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当代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现代社会中的市场化行为特别是消费主义在乡村中日益盛行,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文化的缺失问题日益突出.乡村文化是整个社会特别是城市文化的精神基础,其保留和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乡村建设的最终成效.因此,乡村文化的重建迫在眉睫.乡村教育也要关注乡村文化重建中的教育可能,担负起乡村文化改造和文化传承的历...  相似文献   

2.
乡村文化是涵养乡村社会的文化母体,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但在我国社会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逐渐“边缘化”和“虚化”,面临断裂的危险。学校教育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和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乡村学校在传承乡村文化过程中面临着学校与乡村文化相背离、教师与乡村社会相疏离、学生与乡村文化相脱离的现实困境。乡村学校是乡村生活的文化高地,是更新并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着眼于乡村振兴的伟大历史进程,应大力推动乡村学校的变革,借助乡土课程的开发、乡村教师的培养和乡村学生的文化认同来建构乡村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有为乡村产业延链赋能、为乡村生态留住乡味、为乡村治理校准规范、为全面振兴凝心聚力等重要价值。但目前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基层政府重视不够、村民参与热情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四川省遂宁市的深入调查与研究,提出强化责任落实、构建工作共建共享格局、聚合发展要素、加强产品供给、打造文化品牌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和根本命脉。然而,乡村文化在当代转型中面临着物质文化美学凋敝、组织制度文化公性衰落以及精神文化内涵贫瘠的问题,给乡村振兴带来文化能量受限与精神支撑不足的障碍。作为重塑乡村文化的重要场域,乡村教育对乡村文化当代转型负有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因此,通过审美教育提升乡村文化的文化品质、公德教育重塑乡村文化的文化秩序以及精神教育丰富乡村文化的文化内涵,成为新时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教育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乡村文化正面临着现代性危机,如文化价值危机及传承危机等。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主要的知识群体,应自觉肩负起乡村文化秩序重建的历史使命,即“尽心”传承乡土文化,“尽职”守护乡村课堂,“尽力”传播文明乡风。在乡村文化秩序重建中,乡村教师要敢于作为,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乡村教师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乡村教育活动中,乡村教师兼具多种文化身份,这也决定了他们带有特定的文化使命。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乡村教师逐步沦为了乡土社会的陌路人,其文化使命隐匿在狂飙的专业化进程之中。理清乡村教师的文化身份,可知他们的文化使命在于:开启乡村儿童知识视界,推动乡村社会良性发展,促成乡土文化再生产。促成乡村教师文化使命的复归,政府要推行"乡土"指向的教师教育政策;学校要回归真实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要主动参与乡土文化再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乡村文化在主流文化话语中“失语”现象的简要分析,阐述在新教材建设中积极体现乡村文化,有利于改变中国教育的不平等,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并发挥乡村文化应有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乡村文化在今天社会中仍具有强大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通过对已有乡村文化的研究,从乡村文化的概念与复杂性、乡村文化发展方向,以及乡村文化的价值与传承三个方面进行综述,指出乡村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信阳地处大别山区、淮河中上游两岸,位于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和文化过渡带上,信阳乡村文化有着鲜明的多样性、包容性、地域性、过渡性等特征,具有"豫南楚风"文化气韵。信阳乡村文化"写实"与"写意"并存、冲突与融合共生。挖掘乡村文化内在价值、重构乡村文化自信,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打响乡村文化品牌,深入拓展传播媒介、建立多维联动传播机制,对有效开发信阳乡村文化资源,助推信阳乡村振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在历史与现实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自信正慢慢消解。基于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分析当前乡村教师遭遇的乡土文化缺失困境,究其原因是:乡村教师的文化适应与教师教育体系的区隔;城市文化冲击引发乡村教师乡村文化认同危机;"边缘人"身份与断裂的乡土文化教育导致乡土文化实践缺失。面对现实,乡村教师需回归乡土,增进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需重视乡村教师的发展特质;推进乡土文化建设,增强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认同;制定利于乡土文化实践的教育策略,推动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自信的回归与重塑。  相似文献   

11.
