,提升红色文化亲和力;要善用先进技术赋能,提升红色文化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文章探讨了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目标定位存在模糊性、传播环境具有复杂性、传播过程缺乏可控性等问题,并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精准传播提供了策略:明确交互对象定位,构建信息反馈机制;转变环境利用思维,增进网络优势发挥;规范控制传播过程,完善信息管理机制;构建专业人才队伍,巩固传播人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