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李淼 《图书馆》2023,(9):99-105
随着当前大众泛阅读文化消费需求提升与文旅融合业态发展,将城市书馆转型实践融入文化旅游产业不仅能拓展书馆经营思路,还能“以旅彰文”促进城市书馆公共文化价值传播。文章从“文旅+阅读”视角探索城市书馆的融合发展思路,认为城市书馆应立足“城市+阅读+场馆”价值核心积极融合文旅业态,以阅读“馆”塑造城市人文景观、以阅读场景深化城市文化体验、以书馆IP重塑城市文旅品牌,致力于发展为城市文创空间、社区阅读生活场及城市文化超级“打卡地”。  相似文献   

2.
应珂  梁璞 《图书馆界》2023,(6):78-84
图书馆文旅融合不只是挖掘图书馆文旅资源,更要开发新的赋能元素,IP赋能图书馆更能展现图书馆文旅发展特色,为文旅融合发展增添新动力。本文从馆藏资源、阅读推广、文化地标、研学服务、会展资讯、参考咨询、虚拟现实、特色资源、友城书房、文创周边等应用场景全方位剖析图书馆IP开发,深入挖掘文旅服务,探索图书馆IP新业态,提升读者用户的体验,助推图书馆文旅业态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图书馆IP主题建设与创新文旅生态链研究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旅融合背景下,作为典型旅游文化载体的图书馆面临着重要的发展窗口期和机遇期。文章对国内外图书馆文旅融合主题的相关文献研究成果进行调研分析,从图书馆在文旅融合中的功用以及文旅融合探索、发展路径、影响因素等方面总结了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发展研究现状。发现图书馆文旅融合在理论研究、融合创新路径、政策保障等方面有待完善与强化,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洋 《东南传播》2021,(6):84-8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有财富和精神家园延续的载体.文旅融合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一并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资源,并以研学、文创、演艺、节庆等方式融入旅游发展,不仅增强了游客文化体验,也为活化非遗开辟了新路径.全球化的文化视野和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使得文化更新与传播的频率不断加快,本文以福建省非遗保护的实践为例,分析、探寻文旅融合时代,在全媒体传播赋能下,如何创新地传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相似文献   

5.
文旅融合背景下,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公共图书馆提供了新的高质量发展思路。文章梳理了智慧文旅的发展历程与技术框架,归纳了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常见模式,并基于人工智能助力的视角提出了服务、空间、场景、资源与体验等方面的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对策,以期为公共图书馆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耿达  饶蕊 《图书馆》2021,(2):1-7
随着文旅融合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与发展模式也需要进一步拓展与创新。文章以云南丽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空间重构提升城市文化消费结构与质量为案例,指出在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需要把民众“需要的”和“想要的”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构建具有地方感与体验性的文化场景,以促进文化消费来连接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旅游产业。文章认为具体重构路径在于打造文化综合体、深挖地方性知识、强化整体性治理,另外还要为未来大文化体系预留可操作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文化数字化背景下,优化出版传播场景,提升用户服务体验已经成为发展融合出版的关键着力点。融合出版用户体验场景建设包括现实用户体验场景(公共文化场所、一般公共场所空间)、虚拟用户体验场景(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虚拟现实用户体验场景(虚拟现实阅读、虚拟现实展览、元宇宙出版、元宇宙课堂、元宇宙展览、元宇宙演出等元宇宙应用)三种建设模式,应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重点问题:提升出版资源标识工作,有效支撑文化大数据解析体系建设;完善数字智能技术集成应用,提升用户体验场景呈现及普惠性;拓展建设主体跨界共同体,深化互惠衍生价值等。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文旅融合与图书馆文献数字叙事服务的耦合逻辑进行了深度分析,并基于提升文化旅游主体的文化解读能力和文化体验的参与程度以及增强文化旅游客体的生产创造力和吸引感染力方面,从人本维度、空间维度、媒介维度切入,探索馆藏文献数字叙事服务文旅融合的可行策略,以为打造科技赋能和文化传承的新型文化旅游空间、满足旅游者文化体验需求、实现游客文化身份认同目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确立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行动,图书馆学应增强面向未来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研究与实践的融合共进。本文从政策、理念、实践三方面阐述了国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行动路向:政策行动路向体现为明晰空间定位发展部署、鼓励空间功能跨界融合、呼吁空间主体协同联动和形成公共文化空间品牌;理念行动路向体现为数字中国战略下趋向“数字空间”弥合城乡差距、拓展公共文化空间服务场景、强化空间新型产品装备应用;实践行动路向主要是指地方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创新形成的四类代表性样态,包括服务文化生活场景的未来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注重社会力量参与的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强化文化空间品牌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和数字技术赋能的图书馆智慧空间。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论坛》2021年第3期发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公共文化发展路径》(作者:潘颖,孙红蕾,郑建明),其课题信息更正如下:《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公共文化发展路径》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智慧服务的多源多维公共文化数据治理及政策保障研究”(项目编号:19ATQ001)和江苏省文化科研项目“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江苏公共数字文化与虚拟旅游资源整合利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9YB65)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确立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行动,图书馆学应增强面向未来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研究与实践的融合共进。本文从政策、理念、实践三方面阐述了国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行动路向:政策行动路向体现为明晰空间定位发展部署、鼓励空间功能跨界融合、呼吁空间主体协同联动和形成公共文化空间品牌;理念行动路向体现为数字中国战略下趋向“数字空间”弥合城乡差距、拓展公共文化空间服务场景、强化空间新型产品装备应用;实践行动路向主要是指地方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创新形成的四类代表性样态,包括服务文化生活场景的未来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注重社会力量参与的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强化文化空间品牌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和数字技术赋能的图书馆智慧空间。图3。表4。参考文献53。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赋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构建新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与空间服务场景的核心内容。文章通过演绎归纳、案例分析等方法,从理论赋能、实践赋能和标准赋能3个维度分析图书馆赋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研究框架,提出未来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实施路径。理论赋能包括以第三空间理论主导总分馆建设模式、以空间生产理论指导社会化运营模式、以空间正义理论引导城乡文化融合模式;实践样态则趋于数字变革驱动公共文化云空间场景延伸、智慧转型拓展公共图书馆空间变革运维、“图书馆之城”助力城市文化空间服务转向;而标准赋能涵盖了图书馆建筑、图书馆服务、图书馆评估等相关标准规范。图书馆未来需要从完善相关标准、强化技术开发、契合事业产业实际、构建供给体系4个方面完善发展路径,服务于中国特色自主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3.
刘梦轩 《东南传播》2024,(2):102-104
文旅融合发展趋势下,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实现“破圈”,以建立乡村旅游品牌DNA和实现文化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以贵州“村超”为研究案例,解读民族文化在“村超”空间媒介中的传播特征和效果,总结民族文化传播的创新策略,以掌握文化可持续发展和现代传播的方法。本研究可为其他地区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尤其对于乡村振兴、文化传播和共同体建设等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郑小平 《档案管理》2023,(5):110-112
本文尝试从郑州园博会档案文创IP背景出发,分析郑州园博会档案文创IP现状,基于满足人民群众档案文化需求,在文创灯光秀、IP打卡地、一园逛九州、主题花园等档案文创服务活动中大胆创新、精耕细作,展示了园博会特色档案文创IP产品开发赋能模式和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现实成效,为特色档案与当代人们的生产、生活进行有效融合,挖掘数字文旅发展潜力,通过资源的活化利用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短视频是一种极具多媒介特色的视听产品,为少数民族文化进入大众视野提供交流空间。“苗家阿美”账号具有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特点,将其作为个案,从建构符号化场景、文化交融、情感展演等方面研究苗族文化在短视频中的传播路径。根据其传播内容特点,分析在传播过程中视频内容呈现的不足,以此探究少数民族文化在短视频中传播的创新路径,为促进民族文化传播以及实现民族文化融合提出建议,如加深场景的符号化、增强内容的文化传播价值以及推动文化融合增强认同感等。  相似文献   

