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新工科建设正在引领高等工程教育的深刻变革。未来的工程教育应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驱动,整合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培养具有前瞻交叉思维、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首先对"跨学科"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概述,其次介绍了国内外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针对跨学科课程体系、跨学科课程、跨学科实践教学体系、跨学科实践项目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南京理工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为例,详细阐述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期望为新工科背景下我国高等学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这种新趋势要求高校对创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培养生存型、机会型创业人才向培养科技型创新创业工程人才转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为世界知名的创业型高校,以战略性创业目标为向导,开发项目式课程、独创BMoE创业教学法,积极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项目,并成立产学研创结合机构,将创业教育融于工程教育,致力于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程人才。审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学院开展创业教育的特点,我国要厘清创业教育在工程教育中的地位;以跨学科人才培养为引领,扩大创业教育的实施空间;利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创业教育的实施搭建沟通桥梁。  相似文献   

3.
跨学科教育是后工业时代科技知识生产方式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积极扬弃。普林斯顿大学本科跨学科教育模式体现在其教育理念、学生管理、通识教育定位、教学制度设计、课程设置、培养环节、组织保障以及多类型小班制的研讨课广泛应用、跨学科教育项目等各方面。普林斯顿大学本科跨学科教育实践为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呈现出交叉融合的态势,社会迫切需求具备多学科综合能力的现代人才,应用型高校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分析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价值意义,指出了当前应用型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应用型高校应当从优化跨学科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加强跨学科新兴专业建设、加大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升级跨学科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跨学科师资队伍、提升跨学科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深化跨学科产学研协同育人、完善跨学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5.
结合当前我国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介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进行工程类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改革实践的整体情况与方法。以土木工程学科为例,从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制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构建跨学科研究生知识结构等方面总结具有专业特色的跨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可为改进跨学科研究生的教育与管理水平、提高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普林斯顿大学工程教育跨学科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工程教育跨学科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美国首先在国际上提出了跨学科研究的概念,并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文章以机器人与智能系统跨学科学习项目为例剖析了教育质量处于世界顶尖地位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工程教育跨学科培养模式,并提出了对我校实施跨学科培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信息时代需要大量的电子工程专业人才,然而我国的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却存在就业相关度不高或用人单位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和宁波工程学院为中美地方高校代表,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机制、校园活动五个方面分析中美高校在电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上的差异.美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立意高、宽口径、多元化、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等优点,据此分析我国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应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出发,详细阐释了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树立跨学科教育的观念、建立跨学科教育的组织、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等策略。  相似文献   

9.
基于高校教育教学要素及其组织方式两个维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是单一要素的跨学科,如跨学科专业,也可以是同一要素的跨学科组合,如主辅修。根据这一划分框架,我国大学在跨学科人才培养上,需要树立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个体也是组合的思想,加强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还应提升学生在专业及课程选择上的自由度。  相似文献   

10.
跨学科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方向。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从理念、方式到配套制度都面临着困境:专业教育模式占据主导地位,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相对缺失;教育主管部门制度设计滞后,高校内部制度亦不配套;跨学科人才培养方式不全面,跨学科程度低或涵盖的项目数量有限。对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树立并强化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优化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内外部支撑制度;从独立和组合两个维度完善跨学科人才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11.
基层教学组织是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中集行政管理、教学、科研、课程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最基层的单元,是教学、科研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和组织者,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教学质量、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跨学科工程教育基层教学组织突破了传统学科专业边界和传统教学基层组织边界,对于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跨学科工程教育基层教学组织的基本特征、功能、内涵的基础上,借鉴麻省理工学院NEET计划模式,结合重庆大学工程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教育的模式很难培养跨学科多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以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为平台,以设计、制作赛车为载体,创新实践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可以满足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对地方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证分析,阐释了湖北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其改苹经验,试图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卓越计划”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越计划"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宁波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3I"特质工程师后备人才,始终把"重实践、强能力"放在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以工程专业认证为引领,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拓展实践教学平台,开发典型工程项目,深化校企合作教育,探索了一条培养应用开发型人才的新路子。四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些举措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促进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为进一步推进"卓越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校工程教育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融入不足,为实现高校工程教育融入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高校要抓好工程教育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几个关键问题,如建立工程教育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与社会评价机制,确保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结果用于工程教育专业的持续改进,启动驻校企业家项目,加大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将创新创业的思想和理念全员、全方位渗透到工程教育.  相似文献   

16.
跨学科人才培养是造就一大批科教兴国战略需要的跨世纪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集中探讨了在艺与工结合跨学科人才培养生态环境中的学习环境、学术环境、学科环境与制度环境,进行了艺与工结合跨学科人才培养生态环境的实践探索。研究表明,艺与工结合跨学科人才培养生态环境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能够有效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相似文献   

17.
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以“政府—高校—企业”为主体、多方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保障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和环境与测绘学院在学校教务处指导下,发挥各自专业特色优势,联合跨学院、跨学科教学力量,探索性地构建了产教融合机制下的“三环融合、四项协作、五位一体”的实习实践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协同育人实践措施的操作方案,以期为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发展提供新的改革和发展方法。  相似文献   

18.
研究型大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站在高校和冶金行业未来发展及人才需求的高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进行了冶金工程专业本科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实践。通过理论学习、思考以及人才培养实践,本文提出了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导思想以及培养途径。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总结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我国冶金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探索了一条有意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浙江大学作为一所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通过对CDIO、卓越工程师计划、合作教育(CO-OP)等主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结合自身定位和人才培养理念,在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包括本科生通识教育、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以及学校在跨学科交叉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学生主动性提升等方面的关注和思考,旨在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案例,为促进我国工程教育发展、提升工程教育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跨学科教育是当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大学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都会遇到的重要课题。以跨学科教育为特色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制定了“NTU2025战略”。在该战略的指导下,NTU出于顺应国际潮流、满足国家建设需求和延续优良教育传统的考量,于2020年宣布为本科生开设新的跨学科课程以助力“重塑学习”的校园战略目标。此次跨学科课程在内容设置、课程教学、课外辅助与机构和平台创新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最终呈现出课程设置兼顾多方需求、突出协作与体验、资源配备完善等特点。我国高校在进行跨学科课程建设时可以借鉴南洋理工大学的做法,从明晰相关概念、精心设计富有特色的课程、实现资源匹配与共享等方面入手,完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