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一、缘起:聚焦细节,为什么会错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是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第46-55页的内容。其主要是让学生在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学习使用人民币,在买东西的过程中进行简单计算。现行教材尊重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在认币、换币和取钱、付钱、找钱等活动中掌握人民币的知识和简单的购物技能。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人民币,或多或少有一些认识,部分学生还有购物的经验。在这一出发点下,笔者听到的"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这一课大  相似文献   

2.
王军 《四川教育》2001,(2):49-49
一、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币 教师让学生回忆:平常我们到商店购物时需要付出什么?当学生指出"需要付出一定数量的钱"后,教师指出:我们通常所说的钱叫做人民币,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人民币.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笔者有幸作为评委参加了我区2019年度在职教师招聘的课堂考核环节,课题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6章第6课时"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笔者一共听了13位教师的模拟上课,感慨良多.其中,最大的忧虑是:尽管一再呼吁要重视教材,重视教学内容的理解,但一些教师对教学内容、体系、要求的把握并不十分到位.章建跃先生一再强调教学要基于三个"理解",即理解数学、理解教学、理解学生,但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并没有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导致教学目标偏离,教学组织混乱,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下面结合听课中几个节点谈一些个人想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9,(A4):61-62
笔者通过对班级中度智障学生人民币购物现状,生活数学人民币购物教材编排意图的分析,借助数轴为支撑工具,采用"数轴购物法"的教学,突破了中度智障学生购物的难点,提高了中度智障学生购物能力。  相似文献   

5.
正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就是拿笔说话,写文章就是想心思。这就告诉我们:学生作文能反映学生的思想。可见,在作文中,语文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及其变化。所以,语文教师就应当充分应用作文这一无与伦比的优势,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挥作文教学的心理辅导功能,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扰,成长为心理健康的社会人。一、更新观念: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长期以来,在作文评价中,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和理解。首先是缺乏对学生情感的理解、尊重。我们喜欢用挑  相似文献   

6.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爱、尊重和理解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这种感染作用更为突出。老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凡事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去想他们所想。  相似文献   

7.
潘跃青 《考试周刊》2014,(10):73-73
<正>有一句这样的话:让第一道阳光把你的耳朵唤醒。多么富有哲理的一句话呀。这里把尊重视为第一道阳光,耳朵比作心灵。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能把这浪漫而富有哲理的话用好呢?如何让数学的阳光触及学生的心灵呢?一、让教材触及学生的心灵要让教材触及学生的心灵首先应从让"学生理解教材"转变为"教材理解学生"。"教材理解学生"就是教材在教学内容安排和呈现形式上,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要使"教材理解学生"还必须让"教师理解教材"。任何一套教材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去实践、丰富和完善。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在实施过程中自然就有不同的方法。因此我们说,只有"教师理解教材"才能使"教材理解学生"。教师应在实践的基础上"用好"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为尊重而尊重,对学生不正确的理解应及时合理地引导,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获得情感的共鸣,在意蕴丰富的语言文字中去汲取精神养料,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9.
爱是教育的主题.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对学生倾注爱心是教育本质的要求,教师要用爱心、细心呵护学生成长,用爱维系师生关系,如何培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做法. 一、爱与尊重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第三条规定: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一位老师说得好:"如果没有爱,教育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关爱学生首先要懂得如何去尊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应该表现在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每一位学生充分的宽容和信任.  相似文献   

10.
文有定法,教无定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需要,相信学生潜能,爱护学生身心.课堂上,教师要确立学生主体观,去倾听、去理解,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对话学习平台,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引导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11.
<正>对于人民币,一年级学生已有一些生活经验,但是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并能解决购物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于是",付款方式的多样性"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那么,怎样让学生经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呢?我进行了以下尝试。一、为什么要有人民币——价值再现爱因斯坦说过:"要使学生对价值有了理解并产生出热烈的情感,那才是最基本的。"那么,怎样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人民币的重要性,引发认识人民币的需要呢?课始,我  相似文献   

12.
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教育的对象充满信心和爱,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应如母亲般不会因为学生的美丑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样,要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笔者从教多年,一直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岗位上坚持不懈地追寻着、探索者、践行着,深深地感受到:"教育学生,要从爱开始。让爱在教育事业中闪光!"  相似文献   

13.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特别强调要“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上课前只备教材而不备学生,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要大大深于对学生的理解,这样就造成了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只是流于形式,而在学什么、怎么学等方面还是教师牵着学生走, “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学”,并不考虑学生已知了什么,在预习时了解了什么,现在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又是什么。这种教学,在本质上还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笔者认为,教师要想真正尊重学生,不仅要在教态、教学语言等这些外在形式上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地去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去教学。那么,教师应该了解自己学生哪些方面的情况呢?  相似文献   

14.
庄笑月 《甘肃教育》2014,(23):108-108
正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发现问题,经过努力或小组的合作去研究,再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去解决问题。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探究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而学生是绝对的"主角"。那么,教师怎么样做才能引导学生当好这个"主角"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引入新课引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这一环节设计得好坏直接  相似文献   

15.
成长的摇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民主的教育观,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的权利,使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课堂之中,教师要以自己的心和学生的心去碰撞、去交融、  相似文献   

16.
一、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币   教师让学生回忆:平常我们到商店购物时需要付出什么?当学生指出“需要付出一定数量的钱“后,教师指出:我们通常所说的钱叫做人民币,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人民币.……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改变以往遵照标准答案的一元解读,提倡在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元解读,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理解多元解读,将两者和谐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8.
和朱自清同时代的教育家夏丏尊说:"理想的教师应当把真心装到口舌中去。"这个真心,可以理解为"有好学问及好人格"。朱自清就是学问人格兼修的一代教育家。在他关于"人格教育"的一些文论中,我们后世教育者仍能吸收到不少精华,例如注重教师自身人格的影响、热爱尊重学生等。  相似文献   

19.
后进生比起其它学生,更需要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理解和尊重。作为一个教师、班主任更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和教育后进生,切不可疏忽。那么如何转化后进生为合格的学生呢?笔者认为应充分理解、尊重、循循善诱。  相似文献   

20.
祁仲华 《学子》2012,(12):78-79
课前,执教者在班上做了调查,知道班里所有的孩子都有用人民币购物的体验,学生对人民币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教师再按传统的教学方式去组织课堂教学,学生会感觉到厌倦。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充分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一、教学过程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