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评价具有高度复杂性和系统性,容易受到多重因素的困扰。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学术评价因“五唯”困扰而饱受诟病,其不仅助长了学术研究的急功近利和浮躁之风,还在客观上导致了大量学术泡沫的产生。自“破五唯”政策实施以来,虽然各大高校纷纷开启了一系列学术变革活动,推出了诸如“学术代表作制”等种种新举措,但从“破五唯”的政策精神看,诸多举措仍然存在“治标不治本”的形式主义问题,陷入认识论方面的理解误区。推进学术评价变革需要建立在尊重内外部矛盾以及相关规律的基础之上。从“五唯”到“多维”的评价变革体现的是对不同学术研究逻辑与知识生产规律的尊重,也是对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学科责任使命的尊重。  相似文献   

2.
针对实施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过程中,导师自主权增大带来的风险,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双向匿名评价模型。用PaaS平台和数据驱动思想开发了双向匿名评价信息系统。实践表明:使用双向匿名评价系统在扩大学术共同体自主权的同时合理制约了个体导师的权力,更有利于选拔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考生,保障了招生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3.
职称制度对贯彻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和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至关重要。采用个案研究法,基于“过程-事件”分析范式,发现教师职称评定遵循三重逻辑:“业绩”导向的政策逻辑,“关注日常”导向的实践逻辑,以及政策逻辑与实践逻辑互动生成的独特行为逻辑。政策逻辑表现出“竞演性”特征,为实践逻辑圈定框架,在形塑教师注意力的同时实现“业绩”积累;实践逻辑彰显着教育评价的初心,为政策逻辑作出补充,在引导教师关注日常教育教学的同时抑制投机取巧。优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需要强化日常考核与业绩累积并重的评价导向,探索中小学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的评价指标,创新教师教育科研绩效的评价体系;保障基层学校教师职称评审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评定机制,引导学校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双重导向;构建县域教师职称评审的保障机制,畅通监督渠道。  相似文献   

4.
白强 《江苏高教》2023,(7):28-37
科研的实质是知识生产,而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必然引发高校科研范式变革。立足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视角分析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发展趋势、揭示高校有组织科研的逻辑走向、推动高校有组织科研机制创新,对于助推科技强国战略实施、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研组织结构从简单走向复杂、科研价值取向从兴趣走向责任、科研创新重心从理论走向应用、科研创新方式从离散走向协同的高校有组织科研发展趋势,给高校有组织科研发出了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从学者兴趣到国家意志、从学术场域到社会场域、从线性发展到螺旋上升的逻辑转向信号。反思中国高校有组织科研,仍然存在着政策落实“堵点”、发展动力“盲点”、组织机制“痛点”、科研治理“难点”、评价制度“卡点”,需要通过建构战略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问题驱动的发展动力机制、形神兼聚的科研组织机制、相通相融的科研治理机制和服务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提升高校科研服务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支撑力。  相似文献   

5.
学术共同体是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学术共同体建设能够推动高校教师学术活动从个体向群体融合。当前高校学术共同体建设面临学术研究个体化、资源分配碎片化、系统运行形式化等问题,这制约着高校教师组织化从个体向团队和圈层发展。为此应当以教师学术权力意识生产和再生产、学术系统动力和学术评价体系建设、学术自由和学术治理相结合等为基本内容,提高高校教师对学术共同体的参与度,优化学术共同体的资源分配方式,完善学术共同体的运行模式和机制,促进高校教师组织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分析高校在变革中存在的问题和政府主导高校变革的必要性,探讨政府主导下高校变革的机制构建十分必要。我国政府主导高校变革的机制构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建立健全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健全现代大学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完善高校的教育产权制度,完善高等教育外部性的纠正机制,形成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双轨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7.
基于治理理论的视角,通过历史梳理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经历了学术逻辑主导的、政府介入的、新公共管理的以及基于整体治理的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四个阶段。具体来看,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在导向上由追求学术卓越转向回应公共利益诉求;在组织形态上从封闭式转向各层级的整体协作;在治理方式上由设置学术标准转向提供网络式服务;在评判标准上由原创性知识贡献转向博士生发展质量。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的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发展趋势一方面是重心“下移”,为博士生个体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是整合质量文化和建立信任机制,推进网络式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纵观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可以发现过程培养较薄弱,缺乏健全的淘汰机制,而优胜劣汰是自然发展的规律,高等教育也应遵循这一规律。没有激励和淘汰机制,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质量。目前我国生源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实行中期考核,确保一定的淘汰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可能有“严出”。 一、完善考核体系,严格考核环节 我校从94级博士生开始实施中期考核制度。实践证明,中期考核是博士生培养过  相似文献   