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推动乡村学校主动融入乡村文化,以形成保持乡村学校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文化、促进乡村学生健康成长的学生文化和追求乡村教师职业幸福的教师文化。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逻辑理路在于实现乡村学校教学文化的重生、乡村学生文化的高扬和乡村教师文化的引领。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存竞争压力的增大和“绿色环保”新观念的普及,乡村旅游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乡村旅游中片面强调传统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忽视对文化资源的应有保护,严重影响着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本文以“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为实例,就如何保护乡村文化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在分析婺源乡村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婺源乡村文化保护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存竞争压力的增大和“绿色环保”新观念的普及,乡村旅游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乡村旅游中片面强调传统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忽视对文化资源的应有保护,严重影响着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本文以“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为实例,就如何保护乡村文化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在分析婺源乡村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婺源乡村文化保护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为视角,分析我国乡村传统文化衰落的原因以及当今我国乡村文化的表现形态.文章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乡村文化共享公共空间的衰退以及乡村文化仪式和传播主体的缺失是导致乡村传统文化逐渐衰落的重要原因.同时指出乡村文化在嬗变的过程中逐渐与异质文化互动融合,在传统文化日益衰落的同时形成了乡村多元文化混杂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乡村学校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孵化器",乡村文化是乡村学校文化的"根基".乡村学校文化建设应植根于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振兴,乡村学校是着力点.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面临乡村学校文化能人困境、家庭期望和文化环境困境、效益困境和财政困境.乡村学校文化建设要抓住时代脉搏与契机,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密切结合,与乡村文化振兴相呼应,两者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更注重对休闲娱悦的体验和历史文化的熏陶。乡村旅游应运而生,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城市旅游者,在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碰撞中,乡村文化不可避免地被或多或少的同化,因此,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地价值的挖掘,提高当地居民对所在地方文化的认识,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重建乡村文化:追寻乡村教育的文化之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乡村少年的生活场域和精神家园,作为乡村教育独特个性形成的重要背景,乡村文化在当今乡村社会变迁中的凋敞必然会导致乡村教育与乡村少年生活经验的脱离,导致乡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乃是人们所持有的功用性、获得性的文化价值观,尽管这一文化价值现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我们可以超越它,重建一种以人的自然和谐自由发展为旨趣、而不仅仅是追逐物质生活享乐的文化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诸多具体途径,重建乡村社会浓郁的文化氛围。文章重申了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并针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边缘化的问题及其给乡村教育带来的困境,提出重建乡村文化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对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教育理应承担起乡村文化振兴这一重大责任。社区教育作为囊括最广泛学习者的教育类型,应该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建功立业。本文根据对陕西省府谷县部分社区居民进行的“陕北乡村传统文化走进社区教育”问卷调研的分析,提出社区教育如何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程琴 《文教资料》2013,(20):66-68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和乡村的差距越来越大,乡村的发展主要以向城市靠拢为重点,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乡村处于被动地位。乡村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和淡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乡村文化的荒漠化。城市的发展需要以乡村为依托,我国本来就是一个以乡村发展为基础的国家,乡村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基,因此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注重保护乡村文化,推动乡村和谐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是新时期乡村学校发展的内在诉求,乡村学校的振兴离不开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反思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并寻求应对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在对学校文化的内涵整体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探讨乡村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外显文化的凸显弱化了内隐文化的意义;现代文化的"移植"遗失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教师文化的"离土"阻碍了师生关系的建构;工具性文化的强化忽视了人文性文化的价值。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乡村学校的文化选择:强调内涵建设,促进内隐文化和外显文化的共生;立足地方实际,追求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共生;尊重学生地位,呼唤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的共生;回归教育本质,寻求人文性文化和工具性文化的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