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路子对你说】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从文自传》中,有一节的题目叫做“我读一本小书同时读一本大书”。相对于我们日常所读的种种书籍,社会和人生才是一本大书。有些重要的经验,难以从“小书”中获得。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先生不止一次地说过:在童年时,他除了读一本“小书”,还读了一本“大书”。所谓这本大书,就是“用人事写成的”生活。另一方面,沈先生又用他如椽之笔写出湘西这本“大书”。因而有人说,沈从文的作品是一本社会百科全书,俨如展开一幅社会生活画卷。  相似文献   

3.
读书:读有字的书,也读无字的书读有字的书,可以使人博学而睿智。然而,如果只读手中的小书,而不读生活这部无字的大书,那“阅读”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沈睫、严金秋这两位同学,就从有字的小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走了出来,深入到生活的大书中去。当他们对生活这部无字书有所理解、有所感悟的时候,那部有字的书就变得浅显易懂了。  相似文献   

4.
这篇文章是沈从文的自传中的一篇,标题很有意思,“小书”是什么?“大书”又是什么?读完后相信读者们都有自己的判断。这篇文章中沈从文对幼年生活的描述令人惊叹,那个奇异的世界也令人向往。或许我们每个人在读“小书”的时候也要更多地关注“大书”。现在说来,我在做孩子的时代,原本也不是个全不知自重的小孩子。  相似文献   

5.
第一本:无字之书 无字之书,就是生活本身这本大书.谁读好生活这本大书,谁就会变得日益聪明智慧起来. 今天,我们的学生朋友,不能说读书不多,不能说读书时间不长,但是,我们读的书,其结构本身有大问题,最大问题就是读生活实践这本大书用的时间太少,用的心思不够.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先生的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从小处入手,细处着笔,为我们描绘了三幅画面——纯生态的风景画、充满童趣的风俗画、真挚感人的风情画。通过这三幅画,我们可以了解沈老先生在童年时代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学到了大自然和人间生活的真知。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把学堂中和逃学中的所见所闻用一幅幅富有情趣的画面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7.
张志勇 《成才之路》2011,(17):10-I0005
第一本:冕享之骂 无字之书,就是生活本身这本大书。谁读好生就会变得日益聪明智慧起来。谁今天,我们的学生朋友,不能说读书不多,不能说读书时间不长,但是,我们读的书,其结构本身有大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读生活实践这本大书用的时间太少,用的心思不够。  相似文献   

8.
粤教版选修九语文教材第一单元"今朝风流"选了《从文自传》中的《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作者以第一人称回忆了童年时的奇趣逃学生活,如实地展示自己天生的野性,真实生动描写了往事细节:说谎、游水、看街景、捉蟋蟀、斗蟋蟀、偷东西等,抒发的情感真  相似文献   

9.
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山外,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未必谁都看得懂的小书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  相似文献   

10.
【妙文览胜】例文一 湿湿的想念 沈红 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  相似文献   

11.
我时常对学生说,作为大学生,固然要从课堂内学习,同时也要从课堂外学习,如果把课堂内的几本教材看作“小书”,那么,课堂外还有无数本读不胜读的“大书”。是的,课堂外丰富而生动的知识,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学到,游览名山胜  相似文献   

12.
想起母亲,脑海里呈现一片紊乱。母亲如同一本厚厚的大书,我一直没有读完。读过的部分,也只记得点点滴滴的碎片。——题记  相似文献   

13.
名言趣画     
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  相似文献   

14.
视角点拨: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家乡最古老的房子在哪儿,最高的树长在哪儿,学校在哪个位置,小伙伴们最喜欢聚在一起玩的地方在哪儿,最近变化大的地方有哪些,发生了什么热闹有趣的事情……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在《从文自传》一书里,有一章写到:“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相似文献   

15.
“生活是一本书,是一本有着丰厚知识的书,是一本永远读不完、也读不够的书。”打开它,每读一篇美文,如品一杯清茶,悄悄滋润你的身心、过滤你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回味。慢慢寻找生活的快乐,开启生命的真谛,让生命之花精彩绽放!本期文章,让我们一起打开处处充满着智慧与学问的生活之书,让我们自信、勇敢、快乐地面对人生……  相似文献   

16.
紧扣教材却不囿于文本,依托文本适度向生活开放,将教材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小语命题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紧扣教材却不囿于文本,依托文本适度向生活开放,将教材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小语命题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正>请先读懂自己的心萨特曾说:"我是在书堆里开始我的生活的。""书"总是伴随我们的一生。据一位作家所言,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是"有字之书",那是知识的海洋;一是"无字之书",那是社会的历练;一是"心灵之书",那是心灵的觉醒。三本大书缺一不可,否则人生这段历程似乎缺了一个角。但我说,"心灵之书"才是每个人最该读透、最该  相似文献   

19.
名言趣画     
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福尔斯特人们很少记住读过的东西,原因在于他们思考的太少。——利威尔  相似文献   

20.
<正>再次捧读吴天石先生的《谈谈我国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以下简称《学习》),感慨万千,但诸多感悟最终聚焦在一句话上:我们必须补课。吴天石先生的这本书,是一个读书人、教育人必读的一本书。补读这本书,就是补上关于"学习"这一课,就是补上优秀民族文化传统这一课。说到底,就是补上读书做人这一课。一、《学习》一书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天石先生的《学习》,是本"小书",因为体量小,篇幅不长,字数不多;但我始终认为这是本"大书"。其大就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