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要在世界上评选“最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的东西,美国电影即使无缘夺冠,名次至少也不会掉出三甲。在这个星球上,好莱坞的产品同时扮演了两种角色,它既是不同肤色、种族和信仰的人群的娱乐对象,又是美国精神和价值观的庞大载体。因此,在选择这30部“中国人不得不看的美国电影”时,我们的目光,首先聚焦于“美国”,其次关注的才是“电影”。  相似文献   

2.
苍老的小孩     
邻居家的男孩有一天突然哭丧着脸来找我帮忙,说是和女朋友冷战了,让我帮他送张求和的纸条。这孩子只有8岁。看他那副严肃的模样。再想想近来看到的一系列“童星版”电影,不禁觉得现在孩子的世界真是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3.
任红雨 《视听界》2014,(1):92-93
客厅是一个家庭幸福指数最直观的体现,而电视又是客厅文化的重要载体。2012年,扬州广播电影电视协会通过网络和市场问卷的形式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市民问卷调查,显示,在看电视的人群中,15.9%的观众“和家人一起看电视的时间比以前少”。40岁以上的中老年观众占59%,这部分人群,  相似文献   

4.
万众瞩目的奥斯卡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富于寓言性的反讽:最不具有国际色彩的美国电影奖居然成了最具国际声望的全球电影盛事,几百个美国中产阶级“评委”把持着世界娱乐传媒的头版方向。  相似文献   

5.
都说台湾电影是小众电影,导演都是“艺术至上”,只想拍给认同他们的那一小撮人看。这种说法以前或许有几分真实性,但最近这两三年已经越来越不正确了。如今能在台湾拍电影成功的导演,几乎没有不想赚钱的,只是不一定能赚到自己手而已。然而,还是有一个“死硬派”的新导演林靖杰,他编导的《最遥远的距离》不仅坚持艺术,甚至称得上是“情义至上”,根本只想拍给亡友陈明才一个人看。  相似文献   

6.
张艺谋执导的《山楂树之恋》号称表现了"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我看了这个称号后不由得苦笑一下:现在动辄就是"史上最"什么什么的,这"史上"也未免太匮乏了一点吧?这可不像是有5000年灿烂文明史的古国国民的口气.  相似文献   

7.
看伊朗电影是一次心灵被照亮的过程,看中国“第六代”却是一种绝望的悲凉。当中国观众从另一个国度的电影中寻找心灵慰藉的时候,中国电影创作者同样能得到启发,特别是对那些争议极大的“第六代”导演。  相似文献   

8.
恒春     
因为一部台湾本土电影《海角七号》奇迹般疯狂卖座,看《海角七号》已成为最夯的全民运动,使得本片的拍摄场景——台湾最南端的小镇——恒春.从被认为传统落后乏人问津一下子翻红成为当前最热门的旅游景点  相似文献   

9.
前些天被潇影邀去看了一场电影,这大热的天,竞看得人神清气爽。  相似文献   

10.
梁馨予 《大观周刊》2010,(42):28-28
李林燕,绝对是典型的小宅女,喜欢窝在家里听音乐、看电影、看书……看电影的时候经常因为一句感人的话哭得一塌糊涂,之前哭得最厉害的就是《唐山大地震》,朋友们都说要不要那么入戏啊,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通过实施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等,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广播影视覆盖有了明显的改观,农村广播影视综合覆盖率大大提高,切实解决了相当大一部分农村人口听广播看电影看电视难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人口分散,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广大农村依然还有八九千万农民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已经覆盖的地方收听收看的质量效果和节目套数较城市还差得很远。  相似文献   

12.
张宸 《新闻与写作》2004,(9):16-17,27
“《十面埋伏》制造了最空前的宣传攻势,也遭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最猛烈的批评”,甚至“骂《十面埋伏》成了看娱乐片之外最大娱乐”(媒体语)。在一片口水中热映的《十面埋伏》,无疑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颇具争议的传奇。由于媒体的介入,《十面埋伏》成了广泛关注的“媒介事件”。然而,媒体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却备受质疑。  相似文献   

13.
《龙虎门》的文戏遭人诟病,其症结在于武戏过于抢镜。从成因上看,这是一次电影内涵对商业卖点的妥协,从结果上看,影片却取得了票房的胜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罗治林 《视听纵横》2005,(1):100-101
李少红、陈凯歌、关锦鹏、管虎、吴子牛,这些曾经是一个年代电影导演的领军人物纷纷投身电视剧,电影市场的不景气,叫好却不叫座的现象屡屡让这些艺术家受挫,相对而言,电视剧的回报更快更简捷。越来越多的电影导演开始投身电视,大有电影导演纵横荧屏之势。他们用拍电影的方式拍电视剧,这种做法不仅吸引了更多行内人对电视剧的兴趣,观众看节目时也会有新鲜感。  相似文献   

15.
不朽的园丁     
《不朽的园丁》在美国上映时,美国影评界即好评如潮。斯坦利·考夫曼是美国最权威的影评家之一,在《新共和》杂志上写了几十年影评,他认为这部新片近乎完美。美国知识界最有影响的《纽约书评》专门刊登长文,深入探讨这部电影。能拍出如此轰动影片的,是何方神圣?看创作人员名单才发现,导演和原著作者均非泛泛之辈。  相似文献   

16.
在电视还不普及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视听娱乐的主要节目,就是看电影。所以每当中南海放映电影的时候,来看的人还是不少的。临开映前,在门厅买票入场,不论什么片子,放一部还是两部,都是两毛钱一张票。  相似文献   

17.
资讯     
《青年记者》2012,(21):23+28+33+35+38+56+59+67+72+75+84
德国人对传统媒体最忠诚看网络新闻的人已经超过报刊了吗?至少在德国,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德国"媒体"网站7月11日报道,YouGov调研机构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美英丹法4国平均有八成的民众每周至少看一次网络新闻;而德国人对传统的新闻媒体最忠诚,89%的德国受调查者表示每天都要读新闻。  相似文献   

18.
铁布衫     
小时候看武侠片,有一种叫铁布衫的功夫让我们心驰神往。片中有一老头精通此功,任凭对手脚打拳踢,刀枪不入,没事人似的。看得我们咋舌不已:乖乖,要是练成此功,那不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相似文献   

19.
看戏     
有一类人一露面就必然会前呼后拥,弄得人欢马叫的。比如有一次我拿着朋友的赠票去看一场戏,就看见了这么一出有意思的现场。因为很少得到赠票,激动之余我不免早早地就进了世纪剧院。在自己的位子上坐了不多时,看见张艺谋大导演披一件黑色的纯棉T恤,大摇大摆出现在众人面前,并在自己的位子上坐下。  相似文献   

20.
因为寒假,又加上中间一个春节,有了较多时间在家里欣赏电视里播放的电视剧与电影。看了几部电影后,有了比较,感到电视台多播一点“励志”片,是很有必要的。“励志”片一般都有人物、有故事,甚至有原型,通过主人公奋斗、拼搏,最后成才,做出成绩。这种片子对青年人和我们这类老年人都颇有教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