9.
基于2020年对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生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由导师、研究团队和院校构成的研究共同体在博士生学术品格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导师的师德师风及其在博士生学术成长关键期的指导对于提升博士生的学术品格具有积极作用,研究团队积极的学术氛围及博士生在团队中的科研参与在其学术品格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院校的学术氛围营造和硬件资源支持对于博士生学术品格的形成亦具有比较重要的塑造作用。故须重视研究共同体对博士生学术品格的濡化功能,充分发挥研究共同体在提升博士生学术品格中的促进作用。为此应构建和完善“导师?研究团队?院校”三位一体的研究共同体,营造良好的博士生成长环境;同时,以增强博士生学术参与、加强导师关键期指导、营造包容互助的研究团队氛围、强化院校支持为切入点,涵育博士生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实施跨学科课程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在实施博士生跨学科课程中,需要遵循知识体系中“博大”与“精深”的平衡、教学过程中“个体”与“团体”的互动、教学内容中“教学”与“科研”的协同三对逻辑关系。囿于传统博士生教育的路径依赖影响和博士生跨学科课程的内在逻辑衍生出的现实需要制约,高校实施博士生跨学科课程面临诸多困境。从成立跨学科组织、以实践为导向开展教学、改进课程评价机制、完善学术交流平台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我国高校博士生跨学科课程实施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高校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现象蔓延,对我国学术界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文章首先介绍了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然后分析了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四大原因:学术政策制度不完善、学术评价有失公正、学术权力异化、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惩治学术道德失范的规章制度、加强学术道德修养、完善学术评价体系、规范学术管理体制,正确行使学术权力、建立立体式奖惩机制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学术发展为核心的科学知识生产与创新是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命线,其学术发展既需要个人努力,更需要外部支持。然而,由于高校青年教师处于相对“弱势”,其学术发展面临社会空间掣肘学术理想、学术评价制约学术能力发展、“激进”发展学术观带来“学术失落”等困局。基于此,有必要围绕社会软环境、政策评价体系、个人价值观等制约青年教师学术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高校青年教师学术发展的要素体系,提出优化学术资源配置机制、改革学术综合评价机制、健全学术指导服务机制、完善学术激励保障机制等青年教师的学术发展支持机制。  相似文献   

13.
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价值进行的权威性分配,公正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以 大学为例,通过“政策起点—政策过程—政策结果—政策目标”四个环节对博士生入学“申请—考核” 制的公正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博士生入学“申请—考核”制的机会难以平等;程序展现公正,但结果显失公平,政策目标尚未实现。可通过继续完善政策决策中关于公正性的分析,加快建立公平的准入制度,积极构建监督和申诉平台等途径优化。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全国第四次博士生培养质量调查数据,从师生互动关系和生生学术共同体两个角度论述了学术互动氛围对博士生创新能力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师生互动关系、生生学术共同体和博士生主动性对博士生创新能力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生生学术共同体和博士生主动性在师生互动关系和博士生创新能力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论文基于如何构建良好的学术互动氛围以提高博士生创新能力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跨学科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也正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然而,学科制度不仅是一套知识生产制度,也是人才培养制度,要在以学科制度为基础的现代大学中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活动必然充满挑战。基于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理论考察跨学科博士生教育经历后发现,跨学科博士生面临着高挑战性的知识获取、漫长且高风险的多重投入以及危机丛生的身份卷入,无异于在“钢丝上行走”。高校应着力改进课程体系,强化科研训练,夯实跨学科知识技能培养;推进评价奖励制度创新,给予跨学科人才成长时间与空间;完善导师指导与就业支持机制,坚定跨学科身份认同与职业承诺,以强化对跨学科博士生社会化的支持力度,提升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成效。  相似文献   

16.
新型智库与高校学术期刊同为知识生产、人才汇聚的组织,在职能发挥方面具有相似性。目前高校学术期刊存在地位“边缘化”、评价功能“工具化”等困境,新型智库建设启示高校学术期刊应该充分发挥智库功能,重新定位:高校学术期刊应从学术传播向学术生产转变、从被动收录到主动引领转变、从面向学者到面向社会公众转变。为实现上述转变,首先,高校学术期刊应服务大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从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变革。其次,高校学术期刊应从优化栏目设置、调整刊文标准、主动转变角色等方面积极调整。最后,为推动高校学术期刊顺利定位,应改革高校学术期刊评价机制、加强高校学术期刊经费投入、打造高校学术期刊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立根之基和存续之源。知识生产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内在契合性,其生成逻辑和发展规律是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也即实现理念设计从学术主导到知识应用、学科结构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协作、教学范式从意义讲授到探究互补、知识生产主体从产教二元分割到共同体构建的逻辑转向。与之相应,“双一流”建设高校需进一步厘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标准,守卫、勘定拔尖创新人才智慧发展空间,以反思性教学和项目化学习重构教学共同体,打造“政—校—企”生态循环系统和产教融合“握手区”。  相似文献   

18.
在模式3知识生产对世界各国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产生深刻影响的背景下,日本政府继“博士生教育课程引领计划”初步实现革新博士生培养机制的目标后,将模式3知识生产的核心要义融入新一轮博士生教育改革——“卓越大学院计划”。该计划以具备卓越知识创造和应用创新能力、能够应对和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高水准博士为培养目标,通过构建多元知识生产主体共同参与的入学选拔机制,制定需求导向、协同培养、分层提升的复合型培养方案,实施不同知识生产部门与多学科教师协作参与的导师制度,建立基于多元学术评价机制的学位授予制度等创新举措,进一步深化博士生教育改革,进而稳固并提升日本的科技竞争力。在优化博士生培养目标、构建开放性的博士生培养机制、建立多维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提升我国博士生教育发展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已进入博士生教育大国行列,如何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前博士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可以通过构建良好学术生态环境是高校健康发展重要基石的观念,把牢导师遴选关和博士生录取关,抓好博士生专业课教育、公共课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完善博士生学术创新机制、学术交流机制、学术评价机制和学术监督机制,进而构建良好的适合博士生成长的高校学术生态环境,以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大学学术治理逻辑对研究生教育的多样性构成挑战,在专业学位教育实践中出现了偏离“应用导向”的“学术漂移”。以新制度主义理论的研究视角和分析范式对“学术漂移”何以可能予以深入解析,认为“制度同构”是解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向“学术”扩展的理论,强制机制、模仿机制和规范机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偏离“应用导向”的动因。要实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术漂移”的治理,应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应用导向”,完善研究生教育的分类与多元治理框架;超越路径依赖,构造适切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制度矩阵;变革知识价值观,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组织场域实践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