16.
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以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主线,从行业领域、空间地理、线上线下、政策和实践等维度探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的融合发展。文章综述会议主要内容,聚焦文旅深度融合、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旅游公共服务、文旅数字化等热点话题,梳理新理念、新观点和新实践。  相似文献   

17.
陆昇 《新闻前哨》2024,(3):72-75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宋韵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机遇。数字化为宋韵文化“两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宋韵文化为数字化打开了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宋韵文化数字化依循着从平面到立体,建构宋韵文化的应用场景;从静态到动态,创新宋韵文化的表达方式;从单一到多元,探索宋韵文化的关联形态;从有限到无限,开辟宋韵文化的传播路径的实践进路演进。但同时也存在着整合力不够、同质化突出、创意感不强、传播链狭窄等问题,需要完善支撑体系,提升活化深化转化率;打造主题IP,推进在线在场一体化;升级呈现方式,实现从走近到走进的转变;构筑传播矩阵,促进线下线上相融合。  相似文献   

18.
杨华 《视听》2023,(2):154-157
作为网络视听产业的重要生态领域,我国短视频行业已经展现出技术与内容深度融合与交互、新业态持续涌现、应用场景不断更新等特征。短视频在适应和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为经济后发地区红色文旅品牌的打造和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参照国内红色文旅品牌的传播现状,结合部分红色文旅品牌优秀成功案例,南宁红色文旅品牌可借助短视频平台,从渠道、内容、受众等层面,塑造特色品牌,打造传播矩阵,建立达人圈,建构大众共创机制,增强资源数字化建设,健全营销队伍,从而提升品牌美誉度、传播穿透力和热度持久力。  相似文献   

19.
崔保峰 《传媒》2024,(4):71-74
元宇宙技术催生出的基于虚实融生的“混合现实”空间形态,打破了现实与虚拟的边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具身空间沉浸传播、场景空间聚合传播、“超社会”空间社交传播等传播途径实现了全新的视觉译解路径,大幅提升了传播效能。但元宇宙空间下消费主义对传统文化内在价值的消解、视觉沉浸中的“身份与入口”边界伦理、视觉传播中的数字安全挑战等风险因素需要被重视。数字化生存时代,处理好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立足于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创新发展,本文从系统分析陕西省图书馆“智能文化云地标”建设的时代与技术背景入手,从服务路径与主要特点、相关项目陕西实践的主要进程、新技术应用及其体制机制保障的未来设想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智能文化云地标”建设的创新实践,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有效介入文旅融合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